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9 从《儒林外史》看喝茶的普遍

茶楼当然在产茶的地区特别兴盛,从时间上看,在城市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一早就喝茶是从苏州开始的,大约9点钟左右。明朝时已经有了“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说法——好的生活是以早上喝茶开始,晚上泡澡结束的。

早茶同时是早餐,在苏州有各式各样的“包”,不同形态的皮包了不同样的馅,作为早茶的点心。后来流传到广州,就更复杂化、精致化为广式饮茶。广式饮茶不只点心种类更多,而且时间更长,从6点半、7点就开始了,名为“早茶”却可以提供到将近中午。也就是在生活中,人留在家中私密空间的时间比例降低了,公共空间发展使得人可以经常在外面逗留,也就经常暴露在别人的观察与评判眼光中。

近世后期都市生活中,“家”不再是一个人最常待的地方,“家”的空间重要性相对不断下降,以至于长时间待在家里反而变得不正常了,往往带有因为缺乏适当、体面的外表条件,才出不得门的意味。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在杭州,想到西湖走走,他先到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然后沿着西湖,走了没多远,又进茶室买了点心,再配了一碗茶喝。然后到了雷峰,他去了观光景点净慈寺,出来后在写着“南屏”横匾的茶亭内又喝了一碗茶。第三天,马二先生去了吴山,上山看到一座大庙,庙前在卖茶,他喝了一碗。转了两个弯,有一条街一排房子,卖酒的、卖耍货的、卖饺儿的、卖面的,还有——卖茶的。卖茶的是这空间里的最大宗,整个庙门口摆的都是茶桌子,而且使得这条街看来如此热闹——光是卖茶的就有30多处。所以马二先生当然在这里又找了一个茶室泡了一碗茶,并吃了一个“吴山蓑衣饼”。

接着他去城隍庙,拐了小弯,又见一条小街,踏上山冈,左望钱塘江,右望西湖雷峰、湖心亭,再往上走,“又看见一个大庙门前摆着茶桌子卖茶”,“马二先生两脚酸了,且坐吃茶”,又“买了几十文饼和牛肉,就在茶桌子上尽兴一吃。吃得饱了,自思趁着饱再上去”。

单是这一回里,描述马二先生三天的生活,他就吃了六七次茶,可见吃茶这件事普遍到什么样的程度。 v5pVbwBuZeCaY1JZx8pybhvwH81C54Uzh7/wW1C78mUHnnuyKgQ0Dv9kcn0fLrV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