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刘彻
与女人结下不解之缘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个女人,除了李妍早死外,其他三个都未得善终。女人,不仅是汉武帝延续祖宗基业的需要,同时也是他登上帝位的筹码、成就霸业的凭仗、精神寄托的依靠。

汉武帝刘彻能登上皇帝之位,成就帝业,可以说既是吉人天相,也是后宫中一些女人多年角逐的结果。

薄皇后是汉景帝的第一个皇后。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祖母就给他指定了这个皇后。同样姓薄,薄太后命很硬,而薄皇后却实在命太薄。

薄皇后一生始终没有生孩子。这在“母以子贵”的帝王之家是致命伤!汉景帝有14个儿子,分别出自六个妃嫔,唯独这个正牌皇后没儿子,的确令人匪夷所思。汉景帝的生育能力没问题,他有14个儿子为证。莫非薄皇后有问题,不具备生育能力?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汉景帝不喜欢薄皇后,导致皇后无子。一场宫闱角逐,就因为薄皇后无子、无宠而引发了。

汉景帝四年(前153),四岁的刘彘被立为胶东王。同年,汉景帝又封他的长子,也就是栗姬的大儿子刘荣做了皇太子。

这时,长公主刘嫖出场了。长公主也称馆陶公主,她是窦太后的第一个女儿。老太后虽然有享不尽的富贵,但是后宫生活难免单调,能够说说知心话的只有女儿馆陶公主,因而馆陶公主的地位非常特殊。馆陶公主自由往来于宫中,看透了宫廷里的真面目,为保证自己在皇族中的地位,便打起女儿阿娇的主意,若女儿当上皇后,自己何愁今后的富贵。

刘嫖下手很快,立即向新立的太子刘荣抛去橄榄枝。但刘荣的母亲栗姬是个小心眼的女人,她对馆陶公主经常用美女讨好汉景帝的行为早就忍无可忍了,想都不想就一口回绝了这门亲事。

馆陶公主震怒,恨意顿生,同时又担心刘荣当上皇帝以后自家的好日子就结束了,暗起废掉刘荣之心。但在废掉刘荣之前,必须找一个能够继承皇位并且同意女儿陈阿娇当皇后的人。经过观察,馆陶公主将目光锁定了刘彘的生母王美人。

王美人名叫王娡,据传早年由母亲臧儿做主,嫁入金王孙家,并生下一个女儿。女儿嫁了金龟婿,臧儿本已志得意满。算命先生突然向臧儿泄露天机:你的两个女儿将来都能大福大贵。王娡已经嫁得很不错了啊!但是,臧儿不满足,于是决定,把王娡从金王孙家里夺回来,重新嫁人!

很快,王娡和妹妹王兒姁先后被臧儿送入太子的宫中。把一个已婚并育有一女的女儿送入太子宫中,这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王娡一定是隐瞒了婚史。王娡被送到太子宫中以后,生了一个皇子,三个公主,一龙三凤。她妹妹王兒姁更了不得,生了四个皇子。

王美人入宫后守礼本分,其子刘彘虽然幼小,却因聪慧深得汉景帝喜爱。决心已定,馆陶公主开始行动。而那边,王美人也向往成为权倾后宫的太后,馆陶公主和王美人就这样各怀心事,走到了一条路上。

一日,馆陶公主带着陈阿娇,王美人带着儿子刘彘,与汉景帝坐在猗兰殿上闲话家常。大家拿孩子们开心,馆陶公主问刘彘:“儿欲得妇不?”

刘彘答:“欲得妇。”馆陶公主逐一指着环绕四周的侍女,刘彘都说不要,最后指到陈阿娇时,刘彘大大方方地说:“好,若得阿娇做妇,当作金屋储之也。”就此传下金屋藏娇的佳话,刘彘也因此语迈出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一步。汉景帝刘启闻得稚子之语,天真可爱,认为是天意,殊不知这是一场早就预谋好了的大戏的前奏。

