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明治六年)9月22日,伊藤拜访了大久保,23日表示愿意与岩仓联手改变事态的发展(岩倉宛伊藤書状、1873年9月23日、「岩倉具視文書」〈対岳〉)。同月24日,伊藤拜访了卧病在床的木户,黑田清隆(萨摩藩出身,开拓次官)也见到了岩仓。黑田告诉伊藤,让大久保再和西乡隆盛好好商量,也不是没有改变的可能性(木戸宛伊藤書状、1873年9月25日、『木戸孝允関係文書』〈東〉一巻)。就这样,伊藤和岩仓最为积极地采取行动,最终促使大久保做出决断(下文将述)。直到这次政变结束,两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岩仓认为,必须首先说动大久保就任参议来改变局势。9月25日,伊藤获得了黑田的帮助,正式开始行动。9月27日,岩仓与伊藤商量之后,决定将目标定为让大久保就任参议,但他也告诉伊藤,万一不成功,就让西乡从道当参议(伊藤宛岩倉書状、1873年9月27日、『伊藤博文関係文書』三巻)。从征韩论政变的始末可以知晓,岩仓、伊藤和黑田对于西乡从道非常信赖。西乡从道是西乡隆盛的弟弟,和大久保的关系相当好,三人将希望寄托在从道身上。
10月10日,大久保终于同意就任参议,并于12日赴任。这件事让木户很高兴(『大久保利通文書』五巻、5~35頁)。
10月14日,内阁会议召开。除了卧病在床的木户以外,所有大臣和参议都出席了会议。西乡主张派遣使节,但岩仓和大久保表示反对,双方僵持不下。第二天,会议继续召开,西乡和木户两人缺席。大久保的意见和前一天相同,主张派遣使节一事必须延期,但其他参议表示应该遵从西乡的意思行事。结果,三条太政大臣为避免西乡隆盛提出辞职,决定按照西乡的建议,立即向朝鲜派遣使节。大久保决定退出,并辞去参议一职。
10月17日,大久保向政府递交了参议辞呈,并奉还品秩(外史宛大久保書状、1873年10月17日「岩倉具視文書」〈対岳〉)。右大臣岩仓也递交辞呈,参议木户也表示了辞职的意思。“胆小”的太政大臣三条再次动摇,18日一早,就派人拜托岩仓上奏天皇提出辞呈,但此后就突患疾病昏迷不醒了。
得知此事后,岩仓于18日写信通知伊藤,请他今晩或明晨7点前来见他,若是今晩哪怕10点之后都可以(伊藤宛岩倉書状、1873年10月18日、『伊藤博文関係文書』三巻)。由此可见,岩仓在采取行动前将伊藤看作最为重要的商量对象。
其后,估计岩仓是通过大久保,于19日请黑田通过吉井友实[萨摩藩出身,宫内少辅(次官级)],再让吉井通过德大寺实则宫内卿(公家)去说服明治天皇,让岩仓就任太政大臣代理。天皇当时年仅20岁,只能听从岩仓和大久保的计策。
同一天,伊藤也向参议大隈重信进行了大致的说明,获得了大隈的支持。伊藤确认天皇也支持他们之后,在给木户的信中写道,“即便是火,也要跳入”(木戸宛伊藤書状、1873年10月19日、『木戸孝允関係文書』〈東〉一巻)。
第二天,天皇行幸三条家,又突然去了岩仓家,并对岩仓下旨,要求其代理生病的三条辅佐自己(伊藤之雄『明治天皇』148~149頁。「勅語」〔写〕1873年10月20日、「岩倉具視文書」〈対岳〉)。同一天,木户向岩仓推荐“刚强正直”的伊藤就任参议(『大久保利通文書』五巻、82頁)。由此可见,岩仓使节团出访海外时,木户对伊藤产生的不信任感已完全消失。
10月21日,伊藤拜访了岩仓,据说言辞相当激烈。当天,好脾气的岩仓也认为伊藤的想法“过于短浅”。但很快岩仓就意识到那是伊藤为了避免自己犯错而在“深思熟虑”之后表现的“忠情”,于是第二天立即要求与伊藤见面。两人见面后,岩仓告诉伊藤一定不会辜负他一直以来的“良苦用心”,坚持“一步不让”(伊藤宛岩倉書状、1873年10月22日の二通、『伊藤博文関係文書』三巻)。
10月23日,岩仓拜见天皇并向其汇报了内阁会议的经过和结论;同时也呈上自己亲笔写的有关朝鲜问题的“奏闻书”。他向天皇陈述,如果现在向朝鲜派遣使节,就有可能在内政未稳之时卷入战争,所以反对派遣使节。
岩仓以太政大臣代理的身份来否定内阁会议的决定,此举极其大胆,而且可能有违制度。此举定是伊藤的主意。
10月24日,岩仓根据前一天天皇下达的命令,上午9时进宫,获赐天皇亲笔谕旨。谕旨的内容是,为期永久成功,调整国政、滋养民力,准许岩仓的奏请(『明治天皇纪』三巻、150頁。「宸翰」〔写〕1873年10月24日、「岩倉具視文書」〈対岳〉)。
10月23日,西乡隆盛就已经称病提出辞官。24日,板垣、江藤、后藤、副岛4位参议也以生病为由提出辞呈。
就这样,在征韩论政变中,由于岩仓的刚毅和韧性,以及与岩仓拥有同等激情的伊藤的帮助,岩仓、大久保、木户等人虽是少数派,但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外,在西乡提出辞职意向约20天后,11月12日,伊藤参议写信询问大久保参议,后来是否与“西乡先生”联系过(大久保宛伊藤書状、1873年11月12日、『大久保利通関係文書』〈立〉一巻)。由此可见,伊藤并没想到此次政变结束后,西乡隆盛仍然会对他们持敌对态度,所以要求岩仓采取了强硬态度,但事实与他的设想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