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山姆之子”
——大卫·伯科威茨

1976年7月29日,纽约布朗克斯区发生了一起枪击案,18岁的多娜·劳伦斯当场死亡。自此至1977年7月31日,残忍的凶手又犯下了数起枪击案,多名受害者或死或伤。猖狂的凶手甚至多次给警方和媒体写信,他在信中自称“山姆之子”,说自己受到恶魔父亲的指使,要为年迈的父亲收集血液,而他本人也已经把“狩猎”当成了自己的生活。那么,这个狂妄的凶手到底是谁?他为何要枪杀无辜的人?他口中的恶魔父亲确有其人吗?

1976年7月29日凌晨,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劳里亚夫妇带着18岁的女儿多娜·劳里亚和女儿的同龄挚友乔迪·瓦伦蒂一起进行了一次其乐融融的聚餐。吃过饭,他们高兴地驾着车离开餐厅,往家的方向驶去。到家之后,劳里亚夫妇先回到了屋子里,留下多娜和乔迪在车里继续聊天。

谁也没有想到,方才的短暂分离竟然成了他们和女儿的永别,正在车里交谈的多娜和乔迪两人遭到了陌生男子的突然袭击,这个丧心病狂的男子朝车里接连开了5枪,子弹击中了多娜的颈部,直接导致多娜死亡。而乔迪虽然也中了枪,却幸存了下来。劳里亚夫妇连忙冲出来查看情况,凶手早已逃之夭夭。看到刚刚还活蹦乱跳的女儿倒在血泊中,劳里亚夫妇悲痛欲绝。

警方随即赶来,但这件案子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一起普通的持枪杀人案。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起案子却成了一系列连环凶杀案的开端。

警方推测作案的人也许是多娜的追求者,因为遭到多娜的拒绝,所以愤而杀死多娜。但是劳里亚夫妇和多娜的朋友、同学都没有发现多娜跟某个人有什么感情纠纷,警方于是猜测作案的就是一个情绪失控的疯子。但是,很快第二起枪击案发生了。

同年10月23日,同样是凌晨时分,在纽约的皇后区,一对年轻的情侣卡尔·德纳若和罗斯玛丽·凯南在车中遭到了凶手的枪击。子弹击碎了卡尔的一片颅骨,罗斯玛丽的身上也有轻微的擦伤,但幸运的是,两个人都活了下来,凶手同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但是,凶手作案的频率上升了。次月26日的深夜,同样在皇后区,两个女孩遭到了陌生男子的枪击。一位姑娘侥幸从枪口下逃生,只受了一些擦伤,然而另外一个女孩却远没有那么幸运,子弹直接击碎了她的脊椎,这名女孩只能在床上度过自己的余生。

警方最初并没有将这3起案件联系在一起,因为3起案件发生的地区不同。但是,侦探乔伊·科菲检查了凶案现场遗留的弹头,发现这起案件和前两起枪击案有几个共同点:

1.持枪射击的都是男子。

2.被袭击的对象都是年轻人,且以女性为主。

3.凶手作案的地点都是停车场。

4.凶手的作案时间不是在凌晨,就是在黑夜。

5.在这3起枪击案中,凶手所使用的枪支是同样的,都是口径为0.44英寸的连发左轮手枪。

警方根据现有的线索进行了分析,认为3起案件极有可能是同一个凶手所为。最初警方怀疑3起案件的凶手是黑帮成员。但是根据被害者家属的证词,被袭击的几个年轻人作风正派,跟黑帮人员没有任何交集,这就使警方推翻了原来的推测。

警方还猜想3起枪击案发生的原因会不会是仇杀,但经过调查,警方发现被害人在家人和朋友中的口碑很好,待人友好热情,几乎不曾跟他人产生较大的矛盾,所交的朋友也都是守法、善良的公民,而且3起枪击案的被害人互相之间并不认识,彼此生活、学业、工作等圈子毫无交叉之处。也就是说,这3起枪击案的被害人的人生毫无交集,这就否定了仇杀的可能。但是由于警方缺乏线索,案件调查进展缓慢,可凶手并没有停止自己杀戮的步伐。