此后,馆陶公主和王美人结成联盟,经其一番刻意经营,用尽手段,终于如愿以偿。

汉景帝刘启前元七年(前150),太子刘荣被废,贬为临江王,栗姬被打入冷宫。不久,汉景帝刘启册封王美人为后,7岁的刘彘成为太子,改名为刘彻。

汉景帝刘启后元三年(前141),刘彻年满16岁,举行隆重的加冠礼。加冠礼后不久,汉景帝卒于未央宫。

刘彻在父亲灵柩前即位,称汉武帝,陈阿娇入主中宫,贵为一国皇后。

窦太后死后,窦家势力尽除,王娡难以控制自己的儿子,这时的汉武帝对于这桩政治联姻已经有了厌倦之意。偏偏陈阿娇又不明就里,她恃宠骄横,嫉妒成性。其实,刘彻想废掉她很简单,谁也不用忌惮,他甚至单凭没有生育这一点,就可以让陈阿娇让出六宫之主的位置。可是这个陈阿娇还没等到刘彻想到这一茬,竟自己撞上来了——她在宫里玩巫蛊。

原来,这位出身高贵的皇后见自己被日渐冷落,心中不胜恼怒。为了重获刘彻的宠爱,于是找来一个叫楚服的女巫暗地里进行“巫蛊”活动。“巫蛊”是将所仇恨之人的名字写在木头人上,再将这木头人埋于地下,令女巫诅咒之,以为这样做会给被诅咒者带来灾难。汉代法律对“巫蛊”活动进行重罚。楚服还打扮成男子模样,与陈阿娇同床共枕,宛如夫妻一样亲密无间。元光五年(前130),陈阿娇的“巫蛊”活动被汉武帝发现。他勃然大怒,命令张汤审理此案。

张汤办案效率奇高,很短时间内逮捕各色人等三百多号,包括那个搞巫术的女巫楚服也被抓住了,张汤一边审问一边罗织,形成卷宗上报刘彻。刘彻不怕把事情闹大,大了才好,不大怎么废掉陈阿娇?三百多号人斩首的斩首,下狱的下狱。

陈阿娇自被封到被废,并没有几年时间,说她年老色衰恐怕还谈不上。汉武帝作为一个强势男人,不同于唐高宗李治,在他身边容不下专横的女人。从这点讲,陈阿娇的先天政治优势是个“大硬伤”。

相比之下,卫子夫就幸运很多,但最后也未得善终。

卫子夫原本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的一个歌女。汉武帝在平阳公主家的一次宴会中,先是被卫子夫清婉悠扬、甜润悦耳的歌声所打动,接着又为其双目含情、妩媚可人的容貌所倾心。在宴会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汉武帝就迫不及待地“宠幸”了她,并将其带回宫中。刘彻非常喜欢这位歌女出身的卫子夫,但由于受到陈阿娇的排挤和皇太后的憎恶,卫子夫被冷落后宫之中近一年。后来,汉武帝对她百般恩宠。卫子夫生下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后,被立为皇后。六年后,刘据被立为太子,卫氏家族也因此得到极大恩宠。她的弟弟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被提拔重用。正是由于卫青、霍去病在征讨匈奴时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才使得汉军彻底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汉武帝也因此更加宠爱卫子夫。作为“汉武帝的贤内助”,因为卫子夫的存在,卫青、霍去病被汉武帝重用,开疆辟土,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特别是皇帝所宠幸的女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容颜的衰老,其受宠程度也江河日下,慢慢地被李妍和钩弋夫人等新生力量所取代。在卫子夫被立为皇后的第38年,太子刘据因为所谓的“巫蛊事件”被人陷害,最终因为无法自明而自杀。

汉武帝自从爱子刘据自杀之后一直心神不定,终于,有三位老臣上书参皇上,说太子是被冤杀。汉武帝这才知道杀错了人。

这时,汉武帝的一个“陵墓守陵员”上奏说,刘据是汉武帝的儿子,只不过玩玩父亲的兵马,顶多臭骂一顿而已。再说他是天子的儿子,这是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说这些话的是一个白头老人(汉高祖刘邦)告诉他的,不是他自己说的。汉武帝趁此机会找个台阶下,便大赏了这个人。

