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勤勉能持显修养

人类不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其根本目的,就是获取的安逸。我们从先人的行为足迹,以及当代人的生活实践中看到,创造安逸的生活条件,追求生活的美满幸福,是人类的天性,但其中的不少人,在拥有了比较安逸的生活条件和超过平常人的社会身份后,却并不以此为满足,仍然进行着常人想象之外的追求,并且为了这个追求,甚至会失去或放弃已经拥有的安逸,遭受到与自己本来身份不相称的苦难。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因为他们从生命价值的角度,对自己的行为提出了较高的修养要求,形成了从信仰到言行皆为之努力的目标。他们通过各自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起到了“榜样”作用,这无疑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和推进社会文明的进程。这些堪称社会贤达之士的人们,之所以能不以个人的安逸为满足,具备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质,如果没有对自己安逸处境的“藏心”,是绝对做不到的。惯于安逸是人的天性,而能把这一天性弃之一旁,在追求自我修养中表现出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随缘随性,淡泊宁静的一种“藏心”情操。

具有较高的修养,时时勉励自己进步,也如同学习知识一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需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就以孔子来说吧,孔子,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人物,虽然在书本上被定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实际上,他创造的儒家学派理论,已经成为汉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共同认可与遵守的行为准则。他的“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等主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指导思想。而儒家学说的创立过程,却是相当不容易的,是孔子对各种艰辛进行藏心,执意追求,最后炼石成金的结果。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位大夫,按理说家境属于上乘,他只要循规蹈矩地行富家子弟之路,或为官,或从事商贾之事,肯定衣食无虞,处境也为上流。但他却从小勤奋学习,学而不厌,曾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尤其对周代礼制非常精熟,以知识渊博和富有政治才能而名声大振。也许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孔子宣传自己主张的道路并不顺畅,得罪过一些权贵,遭受了许多磨难。他曾被人困于荒野,几日无食,险些饿死;他周游列国到达郑国时,与弟子们走散,有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脖子似皋陶,肩膀像子产……完全像个丧家的狗。”尽管如此狼狈,孔子依旧运用藏心的办法走自己的路,终于使自己的修养和学问,攀登上理想的高峰,不但被中华民族尊为圣人,而且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人生在世,素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讲的就是一个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道理。能够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善于坚持个人修养,能够进行自我约束,不断积极进取,并且真正持之以恒的结果。在实践中,必须经历一个对纷乱世界的各种诱惑、压力和事关生存利益进行处理的过程。用现在的话说,稍微的立场不坚定,些许的修养不到位,就会发生前功尽弃的危险,就会有随波逐流的可能;如此,开弓没有回头箭,助纣为虐和为虎作伥之事,也就在所难免了。

中国历史上还留有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就说明了在关键时刻采取“藏心”的处事方法,对保持自己高尚思想情操的作用所在。故事的主人公叫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历史上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有着追求“仁政”,辅佐“明君”的政治抱负,一心想为国建功立业。当他步入仕途后,不满士族把持政权,看不惯官场上的种种丑恶现象,不愿与士族同流合污,所以被排挤出朝廷,到偏远的彭泽(今江西省境内)当了一名小县令。官职小,条件也不好,却少了朝廷里尔虞我诈和钩心斗角的权术之争,使得他有时间读书写作,与朋友饮酒作诗,心里反而挺满足的。有一次,上面派了一个督邮到彭泽来视察,县令理所当然要去迎接招待。陶渊明了解到这个官员是一个玩弄权术、欺上瞒下、惯于敲诈勒索的无耻之徒,就从内心里感到厌恶,自己怎么能去恭迎跪拜这样一个赃官呢?他觉得这是对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于是,他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把县印放在堂上,摘掉官帽,扬长而去,回柴桑老家过起了隐居生活,写出了《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传世之作,名留青史了。

淡泊宁静、勤勉能持是一个人能在利欲的诱惑下,善于藏心的一种人生修养。而人因为有了这种修养,才能始终清醒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不至于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vhsbdOtTvfZx8LIouFQR7xbDQ+ccvv08Hvs48GiR1COQ5Fy0l1RUtHoQxXB5+B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