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 老爸老妈的心理变化

人到老年,不仅生理上发生一系列老年性衰退的变化,在心理上也同样要发生老年期所特有的变化。老年人到底是生活的强者,还是生活的弱者,主要看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能力。

人类的心理活动就是人如何反映客观世界(认识过程)和如何对待客观世界(意向过程)的思维活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健康的人一半是心理健康”。老爸老妈在生活中要使人际关系融洽、家庭幸福、生活美满,重视心理卫生是十分重要的。做好心理卫生的目的,是要求老夫妻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冲突,克服各种病态的敏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

老年人种种生理活动的变化和衰退,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一些老年人认为自己反正老了,不愿意保持和提高心理活动的水平。有的老年人生理活动的衰退,使大脑的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大脑的功能,最后导致心理活动的衰退。另外,老年人的心理因素更直接影响心理活动,如退休问题、体弱多病、丧偶、亲友亡故、子女婚嫁、婆媳关系,以及晚年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如处理得不好,都可以成为不良的心理因素,造成心理压力,使老年人对前途感到悲观和失望,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潜能还是很大的,由于生活实践造成的个体差异,不少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依然保持在高水平,他们还能胜任许多工作,为社会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而且本人也能从在为社会做贡献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如果社会持续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而老年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却不断衰退,那么这种长寿,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心理卫生,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

需要强调的是,老爸老妈俩虽然一起共同生活几十年,双方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方面,可能双方互相了解,相互磨合。但是,老爸和老妈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男女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男女的差异,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的问题,只是不一样而已。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差异是由于男女大脑的工作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差异。如果老夫妻俩对此不能够理解的话,就会产生家庭夫妻矛盾。

1.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类型: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实践活动增加,每个人在生活中出现的差异性也就越来越大,人们心理活动的相似性也就越来越少。可是,不能因此就认为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就无规可循。老年心理学家把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大致分成以下9种类型:

(1)愉快积极型:这类老年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积极地保持以往的各种活动。他们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充满成功信心,虽然不能像在职时那样上下班工作,但在健康条件允许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继续关心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事业,仍然不断努力地去获取新的经验。他们的性格开朗,心情愉快。尽管他们的心理活动水平可能和生理活动水平不完全符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他们无疑属于积极进取的类型,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尊重和关心。

(2)直接兴趣型:老年人理智的接受老年期的到来,顺应退休后角色的变化,坦然而合理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他们对生活能知足常乐,并能主动搞好人际关系。和愉快积极类型的老年人相比,他们往往选择力所能及,而又真正感兴趣的活动,来安排自己的时间,从中得到无穷乐趣和自我满足,没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这类老年人是老年人心理活动中较为成熟的一类。

(3)关心健康型:这类老年人特别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唯恐年老体弱、多灾多病,甚至担心疾病已经侵袭到自己的身体。为了应对疾病的威胁,保持身体健康,他们或者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修身养性;或者奔波于医院与药店之间打针吃药,长期进补;或者热衷于各种养身疗法。虽然他们也在进行体育锻炼,但由于恐惧心理的影响,收效甚微。这类老年人中也有区别,一部分确实有病,他们的特点是夸大病情;另一部分是基本无病,他们的特点是千方百计地找出自己的“病”,这两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不顺心。

(4)解脱型:这类老年人的性格一向比较内向,退休后更是把外界活动降到更低水平。虽然他们对外界事物仍有兴趣,但是还是主动地从以往大部分人际关系中撤离出来,减少活动,减少社交,也不主动寻找新朋友,他们喜欢一个人独处;或者仅仅和自己的老伴两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或者在公园里找个僻静的地方看看书,听听收音机;或者干脆在家闭目养神,准备隐士似的度过自己的晚年。他们对晚年生活要求不高,能平静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轻易开口求人。这类老年人往往有着抑郁的心理。

(5)追求支持型:这类老年人把退休看作是躲避烦恼的避难机会,虽然也主动地开展适当的活动,但是习惯于被动地应付各种活动。他们依赖性强,需要别人在情感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因此,比较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他们也乐于与别人交流思想、感情,争取别人的同情,借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一旦这种支持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或者不愿意帮助自己,从而出现沮丧的情绪。

