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译本前言

客观事实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后起的德意志帝国凭其经济、军事实力在欧洲组成德、奥、意三国同盟,企图打破老牌列强占有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格局;英、法、俄则为维护既得利益和扩大原有利益在大战爆发后结为协约国,与三国同盟对抗。意大利在大战初保持中立,后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说得具体一点,德国企图夺取英、法、比、葡的殖民地,取代英国的霸权地位,还想夺取俄属波兰、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扩大在巴尔干的势力。奥匈帝国则试图吞并塞尔维亚,侵占俄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英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法国则欲夺得德国手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和萨尔产煤区。俄国想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并夺取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以便俄国海军自由进入地中海,日本想霸占被德国占领的中国胶州湾,奴役中国,称霸东亚。

这场人类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的爆发有其必然性,但直接起因则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年轻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激进分子刺杀。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了对抗奥匈帝国,立即进行全国动员。德国随后分别向俄国、法国发出要求俄国停止动员,要求法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最后通牒。但俄、法置之不理,于是德国于8月1日、3日分别向俄、法宣战。3日当夜,德国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入侵比利时,实施其在战前早已周密制定的、假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4日英国对德宣战,5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随后英、法对奥匈帝国宣战,不久日本也对德宣战,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地。大战期间参加同盟国的有土耳其、保加利亚;参加协约国方面的有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等,美国、中国于1917年参加协约国作战。大战开始后,主战场一直在欧洲,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伸展到瑞士边境,这里是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这里是俄军对德、奥作战;第三条是巴尔干战线,这里是奥军对塞尔维亚作战。后来战争从欧洲扩大到亚洲、非洲和美洲。

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 1月1 1日德国投降签订停战协定止,历时四年零三个多月,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漩涡的人口在15亿以上,军民死伤3 000余万人,是人类史上的一场空前的浩劫。战争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固有矛盾并未通过战争和战后的巴黎和会得到解决。参加和会的列强各怀私心,尽管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国际安全与裁军的目的并未达到,因而未能制止未来新的大战。此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起作用,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崛起,不久之后便再次挑起大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产生了另一后果:1917年引发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世界不少国家兴起了工农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划时代的五四运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革命。

以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起因、战初、战争范围及战争直接后果做了简要的介绍。丘吉尔撰写的本书(5卷)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这里指出一点,丘吉尔所论述的战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发展概况,验证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引发战争的事实,验证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铭言的正确性: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在战前为侵占他国的经济利益,在软硬兼施的外交、政治手腕达不到目的时,必然施出最后一招,即发动战争。战争爆发似乎是偶然事件——由于奥匈帝国皇太子遇刺,但深揭后知道,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1870年以来利益冲突已有悠久的历史。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在战前早就蓄谋发动一场大战,长期不遗余力地扩军备战,并制定“施利芬计划”,这便是令人信服的实例。

尽管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蓄意挑起和发动战争的一方,理应受到最强烈的谴责。一场大战使3 000余万人死伤,财产损失无法估量。回过头来看,实施民族激进主义或恐怖主义,难道能被赞同而不予谴责么?实施这种方针的一方,通常是弱小的一方,本值得同情。但蓄意谋杀或屠杀,图一时痛快,泄心头之愤,这能解决民族矛盾吗?密谋制造事端,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当然蓄意发动战争的一方,没有借口也可以制造借口,甚至“莫须有”都可以挑起战争),引爆了战争,把国家、民众推入了战争,那么民众还有宁日吗?密谋制造事端者难道不明白吗?不把人力、物力、财力努力用于和平建设,民众有好日子过吗?把恐怖主义推崇为民族英雄主义,是否正确,后果如何?多少历史早就做出评断,今后也自会做出评断,拭目以待吧!

本书作者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作家、政治家,1940—1945年和1951—1955年任英国首相。1900年进入国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1906年起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空军、财政、军需、陆军部[ ]大臣。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获胜起了重大作用,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2002年英国民意测验推崇丘吉尔为英国第一伟人,凌驾于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和为英国海上霸权献身的海军上将纳尔逊之上。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出于本阶级的理念,丘吉尔仇视苏俄革命,视工农革命为“暴乱”,视苏维埃政权为“暴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积极支持白俄军势力,并努力策划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因协约国不齐心,未果而终;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丘吉尔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则积极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在1941年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时,立即声明援苏抗德;可是,在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丘吉尔再次鼓吹西方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时期的序幕。著者的作品,除本书外,另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英语民族史》(4卷)等。

上文讲过,战争爆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战争如何进行,政治家、军事家在战争舞台上的如何活动,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范围内其结果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在重大的战略问题上,军政要员意见分歧对战争的进程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决策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命运至关重要的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它集中反映了丘吉尔的政治策略和战略决策的远见——丘吉尔有大量描述。此外,对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丘吉尔也有独到的见解。读者,特别是军事指挥人员,或许对这些有浓厚兴趣;本书关于战斗、战役、战略的成败探讨,也颇有借鉴之处。

从丘吉尔的政治生涯和历任内阁要职来看,从丘吉尔直接参与谋划了战略的进程来看,本书作者既是重要的当事人,又拥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且直接调用了英国海军部和国家档案。用丘吉尔的话说,本书的史实“经得起考验”“不会被历史学家推翻”。因此,本书对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是难得而珍贵的文献资料。

本书原名“世界危机”( The World Crisis )共5卷。第1—3卷,副标题分别是:“191 1—1914”“1915”“1916—1918”,这三卷主要讲述西线战争;第4卷单独叙述东线战争,并以“东线战争”为副标题;第5卷副标题为“战后”。由于原书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地图绘制设备、制版技术远落后于现今,清晰度不足;又由于图小、一些图内文字是手写的,较难辨认,译者只得参照正文,参照有关地图册将其译出。又因为有一些图小、文字多,汉字较难植入,所以将图内译文单列在原图下面或旁侧以供参考,为求体例统一,全部地图文字都按如此处理。由此若给读者带来不便,祈请原谅。

丘吉尔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目光犀利,叙事妙笔生趣,评论大人物的功过用语巧妙、得体,写作不乏幽默感,可谓大手笔,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汉译本书时,译者、校者深感文字不易。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力求深入理解原文,并尽量使表述清晰达意;但译、校者限于水平,译文仍会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以供再版时修改。

上文提到过丘吉尔仇视苏俄革命,他以西方制度形成的自由、民主理念观察俄国革命及其领袖列宁制定的政策等,作者在叙述这些历史时,自然带有阶级性和个人色彩,文中有一些辱责之词,本书出版者对此略有删节。译、校者相信读者对丘吉尔的观点自有鉴别能力。

吴衡康
2002年1月

在懒洋洋的夏日山丘,

伴人憩睡有淙淙溪流,

远处传来低沉的鼓声,

疑是飘自梦乡的鼾声。

低沉的隆隆声响彻远近,

亲爱的朋友奔向弹雨枪林,

在身旁通过的土路上,

士兵们在前进,却都走向死亡。

——《什罗普郡小伙子》第35页 tz1wrsQfWdcrrsWESR+mqEX2TORs8iKh3aXMusm63MSG1OuTSLu6BIUPvmW1qM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