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是从2000年上映的美国悬疑电影《记忆碎片》开始关注记忆问题的,这部电影在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本的提名,在同时期的悬疑惊悚片中脱颖而出。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的男人为妻子报仇的故事。男子因为脑部受伤,只能记住10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他在复仇的过程中必须把各种线索通过文身和照相的方式记录下来。否则很可能十几分钟后,他就根本记不得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可见记忆是何其宝贵的东西。
那么记忆到底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官方的说法: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多种分类,主要依据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划分。
假设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数据处理器,那记忆就是人类将自己的思维信息内容“储备”和“使用”的过程。
从字面意思来看,记忆包含了两个步骤。首先是“记”,记就是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信息打包成压缩包,保存到大脑硬盘当中;而“忆”则是在未来将从前的压缩包下载解压,用来重温过去的工具。
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比如,我们开始认字识字,上学听课了解大量知识,然后在考试中,我们针对不同的题目去选择并提取相应的答案,最终完成书写。这是绝大多数人最常使用记忆的情形。
当然,记忆的使用有时并不那么顺利。比如,老师前一晚布置背诵一篇《出师表》,你头晕眼花地记了一晚,第二天闹钟一响,脑中一片空白。你很努力地去回忆,却只有一些只言片语,根本无法把它们串联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可有的人却如同复读机一般,倒背如流,甚是轻松。
这是生活中常说到的记性好和记性差,用切合本书的术语来说就是:记忆力强、记忆力差。
相信很多朋友都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就记不住呢?怎么就老忘呢?难道是我脑子笨?其实并非如此。
有一个男孩,从小就被医生诊断有阅读障碍症,老师们也认定他这辈子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没有一个人对他抱有希望。
那时候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他在计算的时候心思不知道飞到哪里了”“他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在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他的脑子反应实在太慢了,甚至连我的提问都无法重复”。
这些评价让他十分苦恼,但确实是真实的。男孩觉得自己的大脑无论如何都集中不了精神。
那时候学校是他的噩梦,一走进学校他整个人都会陷入一种恐惧中。
但是15年后,他靠自己学会了如何记住一副扑克牌,并且因为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脑力”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甚至还成了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获得整整8次的冠军殊荣!
从他记住那一副扑克牌开始,他就证明了自己拥有着一个无与伦比的大脑,并且赢回了失掉的自尊。同时,也彻底摆脱了长久以来笼罩在头顶的“乌云”。
他的名字叫作多米尼克·奥布莱恩,现在身为世界记忆大师的他,正积极投身于大脑思维与记忆训练的领域之中,把他个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传授给越来越多的人。
这就是记忆的力量。
其实,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比如,个体过去的经验就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它的参与,人就无法去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
就像远古时代的先民,假如没有记忆作为参照物,那么他们就无法区别哪些果实可以食用,哪里的山泉清甜可口,哪里的山洞没有野兽出没。由此可见,记忆对于人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面临复杂的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忆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人类要发展动作技能,像行走、奔跑和各种劳动技能,就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要想发展语言和思维,就必须保存词汇和概念。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的积累,也就不可能有心理的发展。
此外,一个人某种能力的显现、某种习惯、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养成,都必须以记忆活动为前提。
记忆是人类得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技能。
学生需要凭借记忆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才能以此不断地吸收能量去充实自己,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歌手和演员只有凭借记忆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感情、语言和动作,从而呈现出一场完美的艺术表演;工程师需要用记忆去精准地度量和计算,才能确保每一个零部件的匹配及机械的正常运作,最终将各种精密的仪器应用到生活当中。
可以说,离开了记忆,个体便一片空白,什么都无法学会。到那时个体只能凭借本能做出各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记忆和学习,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
在自然界中,有一个词语叫作“原块”,“原块”是生命的基础,这是为了方便进行心理分析所创造的一个概念。“原块”使人体产生“记块”,而“记块”的信息量在人的一生当中是极其庞大的。不过很多“记块”都被大脑隐藏了,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被提取出来。例如,你可能在儿时听过一首歌曲,但是这么多年你从来没唱过,甚至自己都不记得听过这么一首歌了,但是在几年或者几十年后,你可能突然就自然而然地唱出来了。
可见人类的记忆力是无限的,“记块”一旦产生,就会在你的大脑中深深扎根,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唤醒它们的能力。一旦在某些情况下有了某种提示,它就会突然被唤醒,形成“忆块”。比如,对问题的思考,某个特定时间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一些过去做过的动作行为,这些经验“记块”都会以映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当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映像又会从大脑中被提取出来。
这个过程,就叫记忆。
【记忆趣闻】
蚂蚁的记忆力较强。蚂蚁从它们腹部末端的腺体里排出一种分泌物,留下了一种特殊的气味。过去人们认为蚂蚁主要是依靠气味来认路,近年来有人进行实验,把气味完全抹去,蚂蚁仍能记住原来复杂的路线。这说明,蚂蚁不仅靠嗅觉,还靠记忆力认路。
无独有偶,马也是一种有着超强记忆力的动物。一匹马在矿井下拉车10年,这段时间它从没有上过地面。后来由于衰老,人们把它送出矿井,它马上直奔离矿井很远的饲养场。10年光阴,一点儿也没有冲淡老马的记忆力,难怪人们常说老马识途。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动物大脑中有核糖核酸、乙酰乙酯等物质,这些与记忆力有关。但是,动物的记忆力大多是出于无意识的本能,与人类的思维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信大家目前都对记忆有了大概的认知,都了解到记忆其实就是一种心理过程。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要如何把对记忆的认知应用到生活当中,并且得到一些预期的收获呢?
