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知足者常乐,但世间还是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有句歌词写得好,“等待着别人给幸福的人往往过的都不怎么幸福”,幸福不是别人赐予的,没有人担负这个义务去给你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和发现,这样的幸福才会长久。把心态放正,不要去计较得失,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相信你很快就会得到幸福的。
在生活中,我们总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我们所要追寻的幸福,就好比一只蝴蝶,你越是费尽心思地去捉捕,它越是飘忽上下,但当我们放平心态、不再奢望,专注于自己本分的工作时,它却自己飞了过来,落脚在我们的肩膀上。也许,这就是告诫我们,知足才会幸福。
心态如阳光,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争取其光明的一面,那么快乐总会多一点,而“欲望孽生贪欲,快乐源自平和的心地”。追求更多的物质通常总是刺激更甚的欲望,它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只有当内心洋溢着快乐知足时,快乐才会持久。
请看下面一则故事:
话说张果老成仙以后,每日在民间寻访度化。一天,他走到一个村口,看见一对年老的夫妇在摆摊卖水。于是他就走上前去,借买水之名跟老夫妇搭话。
他问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老夫妇都说很贫困。他又问有什么愿望啊,老夫妇说要是能开个酒店卖酒日子就好过了。张果老就告诉他们说,在你们村旁的山顶上有一块形状非常像猴儿的石头。石头旁边有三个泉眼。现在三个泉眼都被灰尘堵上了。你们明天去山上把灰尘都清理出来,泉眼就会自动流出有酒味的水来。又给他们一个葫芦,说每天把这个葫芦装满就可以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老夫妇俩就爬上山去。找到了张果老说的那块石头,打扫净了泉眼,看见果然有水流出来。舀一点尝尝果然有酒味。老夫妇两个大喜,装了一葫芦就回去卖了,恰好能卖一天。
他们两个就这样天天上山装酒回来卖。日子过得渐渐好起来。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张果老又来到这个地方。他问老夫妇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啊,老夫妇说:“嗯,自从听了你的话找到酒后,日子还颇过得。就是没有酒糟,不能喂猪,不然就更好了。”张果老听后,摇头叹息,念出一绝:“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念罢飘然去了。
从此以后,山上的泉眼就枯涸了,再也没有水酒涌出来了。
“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通俗的话语透出滑稽的味道。贪心不足的老夫妇尽管收获了很多,但却更加缺失幸福。讽刺的意味很强,直通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
上述故事与《渔夫与金鱼的故事》类似,人们通过故事用积极进取来互相激励,又用知足常乐来自我反省和相互劝慰。这一对互相矛盾的范畴是永恒存在的。只是不同国家的人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而不同阶层的人又是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但旨在探知幸福的根源却是共通的。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而知足则是一种理性的达观与开拓,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肯定,是种良好状态的反映。我们所指的知足,主要是指在金钱、物质生活方面,而在学习、知识、能力、事业、学问等方面,又另当别论。借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发现你未知的幸福,就要从知足开始。幸福不仅是满足一定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种人生感悟、一种心理感受、一种主观感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代人扪心自问自身的幸福感大多都很欠缺。所以,在幸福的追求上,就要及时转变思想,改变观念,多从心态、情感、健康等方面去寻找。若是一味在赚取财富上动脑子、费心机,那么财富就如同药物一般,任何的误用或贪多,都可能给你的人生造成悲剧后果。
从历史上来看,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给我们树立了许多知足常乐的典范。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蕴含着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显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的“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
人们在总结幸福的时候,归纳了很多精辟的语句,比如说:“一个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还有人说:“少看自己没有的,多看自己拥有的,少比上,多比下,自然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这些智者之语,反映出一种知足常乐的豁达胸怀,知足将把我们带入幸福的天堂。
幸福悟语:
知足将使我们拥有多彩的人生,一味奢求会让幸福渐渐流失。我们保持心态的平和,就会溢满幸福感。不奢求大富大贵,只要平安健康;不奢求有权有势,只要安居乐业;不奢求锦衣玉食,只要粗茶淡饭。在发现未知幸福的路上,得到了是因为没苛求,失去了也不必太在乎。总而言之,得到是福,舍得是福,知足的幸福最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