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中国零售业产业规模与结构分析

3.2.1 中国零售业产业分所有制规模与结构分析

本节将从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和业态3个角度,通过法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数、年末零售营业面积、资产、销售总额5个指标衡量中国零售业产业规模和结构。本报告3.2~3.7节的分析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由于《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仅收录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数据,因此本节中的所有分析基于中国限额以上的零售业数据。

如表3-3所示,2017年在三类所有制类型零售企业中(不包括国有控股),内资企业在法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数、年末零售营业面积、资产、销售总额上都占据绝对优势,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数法人企业数占比分别为1.46%和0.93%,与2016年基本保持一致;与2016年相比,国有控股法人企业数有所减少。

表3-3 中国零售业分所有制的规模与结构(2017年)

picture

3.2.2 中国零售业产业分行业规模与结构分析

本节将依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的行业划分将零售业分为11个分行业:(1)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2)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3)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4)医疗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5)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6)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7)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8)百货零售;(9)超级市场零售;(10)货摊及无店铺零售;(11)其他综合零售。其中,行业(8)~(11)属于综合零售业。本节分析从法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数、年末零售营业面积、资产和销售总额5个维度展开。

3.2.2.1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法人数企业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零售业法人数在2016—2017年从98 305个上升到99 182个,各行业法人企业数均有所增加,但其比例关系基本保持稳定。如图3-8所示,2017年中国零售业分行业法人企业数分解中,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的法人企业数占比最高,分别为37.8%和11.4%;综合零售业中,百货业、货摊及无店铺业和超市业占比分别为6.4%、7.0%、5.4%。其余分行业占比均低于10%。与2016年的数据相比,各细分行业法人企业数与相应的比例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picture

图3-8 中国零售业法人企业数(个)的行业结构(2017年)

3.2.2.2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结构分析

2016—2017年,零售业年末从业人数由697.7万人降低至677.5万人。如图3-9所示,综合零售依托其经营特征,在细分行业中保持着最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该行业2016年末从业人数为262.9万人,占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就业人数的38.8%,较2016年有所下降,其中超市业和百货业分别吸纳了全部零售业年末从业人员的17.6%和 14.8%,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占比达到25.5%。其余行业年末从业人员占比均低于10%,结构与2016年基本保持一致。

picture

图3-9 中国零售业年末从业人员(万人)的行业结构(2017年)

3.2.2.3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营业面积总量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2017年的零售业营业面积较2016年有所减少,从33 905.3万平方米减少至33 250.2万平方米,各分行业结构与2016年基本一致。其中综合零售业营业面积达到14 636.8万平方米,占总营业面积的44.0%,其中百货零售和超级市场零售分别占零售业营业面积的24.0%和16.6%。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占32.7%,其余分行业占比均在10%以下。

picture

图3-10 中国零售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的行业结构(2017年)

3.2.2.4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企业资产规模结构分析

中国零售业各行业的资产总规模相较于2016年有所增加,各行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如图3-11所示,资产规模最大的为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部件专门零售,占比为零售业资产总额的37.1%,其次是综合零售业,占比为33%,较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货摊及无店铺业在2017年的快速扩张,相较于百货业、超市业等其他综合零售业,货摊及无店铺业资产总额在2016—2017年由2 803.8亿元上升为3 478.8亿元,占综合零售业资产总额的比重由4.6%上升至5.7%。百货零售占零售业资产总额的18.7%。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医疗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在2015—2016年分别由9.30%、6.35%降至8.3%、5.6%,而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占比在2015—2016年由3.32%升至3.6%。

3.2.2.5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销售总额规模结构分析

中国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从2016年的126 612.3亿元降低为2017年的123 085.3亿元,销售总额降低2.8%,零售业内部各行业销售总额结构与2016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如图3-12所示,2017年综合零售业和专业零售业分别占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27.1%和72.9%,商品零售额分别为37 559.0亿元和79 155.9亿元。

3.2.3 中国零售业产业分业态规模与结构分析

本节依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将中国零售业分为六大业态模式,即超市、大型超市、百货、专业店、专卖店及无店铺零售,并从法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数、营业面积、资产和销售总额5个维度分析零售产业各业态的规模与结构。

3.2.3.1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法人企业数结构分析

picture

图3-11 中国零售业资产总额(亿元)的行业结构(2017年)

2017年零售业各业态的法人企业数和2016年结构基本一致,如图3-13所示,专卖店和专业店占比最高,专业店2017年法人企业数为40 294个,占零售业法人企业数的40.6%,专卖店2017年法人企业数为29 798个,占零售业法人企业数的30%,大型超市、百货店、无店铺业态和其他业态占比均在10%以下。

picture

图3-12 中国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亿元)的行业结构(2017年)

picture

图3-13 中国零售业法人企业数(个)的业态结构(2017年)