1977年1月30日,同样在凌晨时分的皇后区,又一对年轻的情侣被残暴的凶手盯上了。约翰·迪尔带着自己的女朋友克里斯蒂娜·弗伦德正要前往附近的一家舞厅约会,凶手突然袭击了他们,两颗无情的子弹击中了克里斯蒂娜的要害,约翰仅受擦伤,凶手杀人后迅速逃走。约翰迅速把克里斯蒂娜送往医院,医生对她进行了抢救,却没能留住这条年轻的生命。与以上3起枪击案相同的子弹让警方明白,这是连环杀人案。

警方在现场依旧没有找到什么有用的线索,凶手加快了作案的步伐,枪杀了一个女学生之后,他又在第一起枪击案发生的布朗克斯区再次发动了袭击。这次枪击案发生的地点距离第一起枪击案发生的地方非常近,受害者是一对年轻的情侣,警方在现场找到的子弹同样是0.44英寸口径。与以上几起案件不同的是,这次凶手似乎在挑衅警方,杀人之后还留下了一封信。

凶手在信中自称“山姆之子”,说自己的父亲山姆是个恶魔,从小就囚禁和虐待自己,现在他之所以杀人是因为受到了父亲的指使,要为年迈的父亲收集血液。而他本人也已经把狩猎当成了自己的生活。

“山姆之子”称自己喜欢狩猎,喜欢在午夜的街头巡游,找到可以攻击的对象就会下手,她们看上去就像可口的肉类,被杀的时候毫无反抗之力。他还说自己去过布鲁克林区、布朗克斯区和皇后区寻找猎物,但是皇后区的女人是最漂亮的。

警方现在才明白,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凶手,而是一个变态杀人狂,而且凶手极有可能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所以才会听从“恶魔”的杀人指令。

凶手的信引发了媒体的关注,报纸对这起连环杀人案进行了大肆报道,并将凶手称为“山姆之子”。媒体的大力渲染很快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人人自危的同时也在热烈地讨论凶手和案情。

凶手似乎对自己引起的轰动非常满意,他甚至在1977年5月30日给媒体写了一封信,在信件中称:我不会停止屠杀行为,因为山姆还没有收集到足够的血液。同时他也再次挑衅警方,他特意指出:“在7月29日之前你会做点什么?”众所周知,第一起枪击案就发生在1976年7月29日的凌晨,“山姆之子”无疑在嘲讽警方的无能。

这封恐吓意味十足的信果然引起了纽约市民的恐慌,警方为了防止“山姆之子”再次作案,在第一起枪击案发生地点的附近布下了重重伏兵,但是谁又能确定“山姆之子”一定会铤而走险,在第一起凶案现场附近再次作案呢?警方严阵以待了整整一天,但“山姆之子”并没有出手。

就在警方放松警惕的时候,“山姆之子”再次开始了残忍的杀戮。7月31日,同样在布鲁克林区,一对不幸的情侣在车中遭到了袭击,其中女子头部中弹抢救无效死亡,幸存下来的男子左眼瞎了,右眼也接近失明。同口径的子弹显示凶手正是“山姆之子”。

自这次案件之后,“山姆之子”隐匿了起来,再也没有犯案。

警方整理了幸存者的证词,大致总结出以下信息:凶手是一名年轻男性,年龄在25岁到30岁之间,身高在一米七到一米七五之间。凶手发动袭击时选择的目标多为年轻情侣,尤其是有着一头黑色波浪长发的年轻女性,最容易成为他的攻击目标。而且其中一个幸存者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凶手在开枪的时候使用的射击姿势是较为特殊的,所以警方推测凶手可能受过专业的射击训练。

