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行业数据获取原因,本节的数据涉及年份在各小节中有所差别:
(1)2.4.1中国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2.4.2中国连锁零售业发展部分,采用201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2)2.4.3中国综合零售业发展、2.4.4中国专业零售业发展部分,结合采用2017年统计局数据和本报告搜集和监测的2018年数据;(3)2.4.5中国零售业的管理、运营与综合事务部分,采用本报告搜集和监测的2018年数据。
关于行业数据,由于国家统计局仅公布了限额以上口径,且数据有一年滞后期,因此,本报告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8》中公布的2017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据,汇总整理成为表2-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7年)”,其中数据归口有所调整,具体说明如下:
(1)限额以上批发业指标加上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等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总计指标。(2)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指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指标、外商投资企业指标3项合计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3)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本报告的“行业:综合零售业”指标加“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但是,其中的“行业:综合零售业”不是原始统计年鉴中的综合零售,是本报告对原始年鉴中的综合零售业指标和“货摊、无店铺及其他”指标这2项的合计,“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7项专门零售指标的合计。另外,原始统计年鉴中的百货零售指标、超级市场零售指标加总小于原始的综合零售指标,中间差值部分,本报告通过“其他综合零售业”一栏来反映。(4)按零售业态分,“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超市指标、大型超市指标、百货店指标、无店铺零售指标4项的合计,“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专业店指标、专卖店指标这2项的合计;本报告的“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加“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指标要小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中间差值部分,本报告通过“业态:其他业态”一栏来反映。(5)按有无店铺分,有店铺零售、无店铺零售均是原始统计年鉴指标,合计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
表2-4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7年)
续前表
续前表
中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2017年实现商品销售额总计63万亿元,其中零售业实现12.3万亿元,出现了近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如图2-16所示,受到2017年下降-2.8%的拖累,其商品销售总额“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由“十二五”期间的14.71%下降至3.79%,近五年的年均增长率也下滑至8.08%,低于消费增长率。
与此同时,限额以上(简称限上)零售业门店面积的扩张速度较缓,年末零售营业面积自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速下滑态势,2017年也出现了1.9%的下滑,由2016年的3.39亿平方米下降至2017年底的3.32万平方米。受上述因素影响,零售业的坪效指标亦从2016年的3.73万元/平方米下滑至3.7万元/平方米,拖累近五年的增长率下降至2.11%。以上数据反映出行业发展势头总量规模扩张的同时,增长率在逐年下降,单位零售营业面积的生产率虽有较大提高,但波动亦较大。
具体到限上零售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如表2-5所示。近年来行业进入热情较高,限额以上零售业的法人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从“十一五”末期的5.23万个增长到2017年底的9.92万个,保持了超过销售额和面积的年均增长率。但是,同样在“十三五”时期出现了明显下滑,年均增速由“十二五”期间的11.77%降至4.25%。吸纳的就业人数整体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从“十一五”末期的501.3万人增长到2016年底的697.7万人,但2017年减少了20万人,拖累“十三五”期间年均负增长0.39%,和销售额的变动对应,限额以上零售业的劳动效率自“十三五”以来出现增速的较大下滑,降低为4.2%,2017年底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81.7万元/人。同时,限额以上零售业的利润率情况不容乐观,毛利润率近四年来有所回暖,从2014年的11.6%增长至2017年的12.3%,但是净利润的总量和净利润率在2017年出现了双下降,这也是行业内部竞争加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反映。