3.2.3.2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从业人员数量结构分析

如图3-14所示,专业店、专卖店、大型超市和百货店吸纳了68.5%的零售业从业人员,共计吸纳从业人员464万人。四种业态从业人员占比均高于10%,这主要是由自身属性要求所决定的,吸纳就业人口最低的零售业态为无店铺零售,占比为5.8%,较2016年有所上涨。

3.2.3.3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营业面积总量结构分析

如图3-15所示,与从业人员占比结构相似,专业店、专卖店、大型超市和百货店的营业面积占零售业全部营业面积的绝大部分,2017年占比为87%,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零售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空间与人员之间的紧密联系。百货店和大型超市占比分别为20.3%和18.5%,体现出综合零售业态的特点。

picture

图3-14 中国零售业从业人员(万人)的业态结构(2017年)

picture

图3-15 中国零售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的业态结构(2017年)

3.2.3.4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企业资产规模结构分析

如图3-16所示,按照资产从高到低的前三种业态分别为专业店、专卖店和百货店,占比分别为33.4%、25.4%、15.8%,其中专业店和专卖店2017年资产总额分别为20 442.7亿元和15 554.1亿元。

3.2.3.5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销售总额规模结构分析

如图3-17所示,2017年专业零售业态和综合零售业态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9.5%和30.5%,商品销售额分别为85 526亿元和37 559亿元。专业零售业态中,专卖店和专业店2017年商品销售额分别为37 376亿元和41 780亿元,占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0.4%和33.9%。综合零售业态中,按照占比排序分别为无店铺零售业态、百货店业态、大型超市业态和超市业态,占比分别为10.0%、9.8%、8.0%、2.7%。与2016年相比,专业零售业态和综合零售业态销售总额分别降低3.6%、1.6%。无店铺零售业态在所有业态中增长率最高,为23.1%,专业店增长率为3.0%。

picture

图3-16 中国零售业资产总额(亿元)的业态结构(2017年)

picture

图3-17 中国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亿元)的业态结构(2017年)

3.2.4 中国零售产业批零结构分析

3.2.4.1 中国零售产业批零比率的总体分析

本节使用《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8》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对中国零售产业批零比率(批发额和零售额的比值)做总体分析,由于数据均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商品购、销、存情况中的批发业和零售业,因此本节所涉及的批零比率指标都基于限额以上口径。本节通过4种方式比较了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比例:销售类值、法人企业数、销售总额、从业人员数。

如图3-18所示,以4种方式度量的批零比率均在2011—2016年波动下降,但是2017年以销售总额衡量的批零比率为4.12,较2016年有大幅提升,是批发业销售总额(销售额)增加而零售业销售总额(零售额)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商品销售总额来看,批发额远高于零售额,批发额在2001—2016年波动上升,在2017年达到507 095.98亿元的水平,而零售额有所回落,在2017年销售总额为123 085.28亿元。一般而言,批零比率越低,代表商品的流通速度越快、流通效率越高。

picture

图3-18 中国限额以上批发业与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及批零比率(2011—2017年)

表3-4展示了2011—2017年中国限额以上批发业与零售业主要批零指标的对比情况。零售业与批发业的毛利润和净利润在稳定中略有波动,批发业与零售业的毛利率分别围绕7%和12%上下波动,二者的净利率均围绕2%上下波动,零售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略高于批发业。毛利率与净利率之差反映了企业控制费用的效率,而较低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一方面反映了行业差异,另一方面也是竞争加剧的结果。从企业所有制类型角度出发,批零比率-销售总额指标在不同所有制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内资企业该指标在波动中下降,2017年达到4.0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波动中上升,2017年分别达到3.36和6.09,反映出向供应链上游整合的趋势。此外,企业法人数、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维度的批零比率指标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零售业在流通渠道中的地位凸显。

表3-4 中国限额以上批发业与零售业主要批零比例指标(2011—2017年)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3.2.4.2 中国零售产业分类商品的批零结构分析

表3-5展示了21类商品 的批发额、零售额及其批零结构关系。该表数据来源于2011—2017年的《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可以看出,从横向角度分析,2016年与2017年各类商品的批零比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从纵向角度分析,21类商品的批零比率存在明显的商品间异质性。其中,2017年煤炭及制品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棉麻类3类商品批零比率均高于14,其中棉麻类批零比率为72.29,剩余18类商品批零比率均小于8,其中大部分商品批零比率集中在1~3的区间内,而化妆品类、五金与电料类、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具类、汽车类等商品的批零比率均低于1。批零比率越低,代表越快的商品流通速度与越高的流通效率,这几类商品均具有明显的以厂家直销为主的流通体系特征,中间批发环节较少。

表3-5 中国零售业分类商品的批零结构(2011—2017年)

picture

续前表 3uTgHoSDS+U8hF8Xp2oLSWaWX+6inhYxjIbspf1ExW0wROHfyjEA7WpmdC/fWQuE

pictu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