为了协助警方侦破该案,FBI犯罪心理侧写师根据现有的信息为“山姆之子”进行了心理侧写:“山姆之子”应该是一个单身男士,不善于正常的人际交往,更不能和女性进行正常的交流。他之所以挑选女性下手,可能是由于在某个女性那里受到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可能是他在自己的母亲那里没能获得足够的母爱和呵护,给他留下了心理创伤,导致他仇恨女性。一般来说,童年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细心呵护,人很容易出现暴力倾向。

根据“山姆之子”杀人后给报社和报道其杀人事件的专栏作家写信的行为,可以判断“山姆之子”是一个非常爱慕虚荣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够被人关注,并享受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的感觉,甚至为自己的杀人行为而得意扬扬。这有可能是因为幼年时期在家庭关系中长期遭到忽视所致,所以即便成年之后,这种心理缺失依然需要得到补偿。

此外,其中一起罪案发生的地点和第一起罪案发生的地点距离非常接近,这说明“山姆之子”和其他变态连环杀手一样有着重新回到案发现场的渴望。“山姆之子”极有可能在杀人之后重新以无辜路人的身份出现在罪案现场,或是为被害人举行葬礼的现场。

FBI犯罪心理侧写师将心理侧写报告提供给警方,希望能够为警方的调查工作提供一点帮助。警方排查了纽约所有0.44英寸口径手枪的合法持有者,并且对某些可能作案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调查,但是没有丝毫收获。

警方本打算找几个警察伪装成情侣把“山姆之子”钓出来,但是“山姆之子”再也没有作案,警方只好根据犯罪心理侧写师给出的线索继续搜寻线索。结果,一个目击者的证词为这起案件带来了新的突破口。

这名目击者曾在其中一起凶案发生之后,看到一个人从自己非法停靠的车上揭掉了罚单,结果警方根据这张罚单顺藤摸瓜,找到了大卫·伯科威茨。让警方喜出望外的是,经过调查,警方发现伯科威茨竟然和目击证人、幸存者及犯罪心理侧写师所提供的关于凶手的分析有着惊人的契合度。

在体貌特征上,伯科威茨完全符合“山姆之子”的身高,年龄上也吻合。更让人吃惊的是,伯科威茨曾经服过兵役,在他的工作经历中还有一项是曾经为皇后区一家保安公司工作,这无疑都为他熟练使用枪支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那就是字迹。1977年的4月,卡尔夫妇曾经收到了两封匿名恐吓信,信中说他们家的一只叫哈维的拉布拉多犬太吵了,而随后,这只狗被陌生人用枪击伤。

卡尔夫妇向警方反映了这个情况,卡尔夫妇的儿子斯蒂芬也曾提出过自己的怀疑,他认为击伤狗的人可能是伯科威茨,因为他曾经租过卡尔家的一间屋子,居住期间他曾抱怨过狗的叫声太吵了。

警方立刻将匿名信和“山姆之子”在凶案现场留下来的信与寄往报社的信件做了笔迹比对,匿名信中的笔迹竟然和“山姆之子”的笔迹极其相似。种种线索都在指向一个结论,伯科威茨就是“山姆之子”!

警方为了防止伯科威茨逃窜,精心策划了抓捕行动。随后,24岁的邮局职员伯科威茨在位于扬克斯市的家里被成功抓捕归案。被抓的那一刻,伯科威茨还对警方的行动缓慢有些不满,说道:“你们怎么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找到我?”

经过调查,伯科威茨的状况并不像他在信中所说的那样,有个恶魔一般的父亲,而他在信中之所以署名为“山姆之子”,是因为他原来的房东就叫山姆·卡尔,他据此乱编的。

为了逃脱罪责,伯科威茨编造了一个谎言,称自己是服从了恶魔的杀人指令,但他所说的恶魔不是别人,正是卡尔夫妇养的那条狗。他还煞有介事地说,卡尔夫妇的那条拉布拉多犬是古代的一个恶魔,自己之所以持枪击伤那条狗,是为了和控制自己的恶魔做斗争。但是由于恶魔的力量太强大,他没能够夺回自己身体的控制权,而是在恶魔的控制下持枪连续杀人。但这番说辞并没有说服陪审团,由于犯下多宗谋杀罪,他被法庭判决罪名成立,入狱服刑。

