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伊藤博文是肤浅草率的人吗?

两种评价

伊藤博文,天保十二年(1841)九月二日生于长州,是日本的第一位首相,而且曾四次出任首相。他还是日本第一位枢密院议长、第一位贵族院议长,曾担任许多重要职务。伊藤在任期间,领导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形态。他辞去首任韩国统监后,于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6日,因遭韩国民族主义者安重根暗杀离世,享年68岁(本书中提到的年龄均为足岁)。

近几年,我经常有机会以“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为题演讲,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个内容很感兴趣。曾询问到场观众是如何看待伊藤的,他们的回答大致可以归为两种。

一种看法认为,伊藤肤浅草率,没有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理念,不过是乖巧游走于长州出身的木户孝允、萨摩出身的大久保利通和公家出身的岩仓具视等掌权者之间,一步步爬上去的。

伊藤虽然是起草德国式保守的明治宪法的中心人物,但那不过是因为当时佐贺出身的大隈重信等人要求尽快开设国会,并以英国式政党内阁制度相逼,所以伊藤不得已而为之。而且井上毅等法制官员在明治宪法起草一事上所发挥的作用要大于伊藤。与井上毅相比,伊藤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为制定宪法,伊藤在德国、奥地利等国进行了一年半左右的调查,不过镀了层金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成果。

这种看法非常普遍,因为在历史学、政治学、宪法学等学术界,有许多著作对法制官员井上毅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对伊藤的评价过低或是不确切。

另一种看法认为,伊藤是日本的第一位首相,是制定保守反动宪法的中心人物,制约了近代日本的民主化进程,在其就任韩国统监期间,镇压韩国民族运动,最后被安重根暗杀。几乎在所有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有类似的阐述。恐怕有许多初高中也就是按照这一评价来授课的。

在以上两种评价的基础上,还有不少人对其女性关系问题持批评态度。但是,很多被用作史料的依据并不都可信。有意思的是,追究政治家的女性关系,经常会与反权势思想重合。但我认为,女性问题应该在事实确凿的基础上,与反权势问题分开讨论。

为什么没有伊藤博文的正式传记?

伊藤博文,在日本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从中国、韩国等亚洲各国来日本学习的留学生也大多听说过伊藤的名字,知道他的简单经历。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没有历史学家或政治学家写过伊藤的一生。可以提及的也就是中村菊男的《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時事通信社、1958年)、冈义武的《初代首相伊藤博文》(「初代首相·伊藤博文」『近代日本の政治家』文藝春秋新社、1960年、岩波書店、1979年)。

上述两本著作所使用的史料,主要是伊藤相关人员所编纂的《伊藤博文传》(『伊藤博文伝』上·中·下巻、春畝公迫頌会編纂、1940年),以及二战前出版的传记、回忆录、政治评论等二手资料。

二战后,日本成立了国立国会图书馆宪政资料室、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等近代文书馆,收集积累了许多与伊藤有关的书信、日记、文件等新史料,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而且,二战后也出现了大量使用一手史料的政治史、外交史研究,这些领域都与伊藤的生平相关。

尽管如此,仍然尚未出现运用这些新的一手史料和新研究成果,在确认事实的基础上创作的涵盖伊藤整个人生的著作。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年仅32岁的伊藤从1873年(明治六年)开始就任参议兼工部卿,成为太政官制内阁成员,直到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在68岁离世时,始终身居要职,处于政界中心。要书写伊藤的整个人生,就必须阅读各领域的大量史料,研究最新成果。由于近年,日本近代史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学者要单独完成以上所有工作,是十分困难的。

时代左右着对伊藤的评价

与上文提到的史料问题有关,不同时代对于伊藤博文的评价是不同的。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6日,伊藤遭暗杀之后,他在国民心中的地位高涨(见本书第二十四章)。其原因在于,自由民权运动开始之后,批判藩阀当权者伊藤的那股势力,也由于日本成为立宪国家、政党势力抬头、日本获得日清战争 和日俄战争的胜利,开始对伊藤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当时著名的《太阳》杂志,也出版了以“伊藤博文公”为题的临时增刊(第十五卷第十五号,1909年11月10日)。其中《伊藤公爵略传》认为伊藤是一个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对他的死表示惋惜,评价他的一生与近代日本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

回顾当今为世人所公认的政治家——伊藤博文一生的事业,人们一定会想起那句古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略)伊藤坚信,只有摆脱自身的境遇,走上世界大舞台,吸引欧美列强的目光,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成为一股洪流的今日,就定能发挥“非凡的才能”。

在伊藤担任韩国统监时期,英国外交官也高度评价了他与列强协调的韩国统治(伊藤之雄『昭和天皇と立憲君主制の崩壊』第Ⅱ部第二章1·4節。水野直樹「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伊藤博文の記憶」),欧美列强对于伊藤的评价也相当高。