(6)不服老型:这类老年人通常是一些青壮年时期胸怀大志的人,如今虽然人老了,但是壮志未酬心不甘。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了,也不愿意别人谈论自己年龄,而且往往厌恶退休。他们害怕无所事事,不愿躺在安乐椅上享清福。他们事必躬亲,用忙忙碌碌的行为和更加努力的工作,来证明自己还是能干的人。

(7)冷淡型:这类老年人认为生活很苦,而且自己对现状又无能为力,经济条件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交往,使得他们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于是只能用回忆以往最愉快的经历,作为自己的乐趣。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无兴趣,甚至冷漠无情,其实这是老年人无可奈何的表现。

(8)自责型:这类老年人在他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后,发现自己人生的一系列目标都没有达到。可是,他们把这些失败都归罪于自己无能,因而常常自我指责、自我卑视,甚至有自我犯罪感。这类老年人极其自卑常常自怨自艾,长期处于沮丧和心灰意冷状态之中。

(9)愤怒型:这类老年人性格暴躁,常常为了一点小事暴跳如雷。这类老年人往往多疑,他们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环境的牺牲者,似乎谁都和他们过不去,在暗算他们。他们感到生活中毫无乐趣可言,回顾往事,则是一连串挫折和失败,他们和自责型老年人所不同的是,他们往往不责备自己。

上面所列举的9种典型老年人心理活动类型,对每一位老年人来说可能不完全符合,但一般来说总有一种类型的特征较为明显。从老年人心理活动的各种特点来看,愉快积极型和直接兴趣型两类老年人较为积极,他们的性格特征是有利于延缓或避免心理衰老的。老年人应该努力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使自己成为这两类老年人。冷淡型、自责型、愤怒型这三类老年人较为消极,他们比较容易心理衰老,每位老年人都应该尽量避免使自己成为这三类老年人,要努力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矫正和改变自己与这三类老年人类似的某些心理特征。

2.老爸老妈的心理变化: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统称。要认识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就要分别从老年人的心理过程和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变化着手,认识老年人感觉、视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等方面的种种变化。

(1)老年人的感知觉变化:人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外界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也是同感知觉的逐渐变化开始的,它的一般特征是:各感觉器官出现普遍的退行性变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下降,感知时间延长等。在前文“五老爸老妈的生理衰老与变化”一节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老年人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的生理变化,在此不再赘述。

(2)老年人的记忆变化:记忆是指人们将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操作过的事物的影响,保持在大脑中,以后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再认、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回忆起来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记忆和年龄之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关系:假定18~35岁的人记忆力指数为100,那么36~59岁的人记忆指数为80~85;60~85岁的人记忆指数则为65。可见,人的记忆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

老年人的记忆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1)瞬时记忆(即保持1~2秒的记忆),随年老而减退;短时记忆(即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变化较小。老年人的记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即所记内容在头脑中保持超过1分钟直至终身的记忆)。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年轻时发生的事往往记忆犹新,对中年之事的回忆能力也较好,而仅对进入老年而后发生的事遗忘较快,经常记忆事实混乱,甚至张冠李戴。

2)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即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保持较好,而机械识记(依靠死记硬背的记忆)减退较快。

3)老年人的再认识活动(即当所记对象再次出现时能够认出来的记忆)保持较好,而再现活动(即让所记对象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记忆)则明显减退。

老年人的记忆衰退并不是全面的衰退,而是部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机械记忆和再现记忆衰退得较快。如果能够经常提醒老年人回忆往事,是有助于减缓老年人记忆力衰退速度的。

(3)老年人的智力变化:智力是大脑的功能,是由人们认识和改变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有机组合而成。主要包括注意、观察、想象、思维、实际操作和适应等能力。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它保证了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科学研究发现,人的脑细胞不断死亡,进入老年期后,脑功能逐渐衰退,但由于生存着的其他脑细胞的代偿作用,大脑的活动能力仍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保持正常的智力。

