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零售商业

2.1.1 受宏观经济拖累,消费与零售商业增幅出现较大回落

中国2018年国民经济总量虽然继续增长,但是增幅较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跌落至6.6%,创十年来新低。全年实现了90万亿元的GDP,平均每天创造GDP约2 466.1亿元,全国人均GDP约6.45万元。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速也有所下降,实现增加值47万亿元,第三产业占比第四年突破50%,较上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

全年零售和消费市场受宏观经济形势拖累,虽然整体增长至38.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额),但增速出现了较大回落,下降了1.2个百分点,回落至9%。平均每天实现社零额约1 043.8亿元,全国人均年社零额约2.73万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6万亿元,约占85.5%,下降了0.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额33.8万亿元,占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降至约88.8%。

从发展趋势来看,按照当年统计公报口径的中国社会消费情况如图2-1所示。一方面,GDP和社零额增速都呈现整体下滑态势,延续了“十二五”期间的下降态势,整体呈现逐年降低走势,2018年形势更加严峻,GDP增速从2010年的18.32%大幅度降低到2018年的6.6%。同期,社零额增长率则从“十一五”末期以来呈现基本同步下降的走势,从2010年的18.3%下降到2018年的9%,降低了9.3个百分点,下滑态势更甚于GDP的下滑。

picture

图2-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2008—2018年)

另一方面,社零额增速自2006年以来保持了显著高于GDP增长率的态势,2008年差值的峰值达到约12.6个百分点,但2013年后两者差距持续缩小到目前的2.4个百分点。这从总体上反映出国民经济、国内消费与零售商业经营双双遇到一定的困难,叠加上2018年的贸易战,出口受阻以及经济转型,导致了消费增速极速放缓更甚于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另外,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18》追溯调整后的数据,社零额占GDP的比例从“十一五”末期的38.26%增长到2016年的44.9%,2017年和2018年则连续回落至42.3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也逐步提高,占比则从2010年的8.69%增长到2014年的9.69%,随后连续小幅回落至2018年的9.35%。

2.1.2 经历高速增长后,零售商业固定资产投资拐点已到

2018年中国全年投入的全社会口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56万亿元,平均每天约1 741.5亿元,全国人均约4.56万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主要行业中降幅最大,并且全行业整体连续第三年下降,降幅由2016年的-4%扩大至2018年的-21.5%

从发展趋势来看,如图2-2所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多年来一直高于GDP增速,“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6.99%,高出GDP年均增长率约6个百分点,也显著高于社会消费的增长速度,但进入“十三五”期间后,2016年和2017年连续大幅度下降至5.9%

picture

图2-2 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率(2008—2018年)

批发和零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出现较大波动:2015年之前,整体延续了“十一五”期间的增长态势,从“十一五”末期的6 03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8 925亿元,增长约2倍,“十二五”期间的年均增速为25.7%,实现了历史性的增长和跨越,彻底改变了中国商业的面貌。但是“十三五”期间,批发和零售业连续两年下降,平均增幅为-5.84%,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中批发和零售业的占比也由2015年的3.43%快速下滑至2017年的2.66%。同时,城镇零售业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出现较大波动,从2012年和2014年巅峰时期的39.4%和37.83%,陡降为-17.64%和-1.6%。

从建设项目角度看,城镇零售业5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在过去的十年中,明显上了一个台阶,从之前的每年五六千个增长了约3倍,2017年继续扩大至17 896个。全部建成投产的城镇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总量承续了2015—2016年的大幅度增长,2017年继续增长至13 473个,但是施工项目和建成投产项目的增速均有明显下滑。尤其是新开工项目数量从2007年的53 62个增长到2016年的14 433个之后,2017年出现拐点,下降了4.4%,降为13 799个。

