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和教育挑战

“青少年”这个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原始社会并没有“青少年”这个概念,只有儿童和成人,在那个时期,女性进入14岁,男性进入16岁,他们就被定义为成年人,可以去做成年人的事情,比如结婚、生子。在当时,人们不认为这是问题,而这些事情对于当今社会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人来说是被禁止的。

这就意味着,在现代社会,在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中,存在青春期这个过渡阶段。在这个独特的过渡阶段,青少年会有相应的发展任务,教育者也面临相应的教育挑战。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青少年面临的三大发展任务。

自我觉醒:心智独立的基础

人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两个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发生在2~3岁之间。在反抗期之前,孩子会进入一个“共生关系” 阶段,孩子会认为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2~3岁时,孩子开始有了人生中第一个独立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不一样的人。在这一阶段,家长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孩子特别不好带,他们特别喜欢说“不要”。

第二个反抗期出现在青少年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现在,大部分孩子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早期。我们可以从孩子6岁开始,就为其进入青春期做心理准备。

对高中生、初中生,甚至部分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期,即进入一个自我意识萌发特别强烈的阶段。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发现,当一个孩子进入第二个反抗期后,他会经常说“我要独立”“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做事”……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

“我要开始独立自主了!”这体现出一种非常好的力量。这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年纪还不大,可能还带着儿童期的稚嫩,所以他们有很多事情做不好,也不太会做。老师和家长可能会认为这些孩子不太好管理,他们非常想独立做一些事情,但又常常失败,而失败之后又会产生大量情绪。

青少年的第一个特征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意味着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也要面对挑战。在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还可以尝试采用比较权威的管理方式,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再用权威的方式教育孩子就不太恰当了。作为教育者,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寻找适合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建立同伴关系:迈向成熟的“过渡空间”

同伴关系,又称朋辈关系,这是研究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议题。前文我们提到青少年身处人生的第二个反抗期,他们想长大,想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样,想从家庭中走出去,这就需要一个原生家庭成员之外的群体接纳他们。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建立同伴关系,以此产生归属感,所以发展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而言特别重要。缺少了同伴的支持,他们的心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如果失去了重要的同伴关系,他们的成绩可能一落千丈,或者马上变一个样儿——与父母的关系变差,反感老师的教导,并对此带有很大的情绪。这是因为在青春期,他们需要一个群体接受他们,他们需要不断地获得同伴的认同。

整个青春期,孩子都需要依靠同伴,实现成长。因此,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是老师和家长需要关注的。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情况:青少年与异性交往过密、一个孩子被其他孩子排挤、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难以共处……因此,如何让青少年在同一个空间中友好相处,避免互相伤害,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挑战。

容纳内外矛盾:面对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

青少年要学会处理外在期待和内在期待之间的矛盾。外在期待是什么?比如,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老师希望学生能够品学兼优,这些都属于外在期待。但青少年对自己也有定位和期待。这两个期待很有可能是矛盾的,在矛盾当中,青少年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如果现实自我不论怎么努力都满足不了外在期待,或者说只能一时满足,稍微不小心就会出现落差,那么孩子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在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身上:他们成绩很好,因此承载着巨大的外在期待,如果不能学会处理外在期待与内在期待之间的冲突,他们就会感觉压力很大,可能伴有考试焦虑等症状,一考试就手抖、流汗,更有甚者因压力过大而不能参加中考、高考。

所以,学会处理外在期待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带来的冲突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家长和老师需要关注的话题,同时,家长和老师也会在教育中面临挑战,比如,如何传递适度的期待,而不是过高的期待。

综上所述,青少年在青春期面临三个发展任务,即自我觉醒、建立同伴关系、容纳内外矛盾,基于这些发展任务,家长和老师也面临相应的教育挑战。 MzGSccmj5F8hga3tixUC7lbEv2yKdA280GIYpldzqB8zdU3CRS7RJSfG+s9dVl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