智力可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前者是后天获得的,它与知识文化、经验积累和领悟能力有关。老年人这种智力容易保持,只在80岁以后,才可能有明显减退。后者主要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及生理功能有关,如记忆、注意、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等,这种智力减退得较早、较快。一般在50岁以后就开始下降,60岁以后减退明显。以上两种智力的变化并不是平行的,因此,也就不能笼统的说老人记忆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同时,老年人动作性智力下降得较为显著,60岁就开始衰退,但语言性智力的保持得较好,80岁以后才有明显下降。

老年人的技能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空间,活到老学到老,可以增进老人的智力水平,并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发挥得更好。例如,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81岁时获得了他的第1033项发明专利;我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百岁高龄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等。

(4)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家的大量观察已经证实精神情绪对健康长寿有显著的影响。生理学家观察也表明,精神情绪对人的衰老起着重要作用。我国长寿学者胡夫兰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愉快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了。中医学《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身体内伤的重要因素。情绪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愉快的情绪,如愤怒、焦虑、害怕、沮丧、悲伤、不满、烦恼等,这里属于“负情绪”,可刺激人体的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有害于健康和长寿。另一类是愉快的情绪,如快乐、舒畅、开朗、怡静、和悦、好感、豪爽等。这类属于“正情绪”,给人体以适度的良性心理“按摩”,这类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和长寿。

不愉快的情绪可引起人体的许多生理变化,主要有:

1)情绪波动可使心跳显著加速,血压上升,红细胞增加,血黏度增高。有的老年人在盛怒下可发生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卒中,或者导致心肌梗死。值得注意的是情绪波动导致疾病,多半不是由于情绪的一次大爆发而引起,通常都是一些似乎无关紧要的情绪波动,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烦恼、忧虑、失望、不安、渴望等日积月累造成的结果。

2)人在发怒时,可使胃的出口处(幽门部)的平滑肌骤然紧缩,消化道痉挛,有的人会感到上腹部有“一块石头”。情绪激动时,还可引起结肠痉挛和结肠过敏,医学上称为“情绪性结肠症”。

3)不愉快情绪可以影响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人体的免疫监视能力,容易引起癌症或其他疾病。焦虑及紧张情绪还可使癌症扩散。

进入老年期后,随着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社会和家庭生活环境、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老年人关切自身健康状况的情绪活动增强,尤其是老年女性怀疑自己患病和有失眠现象的显著多于男性。这要引起老夫妻中老夫的关注。

2)老年人对自己的情绪表现和情感流露更倾向于控制。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有老年人不易控制情感,看电视剧时常会伤感流泪。

3)消极悲观的负性情绪逐渐在老年人心理上占上风。一项调查显示,在描述自己情感的用词中,老年人用以表达喜悦的词明显少于中青年人,老年人常表现有失落、孤独、疑虑、抑郁、恐惧感。

因此,老爸老妈俩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对于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例如,老年人可以设法从忧郁情绪中走出来;悲痛时设法恢复平静情绪;有什么郁闷可以向老伴诉说,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以冲淡不快情绪,减少心头压抑;作为老伴也要好言安抚。老年人遇事要冷静,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5)老年人的人格变化:人格包含性格和气质。老年人的性格应该说是青年时期的延续。但长期的社会变迁,生活磨炼,复杂的家庭关系,不好的健康状况等,可以导致老年人的一些性格变化,特别是老年人缺乏关心、得不到尊重、失去劳动能力,或无事可做、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时,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心情,导致性格变异。

老年期的性格变化,大多表现为老年人变得比以前主观、任性、顽固、违拗、自私、孤僻、疑心增多,甚至偏执(情绪化加剧,使认识走向极端)。老年人通过这种“顽固性”,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定,是一种“心理防卫”的表现,当然这不是所有老年人在意识里都能感觉到的。