这些数据,一方面表明过去的十余年中,社会资本对进入零售商业具有较大的兴趣,极大地改变了中国零售业的面貌。但是,综合投资金额、新开工项目等的陡降情况来看,金额指标和项目数量指标有背离,经过2017年和2018年两年的传导期,批发和零售业的投资拐点已经到来。另一方面,从实践情况来看,2017年以来借着新零售风口,社会资本对便利店、无人店、生鲜店的投资建设热情高涨,支撑了建设项目数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总投资金额下降的冲击。但是,2018年下半年以来,无人店、无人超市等的创业热潮已过,该领域几乎全军覆没,预计2018年的统计数据降幅将极为难看,形势将更加严峻。

2.1.3 近两年税收增速较快,对消费与零售商业形成压力

2018年全国实现全年公共财政收入18.3万亿元,平均每天约502.3亿元,全国人均约1.3万元。其中,税收部分15.64万亿元,平均每天约428.5亿元,全国人均缴纳税收约1.12万元。税收约相当于全国城乡可支配收入与纯收入总量(本报告预估)的38.26%,约占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与生活消费支出总量(本报告预估)的54.79%,约占最终消费支出(本报告预估)的34.53%,约占全年社零额的41.05%。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扣减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我们估算2018年以上主要流转类税收合计约为7.31万亿元 ,平均每天约200.3亿元,全国人均缴纳流转类税收约5 241元。主要流转类税收约占全年社零额的19.19%,占本报告估算的最终消费支出的16.14%。按人均水平来看,2018年估算主要流转税合计占居民收入合计的比例约为17.89%,估算人均主要流转税合计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约为25.62%。

从发展趋势来看,如图2-3所示,在过去的十年中,整体税收和流转税收入虽然总量增长,但是增速都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十一五”期间较大幅度波动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呈现增长率逐年下滑态势,年均增速11.28%,2015年和2016年流转税和整体税收增速分别降至最低点,但“十三五”之后,虽然推进了“营改增”的降税措施,但由于税收征管的从严,导致了整体税收和流转税收入增速都有加快迹象,特别是2017年以来,税收增长率已经连续两年超过GDP增长率,对企业经营、经济复苏与消费提振等都造成了事实上的负面压力。

2.1.4 批零商业是就业主战场,民营与个体部分是就业新动能的核心

从全国的就业情况看,2018年全国就业实现7.76亿人,其中城镇部分提供就业4.34亿人,农村部分3.42亿人。近五年(2014—2018年)间总就业情况基本稳定,结构上有所分化,城镇部分实现就业年均增长率2.74%,乡村部分则年均减少2.34%。从已经公布的就业结构细分数据(截至2017年)看,相较于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年均(近五年)2.98%,甚至其中国有单位、集体单位等的年均-2.38%和 -7.19%的增长率,全国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就业实现3.41亿人,近五年年均增速11.35%,是提供就业增长新动能的主要部分。

picture

图2-3 税收、主要流转税及其与社零额(2008—2018年)

从行业构成看,批发和零售业一直是中国就业提供领域当之无愧的主战场,如表2-1所示,从全国占比角度来看,根据本报告估算,批发和零售业2017年提供了1.41亿人的就业岗位,近五年年均增速10.84%,占全国就业人员数量的比例持续增长,五年间增加了约7.6个百分点,达到2017年的18.17%。

表2-1 批发和零售业就业情况一览表(2015—2018年) 单位:万人、万元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从批发和零售业提供就业的内部结构看,2017年中国的批发和零售业中城镇单位提供了就业人数843万人,近五年年均增速3.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0.45个百分点;提供了民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1.33亿人,近五年年均增速11.5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0.16个百分点。

从所有制构成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的就业人数继续减少,2017年仅72万人,近五年年均减少13.48%,减少速度远高于全国-2.38%的平均水平,反映出批发和零售业国有资本退出速度仍然较快。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也有相应的缩减速度,2017年仅21.2万人,近五年年均减少12.32%。

从限上企业数量和就业提供来看,2017年全国批发和零售业有限额以上法人企业20万个,近五年保持了年均7.59%的较高增速,但近年来增速已经放缓,提供就业1 184万人,较上一年有微幅下降,近五年年均增速3.73%,占全国全部批发和零售业就业的比例下降至8.39%。

