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从马尾裙到苏样,衣装的“创起为奇”

明宪宗成化年间,1470年代,在北京出现了“马尾裙”的流行风潮。“马尾裙”以马尾毛织成,这种裙子材质较硬,就像撑开的伞,据说是从朝鲜传进来的。一时之间很多人都穿,连大学士都有人跟着赶流行。

因为是新鲜的外来样式,所以身份高的人穿、身份低的人也穿;有钱人穿,没钱人也穿。大学士万安还每天都穿,本来是冬天的服装,万安却连夏天都不愿换下来。大家都要穿,马匹当然就倒霉了,当时北京附近到处都是尾巴光秃秃、毛被剃光拔光了的马。

1458年下的服色禁令,由一位叫周洪谟的大臣负责监管,但到马尾裙流行时,就连周洪谟身上都穿了两层“马尾裙”,形成了莫大的讽刺。周洪谟正代表了历史的变化,一个曾经主管纠察“衣着逾制”的官员,自己抵挡不了诱惑,公开将流行的新服饰穿在身上。“衣着逾制”这个观念本身落伍了,新时代的穿着风格不再是去模仿有钱有地位的人穿什么,而是创造、趋附新的流行。穿着一眼看去就不一样,因而会让人羡慕的衣装,成为风气。

“衣着逾制”的观念被抛弃了,衣装外表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衣服变得和钱、和财富紧密联结,甚至说穿什么衣服主要就是为了彰显财富都不为过。新兴的服饰风气是“始以创起为奇,后以过前为丽”,好衣服的定义是新发明的,之前没有人穿过的,而且是在某个点上,即某些方面明显超越以前大家看过、穿习惯了的。

16世纪开始,明代服装的特色便是追求变化。例如简单的“方巾”,朱元璋开国时订定了“四方平定巾”作为读书人的身份表征。第一等社会地位的人戴帽子,其次就是读书人戴“方巾”。但到了这时候,“方巾”又分“汉巾”“晋巾”“唐巾”,还有“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等等。因为和读书人有关,所以命名上就标举历史来源,宣称是不同朝代留下来的,或是和名人、道教扯上关系。但真正的意义是形状、花色都不一样,可以有所选择,尤其会倾向于选择和别人不一样的。

晚明张岱的作品中就记录了纺织业中心苏州不断推出新的布样,浙江人看到了便急着模仿、追赶。而一旦浙江人穿了,苏州人就嫌弃不要了,再换不同的新样式。张岱讽刺浙江人如此愚蠢,一直被苏州人牵着鼻子走。张岱的态度很明显表示了,不是要浙江人不要变了,而是应该自己去变、去创新,不要一直跟在苏州后面学人家的。

明代晚期的史料中,常常出现一句惯用语“一时之妍”,多半用来描述服装。这是之前没有的语词,主要用来凸显之前的流行。“一时之妍”,表示当时大家都觉得漂亮,人人趋之若鹜,然而那“一时”过去了,现在回头看,奇怪,有什么好看的啊?彼一时此一时,时间不同,流行改变了,美或不美的看法也跟着变了。此一时如果还穿着彼一时流行的衣服,那么非但不会被认为漂亮,甚至还会被耻笑。

依照张岱的回忆,他年轻时苏州流行风潮的“赏味期”大致10年左右,每10年就会有一波大变化。等到他进入中年,变化的速度加快为每两三年就换一次了。显然明代后期的服装,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fashion性质,那就是流行,有着明确、强悍的流行递换操作,也有全社会介入、参与的赶流行,生怕跟不上流行的集体心态。

苏州是流行的中心。有流行的发动者,也有流行的跟随者。而特别的是,士人因为仍然在社会上拥有醒目的示范作用,可以说积极参与了流行的发动与决定。

浙江人李乐留下了以下有趣的诗句:“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进城一趟,回来哭了,因为在城里一看,外表上是女性的,穿女装的,竟然都是士人!

为什么说士人穿女装?因为明代男装、女装有不同的颜色。男装本来主要是青色,如果不是以青色为底,而是比较明亮、鲜艳的,传统上被认为是小孩和女人才适合穿的。到了明朝后期,城里街道上,没钱没身份的人才穿青衣。其他稍有财资稍有办法的人,都放弃青衣换穿更鲜明的颜色(“尽为妇人红紫之服”),从传统保守的眼光看去,就像是男人在衣装上都变身为女性了!

归有光对于明朝中叶的风气有一番整理,得到的结论是:世俗奢侈的习惯是从士人身上开始的,然后感染到城市,城市流行了,再往外扩展到城郊。

为什么从士人开始?因为士人和商人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减,使得士人的文化带有愈来愈强烈的商业性质。商人有奢侈炫富的动机,那是使得他们得以增加社会能见度,借此提高社会地位与社会正当性的手段。而商人在社会地位改变上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追赶上士人。

商人的行为给了士人一种集体压力,刺激催生了一种集体自觉,即必须维持和商人间的一定距离,在外表上和商人维持可以辨识的区隔。在近世社会中,没有了封闭、固定的身份制,不能去规定谁是豪族、谁是寒门,于是外在的表征很容易模仿,也必然会招惹来模仿。尤其商人有特别动机,又有充分资源去模仿士人的穿着外貌以自抬身价。如此就逼得士人必须不断“创起为奇”,放弃已经被其他人模仿,失去阶级标示意义的服装,改换出新的一套来。

士人仍然握有订定社会品位的优先权力,但商人有可以不断变换追摹的资源与能力。于是一个换、一个学,构成了明代的服装流行动力。这种条件下,出现了特别的读书商人,将他们的士人本事拿到市场上去换得金钱。唐寅的画、文徵明的字,在当时都带有商品的性质,但又有高于商品的地位。他们的画和字不再是单纯在文人间相赠流传,而是特别卖给有钱人,作为有钱人的品位象征。

这些参与市场的士人就有了新的自觉,必须维持自己品位上的领先地位,他们一方面代表文人,一方面积极和商人周旋,并为商人提供有品位的商品与品位指导,和以前的文人很不一样了。

明末出现一种特殊的衣着服饰,称为“苏样”,“苏”指的是苏州。苏州既有钱,又是纺织业中心,而且聚居了大量的文人,是文人文化的制高点。“苏样”最特别之处,在于表面上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繁华的纹饰,讲究的是极其细腻的布料织法,以及巧手精工的剪裁。这是进一步为了摆脱模仿而产生的低调奢华风格。

“苏样”不只是出现在衣服上,甚至可以说是明末文人精神与生活意趣的总体风格。由外而内,要创造一种没有那么多表面可以抄袭模仿的元素,却内蕴涵藏必须有一定文化程度才能看得出来,要更高的文化修持才能参与的艺术化生活。 UuWmrbN/oowLsIVhHab7TwCuOW6UKUhXpP/ggKm2bDcUdaPv30OA7D7T4tdMa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