图2-16 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与零售营业面积(2011—2017年)
表2-5 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整体情况(2011—2017年)
从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如图2-17所示,内资企业仍然是限额以上零售业的主力,但是,近年来的情势和“十二五”期间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内资零售业年均增速下滑,2017年出现了4%的绝对值的减少,反映出整体市场形势的恶化。而港澳台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虽然增速也分别下滑至6%和6.5%,但相较于内资企业,“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0.61%和10.05%,高出了约7个百分点。
从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专业零售业一直是中国限上零售业的主导力量,占比在72.9%左右,“十二五”期间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15.33%,“十三五”期间下降至4.58%。综合零售业“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恶化严重,降为1.76%,在2017年甚至出现了2.8%的下降,整体占比也较上年减少了1个百分点,降为27.1%。
从九类细分行业结构看,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零售业占有最大比重,如图2-18所示,在“十一五”末期占比高达47.7%,“十二五”期间由于年均增长率在五类专业细分零售行业中最低,导致其在2015年末占比下降至44.3%,但“十三五”期间,由于除食品、服装、文体以及汽车外,其他各类专业零售业增速回落较为明显,导致汽车类占比回升至46.5%。同时,综合零售业中的百货零售业和超级市场零售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增长率也较低,“十三五”期间分别下降7.24%和1.77%,致使2017年底其比重较“十一五”末期分别减少约4.4个和3.6个百分点。
图2-17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2011—2017年)
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互联网零售的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1.31%,虽远低于“十二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70.29%),但是考虑到基数较大的实际情况,其仍然属于高速增长阶段,2017年占比也提高到了7.4%。其中,互联网零售部分“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约46.96%,2017年销售总额达到7 588.1亿元,约为“十一五”末期的23.65倍。
图2-18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7年)(单位:亿元)
从按零售业态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各业态的发展出现较大分化,如图2-19所示,百货店和超市业态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占比下降明显,分别较2010年下降3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超市下降2.3个百分点、大型超市下降0.3个百分点)。具体来看,百货店和大型超市在“十二五”期间增长率分别高达14.65%和16.54%,但是进入“十三五”以后,分别恶化至-7.89%和-2.16%,拉平周期来看,近五年的增长率分别降至0.25%和2.5%,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图2-19 按零售业态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7年)(单位:亿元)
与行业口径一样,最突出的是无店铺零售业态,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40%,虽然低于“十二五”期间年均70.29%的增长率,考虑到基数较大,这种增速也属客观,但是趋势上看始终在下降,2017年低至23.1%,最终占比较2010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专业店和专卖店业态也保持了较快增长,销售总额接近翻倍,但相较于“十二五”期间,也呈现增速下滑态势,基本上也和行业口径呈现相似的波动方向。进入“十三五”期间,专卖店增长情况要好于专业店,年均增速7.69%,高出约6.2个百分点。
从按有无店铺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有店铺零售业始终是限额以上零售业的主导力量,如图2-20所示,两者仍然存在数量级差别,有店铺零售业销售额约为无店铺的8.96倍。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有店铺零售业“十二五”期间销售总额接近翻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3.44%,但“十三五”期间增速骤降为1.68%,同期无店铺零售业增速保持在31.31%,虽然较“十二五”期间70.29%的年均增长率有较大差距,但是考虑到基数逐渐扩大的影响,超过30%的年均增速仍然属于高速增长。两相比较之下,有店铺零售业占全行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与“十一五”末期相比,降低了9个百分点,2017年底占比约为90%。
