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尽管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会介绍不少面试方法,但是,看走眼也是难免的。这个时候,止损线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般来说,止损线有两条,一条是对人止损,一条是对事止损。这也是第1章提到的“工程化”思维的体现:把人才管理看作一个流程型工程,定义清楚标准,并进行量化。
首先是“对人止损”。正如前面提到,如果候选人被证明无法完成试用期的KPI要求,那么,与其耗着,不如果断止损。
比如,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因为爱才,对于好不容易来的高手,即使发现其不合适,也舍不得将其劝走,甚至还帮候选人换个岗位继续试,最终候选人还是离开了。这种做法,对于本身就处在创业期的中小企业,是不可取的。(当然,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看这位候选人不合适到底是不是换个岗位就可以解决。)
如果你真的爱才,其实更好的方法是,和对方坦诚相待,把他不胜任的地方指出来,甚至推荐他到别的更适合的地方去,但不要再投入更多的试错成本了。保持彼此的关系,等到将来条件合适了,再邀请他回来也可以。毕竟,高管拿着那么高的工资,不能创造价值,他自己待着别扭,团队其他人也会有想法。
这里还要重点说一下“对事止损”。如果说企业家们对于“对人止损”还有一定认识,对于“对事止损”往往就认识不足了。
如果在一个业务方向,换了个高手,他来后干了三个月就走了,又换了一个,又走了,这样接连换了好几茬儿,谁都做不起来,这很有可能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事的问题了。这个时候,再采用“添油战术”,继续往里头“扔高管”,起到的效果就不大了。
还有些CEO,不愿意下决心,缺少杀伐果断之心的后果就是,基层的下属人心惶惶。这条业务线换谁都做不起来,让下属继续干吧,担心士气受损;请示上级吧,CEO也说不上来下一步的安排,最终就等于逼着骨干们离开。
对于高管的对人止损,看试用期就好。那么,对于对事止损,又该怎么看呢?有两个思路,一个是时间止损,一个是财务止损。时间止损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在这个业务方向,我们拿两年的时间去试错,如果两年内没有起色,那么,应果断停掉(当然,具体是两年还是多久,要根据你公司的实际情况)。财务止损是指类似于投资股票,你拿出多少资金放在这条业务上,亏光了,或者是亏到一定程度就割肉止损,而不是继续往里头追加投资,没完没了。
下面这份《关键人才估值自测问题清单》(见表2-1)非常适合CEO在引进高管之前,和HR坐下来做一次梳理,判断如何对关键人才进行估值和监测价值实现。
表2-1 关键人才估值自测问题清单
最后我们用一个完整的实例和大家展示一下,运用《关键人才估值自测问题清单》前后,企业招聘关键人才的变化。
有滋味生鲜电商是一家2014年成立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专做网购生鲜品类的这个细分市场。当时,该市场在华南地区还是一片空白,抢先完成区域消费者的手机App安装,对用户心智空间进行占领,可以给企业建好巨大的“护城河”。
团队2015年的战略,就是通过O2O的业务手段,迅速打通线上线下生意,快速完成对华南区域市场的占领。团队成员都是互联网开发、商品采购出身,对于O2O的“线上”部分,也就是电商运营很在行,但是,对于“线下”部分,也就是门店拓展,就不是很清楚了。
同时,CEO已经意识到,流量在未来只会越来越贵,所以,一个流量在线上和线下的双向流动,可以极大地摊薄获客成本。他们的业务公式如下:
业务收入=(线上自然流量+线下自然流量+双线互导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所以不难看出,该企业的业务战略在2015年最大的卡点,就是开出有质量的门店验证O2O的业务模式。尽管企业此时已经完成了A轮融资,不过,CEO对成本管控过于严格,在一开始并不愿意花钱在开店上。而且,CEO始终认为开发、采购才是核心人才。开店这事,没啥技术含量。
于是,CEO一开始仅仅派出了一个商品采购,去兼职做开店工作。三个月后,CEO意识到问题有点大。开店远比想象中的复杂,不同区域的行规、租金、合同条款都不一样。有的城市上家要收转让费,有的城市沿街的原为住房的铺面不能办营业执照。有的位置,明明去看的时候人潮涌动,但是租下来之后才发现客群和企业定位完全不符合。勉强开出的几家店,别说线上线下互相导流量了,连自身的经营都出问题。
更要命的是,有滋味生鲜的核心竞争对手,已经开出了三家高质量的店铺,有滋味之前暂时领先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这时候,CEO找到我们一起坐下来,重新梳理了关键人才估值(见表2-2)。
表2-2 关键人才估值自测问题清单
一经整理,CEO下定决心:开出高质量的店这件事,就是现在的关键业务卡点,这个卡点不突破,企业就上不了一个新台阶。一旦竞争对手站稳了脚跟,再发起“仰攻”,代价就太大了。同时,“价值”也没有停留在口号上,他们定义清楚了业绩考核的标准,以及对人、对事的止损线,立刻就开始开店专家的引进。
在一个月后,他们从一家鸭脖连锁企业,以外人不可理解的重金请来了一位有20年开店经验的选址专家。同行都觉得CEO疯了吧,不就是一个开店的?工资都赶得上两个程序员了。但是,CEO此时已经把大账算清楚了。专业的就是不一样,仅用4个月,就超额完成了业绩指标。企业也凭借打通O2O模式,顺利完成了B轮3000万元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