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硅谷不是组织终局

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大企业病如影随形,而且会愈演愈烈。所以,企业必然有一个规模的极限,当它们驾驭不了规模的时候,就会走向死亡。如果要跳出这种规律,企业就必须选择组织转型。

如果要转型,组织模式的终局究竟是什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平台型组织就是组织模式的终局?

在《平台型组织:释放个体与组织的潜能》一书中,我曾经以硅谷来比喻平台型组织,认为企业应该把自己变成硅谷,让员工变成为自己打工的创客,源源不绝地释放创意,将企业的各类资源变成商业项目。如果达到这种状态,企业就能够屏蔽大企业病的制约,它们的增长就是没有极限的。

但是,这样的比喻可能还不够有穿透力,不能让企业家感同身受。

一方面,激励的空间不同。 硅谷的魅力在于其聚集了各类优质资源,能够让以科技为内核的企业获得高增长前景。这种前景释放的激励是无穷大的,创业者自然会前赴后继。但对于普通企业来说,真的有类似的巨大前景吗?不少企业,可能更希望新组织模式激活它们某个区域、某个产品线、某个赛道,这些领域可能相当传统,甚至平平无奇。

另一方面,激励的方法和对象不同。 硅谷的科技公司以股权激励(股权、期权、虚拟股等形式)来驱动创业团队这部分少数人。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激励的前景明确、规则简单,自然能让人投入无限的创业热情。但股权激励的工具过于粗颗粒,显然无法激活创业团队以外在不同职能产生贡献的大多数人。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硅谷里成长起来的诸多企业,在做大后,依然形成了严重的大企业病,就足以证明这一问题。现实中,大量成熟企业并非从0到1,它们的股权已经固化,很难回到创业时期那样重新规划股权。就算是成长型企业,股权激励也很难改变大企业病的趋势。

所以,在互联网经济带来红利的引诱下,在创新创业的潮流下,硅谷作为原型的确能够勾起老板们走向组织转型的欲望。但是,这种过于浪漫的比喻,显然还不够贴切。

我们不妨回到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让尽量多的员工都变成创业者(或称合伙人、小老板、创客等)?显然,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大企业病自然会药到病除,组织和个体的潜能也自然得以释放。

过去,商学两界都有一个错误的思路,就是“横向”走,让更多的员工通过各种形式拥有公司层面的利润分享权。 他们认为,这样就足以让员工成为公司的主人。但事实上,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激励设计并没有多大效果,员工的感知无非是以某种形式获得了奖金,他们并不会进入创业者的状态。此外,这还会导致“吃大锅饭”或“搭便车”的效果,占股较少者的心态大多是“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如果这种组织模式能够成功,股权众筹早就成功了。

其实,组织模式的进化方向应该是“纵向”走,让更多的员工拥有在各自细分赛道里的利润分享权。换句话说,应该“在公司里面做公司”,并且让这种逻辑一直纵向延伸,让员工在各个层级的“公司”里面成为创业者。这就是我对组织终局的判断——无限分形(infinite fractal),如图5-1所示。

图5-1 组织模式进化的两种选择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A3qKx77ate0CSI+JOKnEehxkkvI53KUEAGO5/x4v0OGNkOu5NDgwLrCLmYjgA0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