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也没什么特长,怎么办?”
“我大学的专业是老师帮选的,工作是父母给找的,现在的岗位是公司领导给安排的,一路走来还算顺利,可总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我从小是个乖乖女,家境优越,父母对我没什么过高的期望,希望我有份稳定的工作,有个幸福的家庭就好了,所以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考公务员,进了工商局。小姐妹都挺羡慕我的生活的,可我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不想去上班,我感到压抑、烦闷。我是不是该换份工作?可除了帮领导写材料,我似乎什么都不会,我该怎么办?”
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总带着迷茫而焦急的眼神对周围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无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迷失在别人的世界里。他们走在别人为自己铺设的道路上,只顾欣赏路边的风景,而忽略了内在自我探索和体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以及要到哪里去,最终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找不到存在感。归根结底,是自我探索的功课没有做好。
有类似问题的人,无论家境如何,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有一对非常疼爱自己的父母。他们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小到美食,大到财产,而吃苦受累的事情自己扛。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的不用你操心,我们会替你安排好的。于是,该他操的心就这样被父母给夺走了,几个人生的重大决策就这么被决定了。殊不知,“心”得自己操,心只有在操的过程中才能变得强大、变得成熟。这样的人进入成年期后,往往会碰到诸多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成熟度低、职业倦怠、职业价值感缺失,等等。驰骋职场的人都知道,人在职场很多时候靠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或者叫“心力”。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有能力把控自己的人生,才有能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网络上看到某人写的一个小故事:
高考那年,我考上了北大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读了一个月,了解到学校没有什么转专业的机会之后,我决定退学。退学手续复杂,需要到学校各科室盖章。然后在每一个科室,我听到了同样的声音:“这里是北大!你傻了吗?”只有最后一个科室的老师对我说:“别读了,回去吧。”
第二年,我考上复旦大学,辗转转到自己喜欢的工商管理系。我想,离开北大是我此生最正确的决定。我想说的是:当你作出一个不寻常的决定时,这个世界只会给你各种反对的声音,你需要做的就是直面自己,无视他们。
是的,你需要做的是你自己,你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不要把它作为命令。
美国成功学大师马尔登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期间,我为他太太的一位朋友动过一次手术。罗斯福夫人邀请我到华盛顿的白宫去。我在那里过了一夜,据说隔壁就是林肯总统曾经睡过的地方。我感到非常荣幸。岂止荣幸?简直受宠若惊。那天夜里我一直没睡。我用白宫的文具纸张写信给我的母亲、给我的朋友,甚至还给我的一些冤家。
“麦克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来到这里了。”
早晨,我下楼用早餐,罗斯福总统夫人是那里的女主人,她是一位可爱的美人,她的眼中露着特别迷人的神色。我吃着盘中的炒蛋,接着又来了满满一托盘的鲑鱼。我几乎什么都吃,但对鲑鱼一向讨厌。我畏惧地对着那些鲑鱼发呆。
罗斯福夫人向我微微笑了一下。“富兰克林喜欢吃鲑鱼。”她说,指着总统先生。
我考虑了一下。“我何人耶?”我心里想,“竟敢拒吃鲑鱼?总统既然觉得很好吃,我就不能觉得很好吃吗?”
于是,我切了鲑鱼,将它们与炒蛋一道吃了下去。结果,那天午后我一直感到不舒服,直到晚上,仍然感到要呕吐。
我说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很简单。
我没有接受自己的意见。
我并不想吃鲑鱼,也不必去吃。为了表示敬意,我勉强效颦了总统。我背叛了自己,站在了不属于自己的位置上。那是一次小小的背叛,它的恶果很小,没有多久就消失了。
这件事指出走向成功之道最常碰到的陷阱之一。记着这句话:你的最可靠的指针,是接受你自己的意见。
当一个人内心能量不足时,必然会想办法从外部获取能量。他们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于是,他们的情绪被他人左右着,他们的幸福指数被他人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被别人设计着。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努力成为别人希望的样子,最后迷失在别人的眼睛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双眼睛就有一千个你,他们让你不知如何是好,这是因为太多的评价牵绊了你的脚步,结果邯郸学步,失去了自我。
从外部世界召回自己,把自己交给自己,让自己塑造自己!脱掉别人装扮我们的服饰,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服装穿上,打扮、修饰自己;彻底清除内在心房里搁置的别人的物件,重新放入自己热爱的物件;把自己这团雕刻的泥土打碎,重新加入水和泥土搅拌成新的形状,用自己的手亲自雕刻一次。我们需要的是忠诚于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塑造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