图2-20 按有无店铺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1—2017年)
表2-6 连锁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7年)
续前表
续前表
本报告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8》中公布的2017年连锁零售业企业数据,汇总整理成为表2-6“连锁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7年)”,其中数据归口有所调整,具体说明如下:
(1)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指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指标、外商投资企业指标3项合计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2)按国民经济行业分,“行业:综合零售业”是本报告对原始年鉴中的综合零售指标和“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指标这2项的合计,“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7项专门零售指标的合计,同时,本报告的“行业:综合零售业”指标加“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要小于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需要再加上批发业指标才等于总数指标。(3)按零售业态分,本报告的“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加“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指标,再加“其他”指标3项合计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其中,“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便利店指标、折扣店指标、超市指标、大型超市指标、仓储会员店指标、百货商店指标、厂家直销中心指标7项的合计;“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专业店指标、专卖店指标、家居建材店指标3项的合计;“其他”是原始年鉴中的“其他”指标。
2017年中国连锁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总计3.56万亿元,约占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29%,其中,内资占比27.3%,低于港澳台资和外资的35.12%和44.74%的占比;从行业角度看,占比最高的三个行业是综合零售(占比53.89%)、家电(占比35.53%)、医药(占比28.12%);从业态角度看,百货店占比31.34%,专业店占比48.81%,但专卖店占比仅5.76%。另外,连锁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额的10.91%,占全国社零额的9.73%。
统一配送率约为78%,按照2 871个总店来计算,平均每个企业销售额12.41亿元,约有82个门店。其中,按行业来看,纺织服装、文化体育用品等行业企均分店数最多,分别达到131和100个门店;按业态来看,便利店、折扣店等业态最多,达到236和149个门店/企业。同时,按照连锁门店总数平均的店均销售额为1 509万元,劳动效率为人均151.7万元,门店店均营业面积734平方米,坪效为2.06万元/平方米。
从连锁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如图2-21所示,其商品销售总额在近年来增长乏力,特别是2013年以来的销售总额出现多个下滑年份,2014年、2015年、2017年都出现负增长的严峻局面,远低于限额以上零售业和全国社零额的增长速度,导致占比出现大幅度下滑。
图2-21 连锁零售业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与零售营业面积(2011—2017年)
与此同时,中国连锁零售业的门店面积虽有所增长,但扩张速度不高,“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约为5.74%,到2016年底零售营业面积达到1.8亿平方米,但是2017年出现下滑,减少了630万平方米,经营困难局面最终传导到了店铺关闭和收缩面积上。连锁零售业的坪效指标较2011年的2.52万元/平方米大幅度下降至2.06万元/平方米。
从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看,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在各项总量指标上均占有最大比重,其总店数、门店总数、从业人员数量、营业面积等较之港澳台资、外资等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是,港澳台资、外资则在门店店均销售额、店均营业面积等方面显著优于内资企业,高出了2~3倍的水平;人效方面,内资略高于外资,港澳台资显著低于前两者的水平。从商品销售总额增速来看,近五年外资年均增长4.43%,好于港澳台资年均1.87%的增速,内资由于2014年以来的下滑,甚至出现了年均0.53%的下降。
从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看,综合零售业的销售总额在大部分年份中低于专业零售业,年均增速差距在0.5个百分点左右。近五年年均增速最高的行业是医药类行业、文化类行业,分别达到20%和18.2%,食品类和服务类也达到13.8%和13.4%的较高年均增速,年均增速最低的是汽车类和家电类,分别为-0.44%和0.93%,行业差距明显。在营业面积、从业人员等方面,综合零售业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比较总店数、门店总数,则专业零售业均高于综合零售业,行业特点比较突出。