这时,汉武帝发现许多政治上的不足,最后写出了鼎鼎有名的《伦台罪己诏》。但这时汉武帝已经行将就木,那么江山社稷交给谁呢?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大皇子死了,二皇子因为曾预谋谋反而被排除,第三个儿子自取其辱,被贬为汉武帝的侍从,第四个儿子很想当皇帝,但坏事做得太多被汉武帝忽视了,第五个儿子自以为不如别人,自动弃权了。这样,便只剩第六个儿子了,他就是有名的汉昭帝。

但汉武帝在立太子及指定顾命大臣之后,做了一件很残忍的事情——杀了太子的母亲。这个女人就是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即赵钩弋,西汉河间人氏。一段奇缘促成了汉武帝与她的相遇。汉武帝北巡河间的时候,看到天空中有青紫色的云雾,方士解释说这个地方必定有一位奇女子。查访下,果然找到一位艳丽绝伦的姑娘。不过,这个姑娘的双手自出生时就始终紧握,非常奇怪。可当这个姑娘见到汉武帝的时候,双手却慢慢地张开了,一只手里竟然握有一个碧绿的玉钩。汉武帝大为惊异,便将其带回宫中,封其为钩弋夫人。一年后,钩弋夫人生下刘弗陵。太子刘据因“巫蛊事件”自杀后,汉武帝另立刘弗陵为皇太子,但考虑到钩戈夫人正值妙龄,害怕其骄横淫乱,恣意妄为,鉴于吕后专权的教训,为了避免女主擅政,危害社稷,决定临死前借着一点小事,将其赐死,除掉了钩弋夫人。

在汉武帝的众多女人中,唯一能够让他念念不忘的,恐怕只有李夫人了。据说,李夫人生得云鬓花颜,婀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长歌舞,汉武帝自得李夫人以后,爱若至宝,一年以后生下一子,被封为昌邑王。李夫人身体羸弱,更因为产后失调,因而病重,委顿病榻,日渐憔悴。色衰就意味着失宠,然而李夫人却颇有心计,要留给汉武帝一个自始至终的美好的印象,因此拒绝汉武帝的探视,李夫人用锦被蒙住头脸,在锦被中说道:“身为妇人,容貌不修,妆饰不整,不适宜见君父,如今蓬头垢面,实在不敢与陛下见面。”汉武帝坚持想看一看,李夫人却始终不肯露出脸来,即使汉武帝以赏赐黄金及加封李夫人的兄弟官爵作为交换条件,她仍执意不肯,说:“能否给兄弟加官,权力在陛下,并非在是否一见。”并翻身背对武帝,哭了起来。武帝只得无可奈何地离开。

汉武帝离开后,李夫人的姐妹们都埋怨她,不该这样做。李夫人却说,凡是以容貌取悦于人,色衰则爱弛;倘以憔悴的容貌与皇上见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会一扫而光,还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吗?她死后,汉武帝伤心欲绝,为李夫人作了歌: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奈何姗姗其来迟!并以皇后之礼安葬,亲自督饬画工绘制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悬挂在甘泉宫里,旦夕徘徊瞻顾,低回嗟叹;对昌邑王钟爱有加,将李延年提升为协律都尉,对其弟李广利更是纵容关爱兼而有之,封其为将军。根据汉朝的祖制,皇亲无功不得封侯。为了兑现自己对李夫人的誓言,汉武帝一直寻找着能让李广利立战功的机会。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秋,有个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为了得到这种宝马的种马,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到了“天马”的原产地大宛国的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但是,大宛国王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6千羽林军,发各郡国囚徒恶少年共2万人发动了远征大宛的战争。由于出发前正值秋收,关东发生罕见的大蝗灾。集结到敦煌的大军没有充足的给养就踏上了征程。李广利率兵到达大宛边界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时节。由于水土不服,粮食缺乏,一路跋涉大漠荒滩,饿死、病死、被沙漠吞没的不计其数,2万大军损失了一大半,马匹也伤亡殆尽。第一次征讨大宛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在大宛军队的反击下,汉军往东方溃败,大宛骑兵一路追杀,汉军尸横遍野。最后只剩下李广利等几百人逃回了敦煌。