其中,纯粹零售业部分,限额以上法人企业9.92万个,近五年年均增速8.51%,提供就业677万人,近五年年均增速3.33%,导致就业占比下降到4.8%。究其原因,批发和零售业中较大规模的限上企业虽然全社会进入热情较高,仍然在企业数量上实现了较高的年均增长速度,但是限上企业规模较大,劳动密集程度较小,就业吸纳能力放缓,甚至在2017年就业人数出现负增长(-21万人)。

从零售商业提供就业的地区差别来看,如图2-4所示,一方面,本报告估算的城镇部分实现的就业(包含城镇单位、城镇民营企业和个体)合计1.02亿人,乡村部分(包含乡村民营企业和个体)约3 911万人。近五年来分别保持了10.84%和11.07%的较高增速,城镇部分的就业总量仍然是批发和零售业就业的主导部分,占比72.3%。城镇批零业的劳动效率达到30.82万元/年,乡村部分仅为13.29万元/年。

picture

图2-4 城乡批发和零售业就业情况(2012—2017年)

另一方面,地级及以上城市口径指标显示 ,合计提供批零业就业963万人,较上一年度减少35万人,其市辖区部分提供就业675万人,相较于上一年有25万人的减少。

从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来看,城镇单位的批发和零售业人员工资水平约7.12万元/年,近五年年均增速8.97%,低于全国平均增速水平约0.74个百分点,总额仅为平均水平的95.8%;民营单位人员工资水平近五年年均增速9.24%,但由于基数较低,到2017年仅为4.24万元/年,也只到全国水平的92.6%。另外,从本报告估算的城乡批发和零售业劳动效率来看,城镇的人效近五年来低于乡村约1.3个百分点,2017年分别实现30.82万元/人和13.29万元/人。

2.1.5 受贸易战与管制影响,零售商业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出现双降

2018年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又出现下滑态势,较上一年微降2.1%,从近五年情况看,年均减少4.27%,减少到3.07万亿美元,全国人均减少到2 202美元。

从发展趋势来看,外商投资对于中国的批发和零售业表现出浓厚兴趣,从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个数(国家统计局后期调整为新批家数口径)角度看,“十三五”期间有较大增长,达到35.65%,较“十二五”期间高出近30个百分点,特别是2018年接近翻倍,达到22 853个,直接拉动了近五年增长率提升至25.47%,高出全国近五年增长率约4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例提高到37.8%。

同时,在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基本稳定增长(近五年增长率为2.8%)的背景下,如图2-5所示,过去五年间批发和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2014年和2017年出现-17.79%和-28.14%增长的基础上,2018年继续下降了14.6%,跌至98亿美元,近五年的年均增速也被拉低至-3.16%。

picture

图2-5 批发和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2008—2018年)

从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企业数情况看,批发和零售业2017年底有14.13万户,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11.31%的基础上,“十三五”的两年间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速,达到13.43%,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8个和7.7个百分点,占全国53.9万户的比重提高到26.2%。同时,批发和零售业整体的注册资本2017年仅为2 404.95亿美元,仅占全国的6.48%。基于行业外资进入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折算到每个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企均注册资本、企均投资总额、平均每个合同项目实际使用金额等,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1/3。

从对外投资情况看,2016年之前,中国的非金融领域对外投资额保持较高增速,2016年达到峰值1 962亿美元后,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批发和零售业的对外投资的增长态势一直保持到2017年,达到263亿美元,近五年年均增速15.06%,占全国的比例提高到16.6%,对外投资存量也保持了较高增速,近五年年均增速27.12%,2017年达到2 264亿美元。但是,受到贸易战和外汇管制的影响,批发和零售业对外投资出现了断崖式下跌,2018年仅为106亿美元,跌幅高达57.4%。预计未来即使贸易战有所缓解,但外汇管制将会持续,批发和零售业对外投资总量上仍不容乐观。 cGWn2odd3t3NiT1zyc71CMkTS2iinCJ4fFuyQmwXTH25Za4xbCfervwpI+Ydz0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