从按零售业态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看,专业业态也是绝对的主力,占有全部连锁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近2/3。但是近五年来专业店年均增速仅为0.77%,专卖店年均增速甚至是-0.97%。从综合业态情况看,仅有便利店一个业态近五年年均增速超过10%,为12.84%,其他各业态,除厂家直销中心外,年均增速均未超过5%,甚至折扣店业态年均增速为-4.88%。连锁零售行业发展遇到较大的困局。
中国的综合零售业(本报告口径包含百货零售、超级市场零售在内的综合零售,以及含互联网零售在内的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等合计)在2017—2018年的发展遭遇较大困难局面,终结了近年来销售总量持续的增长态势,出现绝对值的下降,2017年为3.34万亿元(行业口径),较上年减少2 200亿元。从业态角度看,综合零售业态(含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无店铺零售4种业态合计)除了无店铺零售继续增长2 323.8亿元外,其他都呈现下滑态势,导致总量减少1 400亿元左右,降为3.76万亿元规模。
从连锁零售业的业态变化趋势看,各业态的发展继续呈现分化的局面。从业态角度看,便利店销售总额增长14.3%,门店数量更是暴增29.4%,达到2.4万个,成为零售行业中最闪耀的明星,同时从业人数仅增长7.14%,反映出行业技术化水平在提升,多种数字技术和无人店等的尝试如火如荼。连锁超市的从业人数基本稳定,但是大型连锁超市的从业人数连续三年下降,已从2014年的56.2万人减少到47万人。行业口径的超级市场零售也呈现就业下滑态势,较2014年减少了16万人,百货零售行业从业人数减少了17.5万人。
中国的百货市场,从规模发展趋势看,受到购物中心和网购冲击的百货店增长速度自2012年以来不断减慢,从2011年(25.23%)至今持续下降,已经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2017年的负增长更是高达13.5%。即使上市百货企业有一定的业绩增长,但其主要因素来自多元化业务及非主营业务,百货零售业务本身增长乏力,甚至持续减弱,大量进行中的“新零售”尝试还未定型,很多项目仍处于亏损阶段,也使得行业出现负增长。此外,多家外资企业在中国接连失利,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包括梅西百货、马莎百货、乐天百货等。
中国的超级市场,从规模发展趋势看,按照行业口径限额以上超级市场零售业在1万亿元左右,按照业态口径中小型超市和大型超市业态合计在1.3万亿元左右,2017年出现双双大幅下降的恶劣局面,分别下跌了7.8%和12.5%。连锁超市门店总数增长率恶化情况更为严峻,自2010年以来持续下滑,2014—2017年甚至连续4年出现负增长困局。中小型连锁超市、大型连锁超市合计共有36 036家门店,同比大幅减少13.84%。2018年,在延续了上年砍掉“包袱”的关店潮的基础上,以新零售和数字化转型为核心,依靠创新转型抢占市场仍是企业规划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社区”的概念也开始凸显,超级市场业态推进社区生鲜、社区便利和精选超市这三种店型的进一步探索和定型。
2018年,购物中心无论在资本上还是经营上,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近三年来,零售占比下降、体验业态上升,购物中心存量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开始重视体验,追求便捷、娱乐、社交及情感的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放大了中国消费群体的购买力,裂变出了全新的消费市场结构和消费行为,从而让消费产生了结构性增量。购物中心的本质是线下流量分发平台,客流数据是衡量其核心运营指标的关键数据。随着线上商业不断演进,线下购物中心追逐主力店、首店的招商运营逻辑在未来几年可能会逐渐失效。
便利店是近年资本推动和涌入的核心业态。连锁便利店在2017年呈井喷式增长,除前述指标的大幅度增长外,营业面积达到190.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59%,在“新零售”概念的热度不断提升后,便利店站在了风口。不单单是内资/外资大型零售企业和卖场进行着便利店业态的建设,电商巨头和创业公司也都加速进入便利店行业。传统通路的700万家夫妻小店面临竞争与升级,其连锁化进程势必将进一步加速,阿里巴巴和京东都推出了面向“夫妻老婆店”的改造计划:阿里巴巴宣布要在1年内开设1万家“天猫小店”;京东则宣称在未来3年内将开设100万家冠有京东品牌的便利店。此外,2019年3月,苏宁小店宣布全国第5 000家店在成都开业。
中国的无店铺零售,当扣减了其中的限额以上零售业——互联网零售的数据后,在销售额、法人企业数、营业面积、从业人数等核心指标上,全部是负增长,分别为-8.46%、-9.36%、-13.29%、-9.80%,局面不容乐观。直销行业,受“权健事件”和“百日行动”的沉重打击,再加上直销行业自身的各种弊端渐露,直销企业直面内忧外患的发展瓶颈,在2018年仅有一家企业拿到直销牌照,我国直销行业管理已经进入史上最严监管期,2019年4月商务部才将暂停了两个月的办理直销相关的审批、备案等业务恢复。
