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它体现了中小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和大企业的三大不同。
(1)大企业重“公平”,中小企业偏“效率”。例如,大企业在做薪酬设计时,要通过一系列对标,保证内外部的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包括,这个候选人内部职级如何,有没有“倒挂”等;外部公平性包括,这个候选人上一份工作拿多少薪水,在人才市场上位置如何。
而中小企业,没有那么多的层级、数据,甚至很多企业都没有预算去买所谓的“薪酬报告”。所以,中小企业管理者不要拘泥于大企业的那套条条框框,候选人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价值才是真正重要的。来一个不能创造价值的高管,哪怕不拿工资,也浪费了团队的时间。也就是说,中小企业人才价值的关键、重点在价值,而不在成本。
(2)大企业讲“稳”和“当下”,小企业求“快”和“未来”。大企业的员工对收入期待“即时满足”,中小企业则赌的是未来,靠发展去解决很多当下的问题和矛盾。
假设阳光教育真的引进了商业化的高管,也确实能够帮阳光教育提高估值。那么,“倒挂”的问题其实是非常容易解决的。比如,孔总可以在企业完成下一轮融资的时候,给“老兄弟们”一次“变现”的机会,额度等于这些年他们降薪到阳光教育的机会成本。打个比方,当年他们都是从年薪60万元降到20万元来的,一干就是3年,那么,可以给出120万元的额度,让他们选择是不是要变现。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创业是马拉松,你作为管理者或者老板,也许没有那么缺钱,但是老兄弟们有家有室,你要帮助他们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来给出有额度的选择,也起到保证高管团队保持“饥饿感”的作用。要是高管直接把期权全都兑现了,就很容易滋生“打工者心态”。
总之,对中小企业来说,必须把所有资源投入到符合战略价值的方向上, 不能带来价值创造的人才,就不是“好人才”。
当然,这个案例里投资人说的“估值”,只是诸多“战略价值”的一种。更具体地说,只要能够带来包括 融资轮次估值提升、股票价格上涨、股东权益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可持续经营、利润提升、成本下降或者其他的能帮助企业使命、愿景达成等战略目标达成的,都应该属于战略价值创造的范畴 。
所以,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不应该从候选人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战略目标出发,先弄清楚需要达成什么战略目标,然后才是谁可以来帮助企业达成。只要该人才创造的价值大于薪资成本,就可以大胆启用。我再举一个案例。
笔者曾经服务过一家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的电商企业。当时,对于是否要引进一位有百亿元规模业务经验的操盘手,高管团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因为这位操盘手,开出了接近400万元年薪的天价,算上为他配置的操盘团队,一年要接近1000万元的薪资包,远远超过了团队其他高管的收入水平。最终CEO力排众议,高薪聘用了这位专家。道理很简单,就是一笔经济账:100亿元的营业额,仅仅是提升1个百分点的合同谈判毛利,对企业就是1亿元的利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