FBI犯罪心理侧写师罗伯特·K.雷斯勒和正在服刑的伯科威茨进行了谈话,雷斯勒发现伯科威茨虽然看上去腼腆、拘谨,很有礼貌,但非常聪明,不是话多的人,而且能够很好地控制谈话的方向。在谈话的过程中,伯科威茨向雷斯勒坦白了自己的犯罪经过和与之相关的一切。

伯科威茨谈到自己之所以袭击女性,是因为他憎恨自己的母亲,儿时的经历让他非常受伤。伯科威茨是私生子,出生之后不久便被人领养,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并和收养他的家庭不断发生冲突。他渴望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从小他就显露出了暴力倾向,他残杀和折磨过许多小动物,当看到小动物挣扎着死去的时候,他能够获得一种掌控了生命的快感。

14岁时,养母的去世让伯科威茨备受打击。高中毕业后他报名参军,本来想在战场上立下功勋,却被派到了韩国,无所事事的他开始幻想自己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的样子。从军队退役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并希望能够被生母的家庭所接纳,但生母无情地拒绝了他,这令他更加沮丧和抑郁。

最开始他的犯罪手法主要是纵火,并保持着每天犯下一起纵火案的习惯,他曾经犯下1000多起纵火案,但其中有很多次是不成功的。当看到消防员奋力救火、从烈火中抬出尸体和人们在熊熊燃烧的房屋前焦急、沮丧甚至绝望的样子时,他就会感受到由衷的快乐和满足,因为他感到自己操纵了人们的情绪和命运。

伯科威茨还交代自己第一次试图杀人并不是在1976年7月29日,在此之前他曾经用刀砍伤了一名妇女,他本以为对方已经死去,不料对方却侥幸被救了回来。于是他开始反思自己杀人的方法,将所用的武器改成了枪,因为这样能够避免自身沾到受害人的血迹。

伯科威茨几乎每个晚上都会到纽约的皇后区、布鲁克林区等地寻找猎物,他将目标锁定为停车场里的情侣。他会在男子离开之后枪杀车里的女性,或是两个都攻击,有时候他还会回到自己曾经作案的现场。他甚至有种参加被害人葬礼的冲动,但由于担心引起警方的怀疑,他并没有这么做。

正如FBI犯罪心理侧写师所说,伯科威茨的确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他很享受出名的感觉,这也是他后来频频给警方和媒体写信的原因。当看到市民们因为他的行为而惶惶不可终日时,他感到非常满足,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如果说前几起枪击案是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那么后来的枪击案则完全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声更加显赫。

伯科威茨的确不善于与女性展开正常的人际交往,他非常嫉妒那些能够和女性建立良好关系的人。他认为如果自己能够遇到一个好姑娘,并和她展开甜蜜的恋爱,甚至步入婚姻的殿堂的话,也许他就会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而不是变成一个变态杀人狂。但这只是无稽之谈,爱情并不能拯救他扭曲、变态的内心世界。

伯科威茨承认自己之所以编造出被恶魔教唆杀人的谎言,只是为了挽救自己罪行累累的生命。一个肆意夺取他人生命,毫无怜悯之心的罪犯在死亡面前竟也怜惜起自己的生命,在雷斯勒看来这真是讽刺极了。

但不得不说,这次的访谈还是有一定收获的,至少印证了罪犯在杀人之后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再次回到杀人现场。这个信息对于犯罪心理侧写和警方破案来说有重大的意义,这是犯罪心理侧写师和侦探们之前所没有想到的,雷斯勒相信这个信息一定能够为警方早日将凶手抓捕归案提供巨大的帮助。 PfKOeEvNG8p/Imwqsu2YP1N6jQFL5nSBY1Wm3RZ80mbI9ckwak7obUknFaluAJ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