中国的网络零售依旧保持快速增长。大型电商平台通过布局品质电商、优化电商市场的商品供给,推动品质消费;社交电商持续发力,利用社交分享创造巨大的消费价值;电子商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了从B2C向C2B的转变,区块链技术在跨境电商等领域得到了深度应用。线下零售商纷纷联姻“新零售巨头”,目前主要分腾讯系和阿里系两条主线,2018年线上线下联盟化态势基本形成,助推零售业整体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各电商巨头纷纷布局生鲜线下零售实体店,大多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且都附带配送功能,可实现3千米内30分钟或者1小时内送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移动互联网上的用户购物比例占全网购物的70%~80%。出现以云集(分销模式)、拼多多(拼团模式)、有赞(工具模式)、小红书(社区模式)为代表的四类不同模式的社交电商平台接连获得融资的“行业级”现象,消费场景的创新和用户呈几何式增长。
中国的专业零售业(行业口径含七大类专门零售,业态口径含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等),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增长态势,整体发展形势向好。2017年商品销售总额为8万亿~9万亿元,限上行业和限上业态口径下专业零售业占零售业的比重分别为72.87%和64.31%,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专业零售业态的销售额增长率自2011年以来逐年下降,虽在2016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2017年增长率从限上行业和限上业态两个角度看都出现了下滑,分别减少了1.6%和1.48%。
连锁口径的专业零售业,在包含加油站的前提下,2017年专业店的销售额为2.03万亿元,较上年有微幅下滑;在不包含加油站的前提下,其销售额为7 764亿元,虽然只占1/3,但是2017年仍有2%的增幅。按照连锁行业口径,专业零售业的门店总数和营业面积分别实现了12.85%和11.39%的增长,但从业人数有所下降,仅为81.7万人。从连锁业态的口径看,专业零售业门店总数较2016年实现了3.57%的增长,而营业面积和从业人数均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降幅分别为8.84%和5.3%。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业占零售业总体商品销售额的比重也在稳步提升。2017年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占专业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比重达到4.69%,占零售总额的3.42%,与2008年相比(2008年比重分别为2.49%与1.67%),所占比重翻了近一倍。但近年来大部分指标的增速放缓,销售额甚至出现负增长。2017—2018年,“新零售”“无人零售”等新概念蓬勃发展,食品、饮料行业出现了大量的新模式、新业态,给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传统零售企业和电商等平台的数据等合作,增强了自身的盈利能力,行业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的销售规模2017年达到5 823.5亿元,增幅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仅为2.7%。通过对代表性企业的监测,可以看到大多数企业都加强了线下门店的建设,注重升级客户体验,例如太平鸟男装与Snoopy联合,开设了一家“24小时不便利”主体店。部分效益较好的连锁企业加速布局线下销售网络,同时完善全渠道销售途径,例如海澜之家在2018年加速线下扩张、美特斯邦威以“百城千店”策略深化地县级市场。还有一些企业积极开辟海外市场,如特步、森马等都相继在海外开店,匹克也不断完善其国际品牌矩阵。在迎来开店潮的同时,一些企业也淘汰了效益不佳的门店,提升渠道运营效率。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行业2017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 380.3亿元,与上年的3 386.7亿元相比出现了0.2%的负增长,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门店总数出现负增长,2017年门店数仅为1 811家。行业仍然延续了2016年之前的调整态势。实体书店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凭借传统的图书销售业务已经难以获利,正逐渐向多元的文化消费空间发展。办公文具和户外用品行业企业也通过对产品、渠道的优化,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行业2017年出现较大变化,自2011年以来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行业的销售额一直在高速增长,但2017年其销售额仅为5 648.6亿元,较上年的7 102亿元减少了20.47%。2017年是一致性评价、两票制、审批审评等医改政策逐步落地的一年,行业进入新的调整期。在布局的线下门店中,零售药店积极拥抱新技术,如大参林、华氏大药房等均在线下开设了智慧门店。
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的销售额为5.72万亿元,仍然是七大类专门零售行业中销售规模最大的行业,占全部限上零售业总体销售额的比重达46.51%,呈现继续增长态势。从全行业角度看,2017年加大对线下终端销售网络的布局力度,发展势头良好。社会资本进入该市场的热情较高。每家企业平均分店数71家,连锁化程度较高。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市场2017年出现较大变化,限额以上行业口径的销售额为10 046.8亿元,同比下降5.6%;连锁口径的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业销售额在2017年末达3 569.7亿元,同比下降10.4%。每家企业的平均分店数自2011年以来稳定在30家左右,但零售门店的面积整体呈缩减趋势。大部分家电及电子产品企业在2017年加码线下布局。例如:国美在经历前两年的“关店潮”后,将进一步延伸县域店网络,未来三年预计铺设3 000家县域店。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业2017年出现较大变化,销售额为3 335.23亿元,较上年下降了16.4%,这也是七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连锁口径下的行业销售额虽有所上升,但仅为85.7亿元,行业的连锁化程度依然较低。房地产市场承压,“限购”“限售”等政策调控力度较大,市场收缩,因此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的销售额骤减。从监测企业情况看,2017—2018年,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大型家居建材企业加快了线下扩张的脚步,这不仅体现为门店数量的增多,还体现为开店区域的扩展以及门店种类的丰富。