汉武帝闻报后,大怒,他再令桑弘羊负责军需,调集20万军队出征西域,同时,调用10万匹军马,10万头牛和骆驼运输物资,还有50万只羊作为随军的肉食运往敦煌。这次战争,汉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损失惨重,从敦煌出军时,李广利大军一共6万人、战马3万匹,返回玉门关时,仅剩万余人,战马仅千匹。汉代学术大师刘向如此评价:“贰师将军损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毋鼓(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李广利归国后,汉武帝特别高兴,大宴群臣,封李广利为海西侯。

但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汉武帝征和三年,匈奴入侵五原、酒泉,掠杀边民。汉武帝大概嫌李广利上次的功劳还不够大,便命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的他出击匈奴。李广利率领7万大军从五原出发,向匈奴挺进。就在这时,京城长安发生了巫蛊之祸,李广利的家人也被牵扯了进去,李广利的妻儿们都被逮捕囚禁。刚开始他并没有想要投降匈奴,而是想立功赎罪,但是遭到军事挫败后,李广利斗志完全丧失,投降匈奴。7万汉家儿郎就这样全部葬送在李广利手中,加上前两次远征大宛,李广利一人前后共葬送了不下10万士兵的性命。

李广利投降后,不久被杀。李延年及弟弟李季,也因此被汉武帝处死。

汉武帝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然而,任何巨人都并非完美的圣人。因此,对汉武帝的评价也多有争议。比如多年征战,耗尽国家财力。汉武帝晚年时期,国家已到了百姓难以承受战争的地步,但汉武帝为讨伐匈奴,穷兵黩武。《盐铁论》中,以夏侯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认为,汉武帝嗜好战争,致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库被战争耗空,盗贼蜂起,没有恩泽给百姓。

史学家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的汉朝名将李广之子李陵说公道话而惹恼汉武帝,遭腐刑惩罚,险些丧命。由于个人恩怨,加之政治见解相左,其毕生所著的《史记》,对汉武帝多有指责批判,难免带有一定的个人感情偏见。有人质疑史记的客观性。其实,司马迁总体上是肯定汉武帝的,把他定位为有血性、有作为的君主,应该说还是较为公正的。

其实,汉武帝的人生充满了矛盾。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出了他的两面性。他迷信、好色、自负、贪享受,爱民如子,同时又杀人如麻。他是一个痴情又多变的人,用情如用剑,用剑如用情,长门锁阿娇,与李夫人、卫子夫等哀怨的故事,流传至今。 AaD+08x52WtfMTfPHujUSHSSljC2eRzfuwM+lxFVO2EIVTFYU7RhfJwHBFkomKOl



刘秀
忍耐力最好的皇帝

刘秀(前5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皇室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纵观古代君王,能够将此“柔道”运用得挥洒自如之人,非汉光武帝刘秀莫属。他的故事,最精彩之处莫过于“以柔开国”的那段传奇,无怪乎后世有人称刘秀是“忍术最好的皇帝”。

话还要从西汉末年说起,是时王莽篡位,骄奢淫逸,民不聊生,很快就失去了民心。各路豪杰和农民起义军纷纷兴起,与王莽政权斗争。这些起义军的领袖很多都自称是刘汉宗室,以示自己起义的正义性,同时借由人们对汉室的思念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其中有真宗室,也有假宗室。

刘縯、刘秀兄弟二人参与领导的起义军,也打出匡复汉室的旗号,拥立族兄刘玄为帝,号更始帝。但是刘縯、刘秀兄弟威名日盛,越来越受人爱戴,引起刘玄的不安,一些依附刘玄的将领们开始劝刘玄除掉刘縯、刘秀兄弟。

这时刘縯手下的一些人不服刘玄当皇帝,就公开拒绝刘玄的任命,有的人还说:“本来起兵图大事的是伯升(刘縯字伯升)兄弟,现在的皇帝是干什么的?”于是刘玄就借封刘縯部将刘稷为抗威将军而不受之故,把刘稷及为他说情的刘縯杀掉了。

刘秀当时正在宛城,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场,立即动身来到宛城,见了刘玄,并不多说话,只讲自己的过失。刘玄问起宛城的守城情况,刘秀归功于诸将,一点也不自夸自傲。回到住处,逢人吊问,也绝口不提哥哥被杀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饭,与平时一样,毫无改变。刘玄见他如此,反觉得有些惭愧,从此更加信任刘秀,并拜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其实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叹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刘秀的这次隐忍,既保全了自己,又在起义军中赢得了同情和信赖,为他日后自立创造了一定条件。

