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组织转型的三大陷阱

上述若干“假动作”,让企业“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浪费了时间,更浪费了组织的士气。

深究起来,这些“假动作”背后,是企业老板对于组织转型的几个过于“浪漫”的错误理念。说到底,最可怕的并不是做上述“假动作”,而是系统地实践那些错误理念,在组织转型上掉入陷阱。

第一类思路是个体激励,认为激活个人就是激活组织,于是设计各种激励方案来让员工“动起来” ,具体表现有几种。

无限细化绩效。 好多老板都在幻想这样一种状态,即最好全公司都实现数字化,把每个人都变成快递小哥,白天干活,晚上就能数钱。要达到这种状态,一方面需要企业实现完全的数字化,否则根本没有数据来核定绩效;另一方面需要流程实现完全的标准化,否则定价成本会奇高。显然,这很难实现,这种想法是幼稚的。

全员股权激励。 有的老板上上下下都给股权,号称要把公司变成大家的。股权只能给小部分创造最大价值的人,全员股权激励肯定是个错误。大家要清醒一下,如果全员股权激励能成功,那么股权众筹早就成功了。有人拿华为举例子,我认为,华为的成功并不是股权激励的成功,而是它在IPD、ISC、IFS等组织模式层面上下了苦功夫。它的股权激励工具TUP,也是改造之后的一种类股权激励。就算如此,它几年前也大量降低了TUP分享的额度,而把钱发给项目里那些做事的人。

任务积分制。 有的老板幻想事无巨细地计量员工的工作任务,把任务变成积分,根据积分来发放激励。但这就面临一个“货币超发”的问题,如果员工都为自己加戏,扑到一些并不产生经营价值的任务上(相当于发行了过量货币),就会造成任务越做越多,企业的利润却未变,甚至更少。如此一来,企业的激励成本就被锁死,每个任务量能换到的激励自然也越来越少(相当于货币贬值)。真正创造价值的员工,其积极性自然大受打击,而那些滥竽充数的员工,却可以用各类热闹的“假任务”来换取激励,戏也越演越多。这样的企业,会有战斗力吗?

悬赏英雄模式。 这也是大多老板的一个定向思维,他们发现了市场机会,于是设定目标,高额悬赏,期待英雄辈出。但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一个英雄在公司的高额悬赏之下凭借一己之勇气获得了成功,这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这是他个人的成功,却是公司的失败。公司投入试错成本,让他相信了自己不用借助公司的太多支持,就能把一个事业做成。公司送他一个机会,他回头就可能送公司一个离职,人家不和你一起玩了。但他这样做也可以理解,毕竟公司的体系并没有为他提供增量嘛!

第二类思路是想要把市场力量引入内部,认为只有真金白银的交易才能传递市场压力,于是设计了各种形式的内部交易 ,具体表现有几种。

内部交易模式。 研、产、销等部门进行上下游交易,要求按照“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标准进行交付。最典型的是阿米巴模式,1998年前后,海尔也尝试过类似的实践,叫“内部市场链”。但一句话就可以捅破这种模式的漏洞,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市场只有一个出价者和一个受价者的时候,价格是说不清的。在说不清价格的情况下,阿米巴之间反而会形成更厚的墙。

大中台模式。 这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趋势,不少企业希望建设大中台,打造资源超市,让前台随需调用。如果中台向前台输送的补给能够标准化,那么定价也不是难题。基于这种交易关系,前台在市场的压力之下会拉动中台,市场力量就传递了进来。但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也是不靠谱的,首先建设资源超市的难度太大,而且大中台不可能为小前台做出改变,于是,它们反而成了更大的官僚。

第三类思路是以情怀替代制度,企业家以己度人,想要让每个人都拥有创业精神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

价值观考核。 这几乎是所有老板内心都会保持的一种执着,他们模仿巨头企业的做法,希望通过价值观行为化,行为分级化,来实现考核。但他们也不妨去这类企业里看看,这种考核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种考核方法叫“行为锚定法”,只要进行过这种考核模式的人都知道,这种考核不会形成区分度。两个周期的考核之后,考核成绩的分布就会平均化,大家的行为都会稳稳地停留在60分,于是这部分考核的权重就失去了意义。价值观肯定非常重要,但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来应用。

寻找街头创新。 这个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各种冠以炫酷名词的创新大会。说白了,就是让员工贡献各种创意,再给一定的权限和资源,让员工带着创意去落地,如果做得不错,还有一笔奖金。但创新基本上都只会在非主赛道上发生,因为主赛道的资源你撼动不了,激励自然也不会到位,于是,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其实,这些遗憾也是表象,街头创新走不通的深层原因是,老板将创业项目的成功看得太简单了。大部分创新都是从企业内部长出来的,但这些创新要达到商业上的成功,还需要大量的周边支撑,如严谨的商业计划框架、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和赋能机制。用碰运气的方式来做内部创业孵化,失败是必然的。

从以上误区中,我总结了三个识别组织转型真伪的三大定律。

定律1 :不应把企业“原子化”,应该在激活系统的前提下激活个体。只要穿透系统直接谈个体激励的,就都是伪命题。

定律2 :不应进行串联,而应进行并联,共同面对用户。只要以交易形式进行“内部市场化”的,就都是乌托邦。

定律3 :情怀不能替代制度设计,凡是需要用情怀来弥补漏洞的制度,都是无效制度。好的制度应该可以让“坏”的人变“好”。

按照上述定律,尽管组织转型已经成为潮流,但真正走在正确道路上的企业,依然是凤毛麟角。 grMrOWgd+KQH1NS6YIz5mq3rClefnCTWJnA8NouuqFUuINuPFLBo4RTFJji4O7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