在本报告监测范围内,2018年中国零售业收购兼并事件达到77起,并购以产业整合为主,大型传统零售企业仍是大额并购的主力军;电商企业并购活动频繁,但单笔交易金额较小。2018年延续了上年新零售发展的势头,新旧业态的融合催生了新动力。一方面,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继续并购线下零售企业,以此推动新零售布局的完善。与2017年相比,2018年互联网巨头在并购中更注重线下的精细化耕耘与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因而更加注重零售科技的投资与应用,对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投资数量占比和金额都呈现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零售与传统实体零售积极融合产生协同效应。
关于中国零售业的高管变动,2018年共有176起,零售行业进一步蜕变,新业态、新物种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众多企业探索升级服务模式、进行战略调整,行业内高管变动较为频繁。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众多零售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内外交困中,部分企业开始精简人员,采取了冻编减编、重新竞争上岗、人才优化计划、降薪等方式缩减开支。2018年,零售企业高管人员在短时间内频繁调动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高管在任职仅几个月后就选择离职。
关于中国零售业公司的营销活动,本报告对2018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连锁百强中的20家代表性零售企业(几乎均在官网公布有促销活动信息)的80起促销事件进行了监测。2018年,电子商务的促销活动多集中在购物节。电子商务和专业店的促销方式分布都较为平均,但电子商务略微倾向于红包(23%),而专业店则稍偏向于低价(23%),其他形式的占比差别不大,均在15%上下。
关于中国零售业公司的网络技术运用活动,本报告监测连锁百强中的75家企业,开通集团微博、地区或门店微博、网上商城微博和的零售企业占比分别为81%、81% 和55%。在所监测的企业中,所有企业都至少开通了地区/门店微博、集团微博、网上商城微博中的一个,总的来看,完全不使用这一些工具的少之又少。
关于中国零售业公司公共关系与社会责任,本报告选择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9年9月公布的2018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企业,对其中公司官方网站披露公共关系活动的29家大型零售企业的共计107项2018年公共关系活动进行了汇总、分类和监测。企业公共关系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以捐赠为主,同时,线上形式凭借覆盖人群广泛、参与方式简洁、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正成为零售企业公益活动中无法忽视的存在。
关于中国零售业的政策法规情况,本报告统计和监测了2018年主要以商务部为政策发布主体的中国重要的零售业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70项。其中,法律、法规和规定等计39项,零售行业标准计31项。2018年度的政策法规主要集中在消费升级、流通体系发展与改革、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规范化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特殊商品流通等方面。
本报告监测了2018年度主要零售业案件纠纷共计158起,2018年案件纠纷仍然主要表现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纠纷原因大多是商品质量问题,如沃尔玛、大润发、永辉等连锁超市纠纷。在各个业态中,电子商务和超市纠纷事件的出现最为频繁。
本报告监测了2018年度全国范围内的主要零售业与商贸流通领域代表性会议会展53场,在2016年和2017年“新”字贯穿了零售业与商贸流通领域会议会展核心的基础上,2018年“新”依旧得到了各大会议/会展的偏爱,同时,数字化、合作共赢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另外,本报告还监测了2018年度全国主要零售业培训项目53个。2018年,我国出版的零售与流通领域代表性书籍共有70本,其中零售类书籍48本、流通类书籍22本。内容涉及新零售解读、零售店面经营、供应链发展、成功零售企业传记等内容。总体而言,与2017年相比,2018年零售和流通类图书数量略有下降。
最后,本报告还对代表性海外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经济、消费与零售商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