公元23年9月,刘玄的军队相继攻下长安和洛阳。刘玄打算以洛阳为皇都,便命刘秀先行前往整饬吏制。刘秀到任,安排僚属,下达文书,从工作秩序到官吏的装束服饰,全恢复汉朝旧制。当时,关中一带的官员赶来迎接皇帝刘玄去长安,他们见到刘玄的将领们头上随便包一块布,没有武冠,有的甚至穿着女人衣裳,滑稽可笑,没有庄重威严的样子,但刘秀的僚属却是仪容整齐。一些老官员流着泪说:“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汉朝官员的威仪!”他们纷纷对刘秀产生敬佩心理。

在当时全国独立称王的有十多个集团。王莽据有从洛阳到长安的地盘。更始帝及所属绿林,由今日之湖北西北通过河南西南向这一地区前进。山东之赤眉,也自青州、徐州向西觊觎同一地区。

刘玄定都洛阳以后,欲派一位亲近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去安抚河北一带。刘秀看到这是一个发展个人力量的大好机会,便托人劝说刘玄。刘玄同意了这个请求,刘秀就以更始政权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开始了扩张个人势力、建立东汉政权的活动。

不过,当时河北一带有王郎称帝。王郎原本是以占卜为生,但现在也假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自立为汉帝,起兵攻取州郡,一时很有声势。刘秀初抵邯郸时实力尚弱,只能采取迂回战略,径向冀北定县蓟州各处,一路以劝降征伐等方式,集合几万人的兵力,于次年春夏之交,才回头拔邯郸诛王郎。这是用南北轴心作军事行动的方针,以边区的新兴力量问鼎中原,超过其他军事集团的战略。

后来刘秀集结兵力,经过数番激战,合围巨鹿,使敌人分兵,最后一举攻取了邯郸。

王郎战败被杀,结束了皇帝梦。刘秀查获了他的往来文件书信,发现里面有自己手下官员们写给王郎的上千封书信,内容很多是诋毁和诽谤刘秀的,甚至有出主意剿杀刘秀的。左右劝他严加追查,好一网打尽。刘秀未置可否。

一天,刘秀把官员们召集在一处,点起炉火,火光映照在士兵们的刀枪上,显得威严而肃穆。那些与王郎暗中往来的官员都惶恐得不敢抬头,脸色苍白,他们知道一旦追究起来,即使不被杀头,也会被关进深牢大狱。胆小的人开始瑟瑟发抖,胆大的也开始后悔没有早些逃走。

刘秀却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让士兵把那些信都扔进火炉,看着书信燃烧成灰烬,然后说:“现在大家可以安心了。”

官员们都拜伏在地上,庆幸自己逃过了一劫,同时也很感激刘秀放过他们。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对刘秀有二心了。

就这样,刘秀以他的谋略和宽容收服了人心,实力渐渐增强,最后不仅灭掉刘玄为兄长报了仇,而且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在前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刘秀要统率驾驭很多不容易领导的人物,而都能够补短截长,互相牵制,除了他的宗室身份、谨厚的声名和领导能力的天赋外,同时还在于他有着忍耐和宽容之心。

刘玄与刘秀兄弟反目之时,刘秀羽翼未丰,若是快意恩仇,直接与刘玄叫板,弄不好就是两败俱伤。非但报不了杀兄之仇,更有可能令他人乘虚而入,将自己兄弟辛苦建立起来的基业毁于一旦。所以,刘秀选择了主动认错,虽然这错并不在他。事实证明,刘秀的谋略是很成功的,刘玄非但没有加害于他,反而略感惭愧,并对他委以重任。这更为刘秀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此后,刘秀一直表现得非常低调,进一步取得了刘玄的信任,最终“反客为主”灭掉了刘玄,报了杀兄之仇。

从历史资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刘秀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不仅仅因为他能“忍”,还在于他深谙“攻心之道”,能够将“人心”管理得服服帖帖。