在大约20年后的昭和初期,日本迎来了政党政治时代,近代化发展迅猛,尤其是将形成立宪政治的明治时期和明治天皇理想化的“明治热潮”高涨。当时,哈尔滨还制作了伊藤铜像,首尔还创建了博文寺等,伊藤继续受到好评(奈良岡聰智「イギリスから見た伊藤博文統監と韓国統治」)。

过了几年,1931年(昭和六年)9月的满洲事变 后,军部势力大增,政党政治时代结束,议会势力衰退。于是,出现了一种动向,即通过彰显伊藤与明治天皇共同制定的宪法以及“宪法政治”来保护议会政治,希望多少能对军部无法无天的行径起到抑制作用。所以,由伊藤相关人员编纂的《伊藤博文传》(上、中、下三卷本)在1940年出版,也与当时的局势有关。马场恒吾撰写的《伊藤博文》(1942年出版)和铃木安藏撰写的《评传伊藤博文》(1944年出版),也基本出于相同的目的。

然而,1945年日本战败后,对于伊藤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在于,1947年5月开始施行的日本新宪法强调主权在民,就要否定提倡“天皇主权”的明治宪法,后者被视为太平洋战争的起因之一。

例如,1953年出版的阿部慎之助的《伊藤博文》(『近代政治家評伝』),就对伊藤制定的明治宪法持否定意见,具体论述如下。

伊藤“被称为日本立宪之父”,人们认为他在日本民主化渐进提升的过程中,“留下了‘不朽的功绩’,但其实他连做梦都不曾想过民主化”。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地保留“君主专制”。

他被派往海外,学习调查宪法制度,却对议会政治的鼻祖英国不屑一顾,一路直奔德国。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威廉一世的统治之下,是欧洲君权最为强大的国家,虽有国会,但形同虚设。伊藤想以德国为典范进行效仿,不知他的意图何在。

(第114~115页)

阿部在文中提到伊藤为制定明治宪法,前往欧洲进行了大约一年半的考察,却有意不提伊藤曾在英国考察两个月(见本书第九章)。阿部还对遭安重根暗杀的伊藤进行了严厉批评。

我们从未对韩国人成为伊藤统治的牺牲品进行过反思。“我们战败亡国之后,才真正知道无法独立的民族是多么不幸。”伊藤临死前说“你这个蠢货”,这个蠢货究竟是那个暗杀者,还是被征服欲望蒙蔽双眼的日本人呢?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认真的反思。

(同前,第100~101页)

于是,把伊藤定性为恶人的阿部认为,伊藤是一个为维护权势而“不辞辛劳”的人,他的“心中混杂着”“报效君国的至诚、保护自我的狡猾、爱惜伙伴的真情、打倒敌人的冷酷”,所以无法理解“伊藤究竟伟大在哪里”。阿部说他曾经偶遇伊藤任韩国统监时纳的一个“小妾”,从其口中听闻了不少有关伊藤的不知真伪的奇闻怪事,并以此为依据,认为“伊藤对女人下手极快,且不问美丑”,“还经常利用自己的高官权势”(同前,第95~99页)。

阿部笔下的伊藤,可以说是二战后形成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伊藤形象。

此后,中村菊男在其撰写的《伊藤博文》(1958)中提出,“从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所处的环境来考虑的话,能取得如此业绩的政治家绝对是最优秀的”。

但是,冈义武的《初代首相伊藤博文》基本沿用了阿部的笔调。二战后,阿部慎之助对于伊藤的评价成为主流。

以此为源头,对于伊藤的评价又细分为前文所提到的两种普遍看法。

本书的目的

本书希望通过伊藤本人以及与其直接相关的政治家、家人之间的书信、日记、文件等一手史料,以及他们的回忆录、当时报纸杂志等的报道,让大家来认识并了解真正的伊藤博文。

相信在阅读过程中,一个具有政治理念、“刚强正直”的伊藤形象会越发清晰。“刚强正直”,这是从幕府末期就对伊藤多方关照的木户孝允,在明治六年(1873)对32岁的伊藤给予的评价。他具有高度的觉悟与坚定的信念,可以随时舍弃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他满腔热情为明治维新四处奔波,还肩负对壮志未酬却在途中倒下的同志们的责任。

1892年8月,年过半百的伊藤第二次组阁。从那时开始,其政治手腕更加成熟。但是由于就任第一代韩国统监,艰辛的工作令其折寿不少,而他始终坚持“刚强正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伊藤逝世百年之际,用这种方式来回顾伊藤的一生和那个时代,既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重新思考始于明治维新的日本近代巨变历程、现代改革;也可以通过人生经历跌宕起伏的伊藤博文这个人物,来切身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成长亲情、青春希望、成熟自信、高估错判,以及步步逼近的衰老,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人生。 MFMDktrRKFU5WALWvF1NG5aNhkMT/UBgTyDp+XQIahZ4KVYJmQxYcKaLqrMVTr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