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年轻时,都倾向于为自己、为未来、为世界设定一个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尤其是一些“精英人士”,他们害怕做得不够好会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公众的评价,在这种思想压力下,他们渐渐出现了心理障碍。在心理学家看来,“完美主义”是诸多精神健康问题的核心症结所在,包括焦虑障碍、强迫障碍、进食障碍,还常与饮食失调、婚姻问题、工作狂、失眠症与自杀等问题相关。
他们并没有认清现实,现实是一切都有缺陷,而他们恰恰不允许这种缺陷存在,他们总是在苛求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只是在追赶幻影。
邵明明是个工作狂,做事精细,追求完美。因为这些优点,她很快得到上司认可,并得到了晋升。到了更高的工作岗位以后,邵明明立即设定了更高的目标,全力投入了工作。可是大半年下来,邵明明领导的团队业绩却不尽如人意,下属们也多有怨言。原来,邵明明晋升之后,将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追加到了下属身上,要求他们做事要考虑周全,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在发现有些下属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以后,邵明明开始事无巨细地亲自过问,一再检查。有时觉得检查麻烦,干脆自己做,下属的积极性因此受到了很大打击。时间一长,邵明明也不堪重负,她不再有充足的时间完全按自己的标准做每一件事了,于是,强烈的不安全感产生了。她越来越希望控制所有的工作,越来越不肯放权。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她又不可能控制所有的事情,于是出现了恶性循环。她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快乐。
试图达到完美境界的人与他们获得的成功,往往恰恰成反比。追求完美会使人产生莫大的焦虑,在事情还没有开始时,他们就开始担心会失败,生怕哪一个细节做得不够完美,精力就这样被分散了。而一旦惨遭失败,他们就会灰心丧气,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逃避,而不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背负着追求完美的精神包袱,非但在事业上无法谋求成功,而且在自尊心、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不可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这样抱着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是永远不会幸福的。
古代西方有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德尔斐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说,苏格拉底才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去证实这个“神谕”。他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包括政治家、诗人、工匠等。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不能驳倒的”,于是,他反省自问,自己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很无知,因而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聪明之所在。
无独有偶。古代东方的老子也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自知自己不知才是最上等、最聪明的人。看来,自知自己无知才是真聪明,相反,自认为自己博学多识甚至能智胜天下者,倒可能是真糊涂。
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他的内心不可能平和,他的生活中也不会遇到真正的幸福,而且,今后可能也不会遇上。人们对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导致了内心的苛刻与紧张,内心的紧张又使他们更加苛刻地要求自己。所以,完美主义与内心放松满足相互矛盾,两者不可能融入同一个人的人格。事物总是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即便不够理想,它也不会单纯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果有谁试图使既定事物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变化而不顾客观条件,那么他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了。
当然,没有人会满足于本可改善的不理想现状。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寻找一个更好的方法:用行动去补足缺陷,而不是“望洋”空悲叹,一味表示不满。同时我们应认识到:自己总能采取另一种方式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好。但这并不是说你已经做了的事情就毫无可取之处,我们一样可以肯定自己已经完成的事务成功的一面。有句广告词不是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吗?所以,不要苛求完美,它根本不存在。
当你认为情况应该比现在更好时,就请把握住自己,理智地提醒自己,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很好。如果有过于要求完美的心理趋向,就赶快治疗!当你摒除自己苛刻的眼光时,一切事物都变得美好起来了。不要刻意追求完美,你会感觉到生活充满明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