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与其将人们赶到与自己为敌的一方,还不如对他们施以德行,以收为己用。正如古人所说:“大德容下,大道容众。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刘秀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他“怀柔”兴汉,少杀多仁,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 ysVJY0KjutlnFmLpt29bQ59wfLu/R6WDGo4+fXpJXYwnFTCF/ESUFKbwE75D/Rg1



李世民
敌不亡我亡!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隋开皇十八年(599),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世民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通过隋晋阳宫副监裴寂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隋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晋封秦王。李世民实为唐王朝之开国皇帝。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薛举、薛仁杲父子率部进犯关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将其击败。薛仁杲投降后被处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人刘武周叛乱,率众南下,相继打败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将,几乎占领河东全境,关中震动。唐高祖准备放弃河东,退守潼关以西。李世民主动请缨,并率兵三万,东渡黄河,一举击败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并收降了骁将尉迟敬德和寻相等。接着,李世民又麾军北进,终于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歼灭了刘武周,收复了河东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进中原,势如破竹,相继收复了河南的多数郡县,将隋朝的残余势力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孤城之中。接着,又果断地采取围城打援的作战策略,生擒了窦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继平定了隋末以来两股势力最强的割据力量。

李世民在平定隋末民变领袖时,表现他出众的才能,使高祖在帝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大伤脑筋。同时,在战争的过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战、谋略过人的部下,如敬迟敬德、李靖、房玄龄等,这大大加强了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帝位的实力,终使两人的帝位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兄弟勾结起来,联合后宫一些嫔妃,在李渊面前大进谗言。再者,李世民确实有功高盖主之嫌,虽为李渊亲子,但帝王之家不同一般,高祖难免有些猜忌李世民,这令李世民一时如履薄冰。

一次,太子李建成邀李世民赴宴,暗在酒中下毒。李世民饮酒后,突感心痛如绞,随后口吐鲜血。他自知遭遇暗算,急忙回到秦王府,幸好解救及时,才不致毒发身亡。

公元626年,朝廷突然盛传突厥将要入侵,太子李建成力荐齐王李元吉领兵出征。李元吉趁机请求让尉迟恭、程知节、秦琼、段志玄随行,并挑选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充实军队,想借机夺取李世民属下的兵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密谋,等到出征之日,便在昆明池设宴,乘机刺杀李世民。不料太子宫中的率更丞王晊将这一计划泄漏给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事情紧急,立即入朝将太子的阴谋告诉了高祖:“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之,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高祖一时愕然,难以相信,只说:“明当鞫问,汝宜早参。”即令通知太子、齐王明天早朝,由诸大臣公断曲直。然而,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杀掉李建成、李元吉。

玄武门即长安宫城北门,地位重要,是唐朝中央禁卫部队屯守之所。负责门卫的将领是常何,此人是李建成的旧属,后被李世民所收买,这就为李世民的举事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守卫玄武门的其他一些将领如敬君弘、吕世衡等,也被李世民收买。应当说,在京师处于劣势的李世民,在玄武门将领处打主意,是很有远见的一招。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玄武门是皇宫大门,是入宫必经之路,守卫玄武门的禁卫军统领常何,原来是李建成的心腹,此时已为李世民所收买,正欲帮助李世民展开行动。然而就在此时,后宫张婕妤探得了李世民的动机,立刻向李建成通报。李建成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认为应暂避一下风头,托病不去上朝,观察一下形势再作打算。李建成认为只要布置好兵力,玄武门的守将又是自己人,还有嫔妃做内应,怕他何来?不妨进宫看看动静再说。

两人骑马进入玄武门,叫亲信侍卫在宫外等候。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发现情况异常,李元吉对李建成说:“殿下,今天气氛怎么这样肃杀,连一个侍卫都不见,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两人拨马便往回走。

其实,李世民带领亲信将领早已进宫,这时见二人要溜走,便从隐蔽处走了出来,喊道:“殿下,别走!”李建成、李元吉料想不到李世民会在此时现身,而且全副武装,知道事情不妙,走得更快了。不一会儿便来到玄武门前,大喊:“常何,快开门!”然而任凭他俩叫破嗓子,也无人答应。李元吉大骂:“我们上当了,常何投靠了李世民。”说着,他弯弓搭箭射过城门,落在城外的草地上,在那里等候的亲随接到警报,立即驰马去东宫报信。