老年人的人格个性表现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如有的老年人对于外界变化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表现为比较成熟;有的老年人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安,反应为过分防卫,害怕和担心,表现为自我防御;有的老年人对一生曾经有过的不幸和失败,过分后悔、指责,表现为自我厌恶;有的老年人将自己一些的不幸和失败,完全归咎于他人和社会,而常陷于愤愤不平的埋怨之中,不能自拔,表现为怪命运不公;有的老年人将青年时期的性格特征更加扩大,与此同时也增加扩大了此性格特征的负面影响,如把过去的外向性格扩大得有点“轻狂”;有的老年人表现同中青年时期性格特征相反,如年轻时内向拘谨,老了变得有点放任,使人难以理解。

以上老年期人格变化,引起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有人生挫折与创伤、有对现实生活的应对方式改变、有价值观与信仰的变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对世间万物的心态和应对方式,久而久之,人的行为发生了改变,行为的改变又改变了人格。

老年人常见的性格类型,大致上有以下5种:

1)慈祥型:此类老年人性格开朗、感情真挚、器量宽大、乐于助人,对人有深厚的爱的感情。

2)拘谨型:此类老年人对人、对事谨小慎微。他们对事物的态度严肃认真,这是好的一面;但有的老年人有可能发展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老年人应该注意的一面。

3)狭窄型:此类老人计较小事、喜怒无常、为自己考虑多、为他人考虑小,这种老人常常和小辈相处不好,常发生家庭矛盾。

4)麻木型:对新鲜事物不敏感、孤独闭塞、对人冷淡,往往以“看破红尘”的眼光对待周围事物。

5)跋扈型:性情粗暴、傲气凌人、自以为是、独断专行,这种老年人在家中往往唯我独尊,家长作风严重。

(6)老年人的思维变化:思维是人的一种最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以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反映。人通过思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这是一种高级、理性的认识过程,包括概括、类比、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年人思维衰退出现得较晚,特别是与自己熟悉有关的思维能力,待年老时仍能保持。但是,老年人由于感知和记忆方面的衰退,在概念、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有所减退,尤其是思维的敏捷度、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以及创造性要比中青年时期差。老年人思维弱化及障碍的表现如下:

1)思维迟钝、贫乏:对有些事情联想困难、反应迟钝、语言缓慢,有的老年人又不愿学习,不想思考问题,导致词汇短缺,联想易间断,说话常突然中止。

2)思维奔逸:如对青壮年时期的事情联想迅速,说话漫无边际,滔滔不绝。

3)强制性思维:不自觉地偶发毫无意义的联想,或者反复出现而又难以排除的思维联想。

4)逻辑障碍:表现为对推理及概念的紊乱,思维过程繁杂曲折,内容缺乏逻辑联系。

老年人的思维类型,主要可分4种:

1)独立型: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老年人最可贵的思维品质,思维独立性是进行创造性地活动的必要前提。

2)灵活型:思维活动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老年人思维敏锐,善于吸收先进思想与新鲜事物用以解决问题,既富有工作经验,又有思想解放。

3)服从型:思维的分析能力与批判能力降低,往往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4)迟钝型:思维闭塞、迟钝或僵化、保守,对新鲜事物丧失敏感。

(7)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现实意义:上述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从积极方面来说:老年人智慧增加,理解能力强,遇事深思熟虑等。从消极方面来说: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性格可能变得狭隘、多疑、固执、刻板,情感淡薄、有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等。

对于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我国古人就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趋向成熟。清代曹庭栋所撰《老老恒言》中说:“老年肝血渐衰,未免生性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他说明了人到老年性格有变化。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惰性变异,食饮无妙,寝处不安……”他从视觉、听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性格、情趣多方面,描述了人在年老过程中的变化表现。

现代人的寿命长了,我国老年学的学者提出“五十而立论,六十还正当年,七十而不惑,百岁随心所欲不逾矩”。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以上老年心理变化的特点,虽然不一定完全适合所有老年人目前的情况,但从年龄的变化来说明心理的变化,仍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HUX4RkBbThh/Ux4dFeXs0exLqwUuTtc+xHnvg4GkGoPpelA37gamkLM5lslaaEk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