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兵法,历来为一大秘密,但欲探究者不断,因为谈到曾国藩,如果做多项选择的话,大家可能首先认可的答案为“曾国藩是湘军首领”,因为曾国藩的疆场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太深的记忆。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非常有必要关注曾国藩的兵法。曾国藩平生经历了百余场大小战事,用兵灵活,攻守平衡,出奇制胜,是军中之主。特别是他屡屡告诫其弟曾国荃用兵之忌,乃为作战的精锐经验。
“水有源,树有根。”在此,如果做更深入地探讨,则会发现曾国藩的用兵方略与《孙子兵法》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讲如出一辙。
《孙子兵法》是一部智慧书,主张谋攻,所谓“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縻军”之术;相反,知进则进,知退则退,当为“胜军”之道。
尤其是所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表明这样一种兵法:不可乱战,要知而后战。曾国藩善于藏锋,常在进时想到退,在退时想到进,绝对把握进退之间的界线。这是他成功的保证,更是他立于不败的心术。他有一句人生格言,“三军藏而不露一字”,即是这种心术之体现。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当然需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谓把《孙子兵法》谋攻变为一种实用的心术。
借势发力为成功之道。《孙子兵法》谈兵势,全篇闪烁着关于“势”的精辟见解,例如最后一段“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所谓求势,即去发现条件,创造条件,从而选择出一条最佳的合理路线,以此取得胜局。
曾国藩用兵出奇,有《孙子兵法》中的“正合奇胜”之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我们发现曾国藩总是睁大眼睛洞察每个角落,观其势,摸其形,处处出奇招。
一则善于听言明察,二则敢于去争机会,三则审形势,度缓急。故曾国藩事有所大成。试想一个把人生当作兑现真法的人,岂能不成!
虚实之道为智者所用。《孙子兵法》以水的动静状态来形容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孙子是用“水无常形”来比喻“兵无常势”,故“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就是孙子从动静、虚实、变化三方面演绎出来的兵法。
曾国藩虽为大清重臣,但他的身上依然多了一分文士的精神和心态,按照他的说法是“亦官亦绅”。他以学养身心,希望通过悟透学问,铲除名利,虚静人生,这是一个对人生真正心悟者的求取。在曾国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某些地方”的厌烦,同时又神往虚静心灵,可谓端正至大。
争与不争为明者所用。《孙子兵法》讲军争,其要点有两个:一是“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愚为制。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二是“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前者旨在点明以曲为直之术和以失为得之术;后者主要申明勇者可退之术和怯者可进之术。这是用两点论的方法看问题,希望进行军争时能以变应变,不可固守一法,“变人耳目”是根本。
曾国藩以为,一个人在开创自己人生局面的时候,不懂得以迂为直、以失为得、勇者可退、怯者可进,往往进于冒险行事,即只懂得“直”、“得”,不知“迂”、“失”之妙,只知“勇”、“怯”,不知“退”、“进”之功。这些都注定导致人生大败局。
曾国藩求圆融通达,不计名利,又自强求胜,尽力所为,可以讲,是把《孙子兵法》所谓军争变成了心争。争人是用人。《孙子兵法》对“争地”的解释是:“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这是为利益而争,是该争之争。在兵法上,不全部强调“争”字,要学会“让”字诀,但可争之争,就不能不争,犹如可进之进,就不能不进。
曾国藩挺身立世,自然有自己的一番争道,他主要是通过争人而争势,获得巨大的人气。此所谓争力、打天下之道。不争力,就等于把有用之才让给别人,去强化别人的气势;反过来,自己主动争人,则会强化自己的气势,消弱对方的人气。这一正一反说明,争有用之人是成功的最大资本。曾国藩谙熟此争人兵法。
曾国藩熟知《孙子兵法》,既可运用于疆场,也可运用于做人,皆为高绝,但多被忽略了。希望大家对其深有悟意,加以灵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