李建成也动起手来,他不问情由,一连向李世民射出三箭,因为心慌意乱,失去准头,皆未射中。李世民却早有准备,只一箭就把李建成射中落马,顿时气绝身亡。

李元吉急忙逃去,迎面碰上尉迟敬德,他回转马头逃跑,忽然一阵乱箭射来,他趁势滚下马鞍,想钻进附近的树林里躲藏,谁知李世民此时已绕过来堵住了他的退路。两人相见,立即扭打在一起。李元吉拼尽全身力气,压在李世民身上,要用双手去扼他的脖子。恰在这时尉迟敬德赶到,李元吉放开了李世民,撒腿就跑,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

此时玄武门外已聚集了不少兵马。东宫接到警报后,大将冯诩、冯立和齐王府的薛万彻带领2000多名卫士攻打宫门,常何急命人抵住宫门,玄武门守将敬君弘、吕世衡出城作战,不幸战死。东宫、齐王府的人马又分兵去攻打秦王府,一场更大的战乱就要酿成。正在此时,尉迟敬德走上城楼,扔下两颗带血的人头,大声喊道:“太子和齐王联合谋反,奉皇上之命讨伐二贼,你们看,这就是他们的下场,你们要为谁卖命!”东宫和齐王府的人看见两颗人头果然是他们的主子,既然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已经被杀,除了作鸟兽散,他们还为谁卖命,于是局势旋即平定下来。事后李世民对他们不予追究,并把他们争取过来为秦王府效力。所以这次兄弟相残之事并没引起更大的战事。

当三兄弟打得你死我活时,李渊正带着大臣、妃嫔在太极宫中乘船游玩,此时尉迟敬德却一身豪气地前来“逼宫”:“陛下,太子、齐王叛乱,已被秦王杀死,特派微臣前来为陛下保驾!”

李渊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难过,一时无话,只赶紧吩咐船只靠岸,便问在侧的大臣裴寂:“此事该如何收场?”

裴寂是个佞臣,忙推托说:“这是陛下的家事。”萧瑀、陈叔达却趁机进言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妒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周事,无复事矣!”

李渊见大势已定,便顺势说:“善,此吾之夙心也。”此时,宿卫及秦王府兵与东宫、齐王府兵的战斗尚未全部结束,李渊便写了“手敕”,命令所有的军队一律听秦王的处置。

玄武门之变就这样以李世民的成功而告结束。

李渊随即改立秦王为太子,并敕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要其处决。8月,高祖李渊退位为太上皇,传位于李世民,是为唐太宗。

作为一代圣君,李世民留给世人最大的诟病,恐怕就是发动玄武门兵变,诛杀弟兄一事吧。但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倘若李世民不先发制人,诛建成、元吉于玄武门,那么他日引颈受戮的必然是自己。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频受太子、齐王迫害,手无兵权。若发动兵变,其实质是以秦王府区区一千余人对抗东宫数万人,力量非常悬殊。倘若李世民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是断不会冒此大险的。

再者,李世民是十分顾及道德评论的,否则,他就不必在后来编撰史书时,想方设法在道德上美化“玄武门”兵变一事。只不过,面对“敌不亡我亡”、生死存亡取决于一念之间的高危处境,他已无暇顾及后世的评论。因为一旦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落败,李世民丧失的将不仅仅是权柄,还有性命,那是秦王府上下近千人的性命,这他不能不顾及。

更何况,顾及道德评论无外乎是为身后留下美名,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成者王侯败者贼,他若失败,一切恶名都会被冠在头上,而李世民留在历史上的记录必将是一个野心勃勃、内心阴暗的失败者面目。对于这一点,相信李世民也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李世民深知,若不流血,就无法彻底击败李建成,若不先发制人,就无法保住自己以及秦王府诸人的性命。是故,他出手了,而且一出手便是杀招。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份果断与谋略,才保全了全家人的性命,同时也将大唐王朝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ysVJY0KjutlnFmLpt29bQ59wfLu/R6WDGo4+fXpJXYwnFTCF/ESUFKbwE75D/Rg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