我们先对记忆进行一个分类,一个一个了解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记忆如果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5类:形象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它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作为内容的记忆。其中包括了对事物的形状、质地、体积、颜色、气味、声音等具体形象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
比如,你曾去过一座巍峨的高山,那么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再次看到远山,你的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以前去过的那座山。如果你儿时生长在山村之中,整日与牛羊为伴,那么不管过去多久,只要一闻到膻气,就能准确分辨它是来自牛还是羊。可能你并不懂什么是雪纺、什么是纯棉,但只要伸手摸一摸,那么这两种手感将成为你区分它们的重要依据。
这种形象记忆是带有显著的直观性和鲜明性的。人类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婴儿出生后6个月左右就会拥有形象记忆的能力,分辨父亲母亲,认知熟面孔和陌生人,这都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不过,人的形象记忆发展的水平是受到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的,如音乐家就擅长听觉形象记忆,而画家则擅长视觉形象记忆。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形象记忆是属于混合型的。
情境记忆又称情景记忆,顾名思义,它是个体直接记录自己经历的记忆,即以空间和时间为坐标,对个体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
人类的大脑很难记住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但对于有意义的事件却会记得十分清晰。比如,如果你在听到尖锐的刹车声后,亲眼目睹了一场车毁人亡的惨剧,那么在你此后的人生当中,一旦再次听到类似的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惧,并想起那场惨剧。这说明,你的大脑已经将刹车声和车祸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记忆对人类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大脑判断如何趋利避害。
加拿大心理学家图尔文和唐纳森在1972年把长时记忆分为情境记忆(或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而情境记忆又有靶记忆和源记忆之分。通俗点说,靶记忆就是关于跟什么人说过什么话的记忆;源记忆就是关于从谁那里得到信息的记忆。有时候我们兴致勃勃地给朋友、同事讲了个笑话,结果对方却兴趣索然地说:“你都讲过很多遍了……”其实,这就是靶记忆惹的祸。
记得跟什么人说过什么话很重要。老师和领导要是忘了自己给学生和下属交代了什么作业或任务,正常学习、工作秩序将难以维持。对于普通人而言,靶记忆也不只是避免啰唆和尴尬这么简单。
加拿大罗特曼研究所的尼格尔·高比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参与者向名人的图片随意讲述一个信息,来模拟向不可选择的对象传递信息的过程;然后让参与者从名人的图片那里得到一个信息,来模拟从他人那里接收信息的过程。最后发现,参与者可以较好地记住给他们讲故事的名人,却不大记得住谁听了他们自己讲的故事。结果再次证实:比起记住讲者,记住听者出错的概率要大得多。
当人们在向别人诉说一件事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正在讲述的信息上。而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告知其一个故事就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这么简单了,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经常用到“我”这种词汇,于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我关注度。
情绪记忆又叫情感记忆,是主要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某种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当时情境、事件的感知,与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以保持在人的头脑当中。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记仇”就是一种情绪记忆。
在个体回忆的过程中,只要有相关的表象浮现,那当时相应的情绪、情感就会出现。情绪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所以情绪记忆相较其他记忆更为牢固。有时候经历的事实其实已经有所遗忘,但激动或者沮丧的情绪依然留在记忆之中。所以情绪记忆在文艺创作和表演艺术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失恋”。
它是一种基于对作为一般性知识的事实与概念的了解,透过语言、文字、数字、算法等抽象性的内容来形成记忆。通常是由情境记忆发展而来,是一种客观性的知识,与个人经验无关。常见的背单词、记公式、诵诗词,都属于这一范畴。
语义记忆属于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如词汇、概念、定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记忆。它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受接收信息的具体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主要受其意义影响。比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电压和电阻成正比、春夏之后是秋冬、飞机场是停飞机的地方等。
语义记忆相比情境记忆较少受到干扰,提取信息也更加迅速,一般是不需要进行检索的。不过当前的研究认为,把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分别看作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是不确切的。因为它们可能代表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在它们之间很难划分一条严格的界限。
动作记忆,又称运动记忆,是以完成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人们在生活中的运动动作、习惯动作、劳动动作、艺术动作等,都是以运动记忆为基础的,同时又是运动记忆的表现。
动作记忆对于运动员、舞蹈演员、技术工人等人群的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动作记忆又是形象记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完成过的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的,虽然识别时比较困难,但一经记住则很容易保持、恢复,且不易遗忘。
研究表明,动作记忆在个体的发展中比其他各种记忆形成得都要早,它是人们获得言语、掌握和改进生活技能的基础。
武侠小说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华山派弟子惊讶地发现,来人所使的步法和剑招竟和自己平时所练习的一模一样,无论是起手式还是收剑式,都是活脱脱的华山剑法,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其实,这也是类似于形象记忆的动作记忆。
正因为动作记忆识别时比较困难,所以在经过长时间反复操作演练后,它才更容易保持下来。
例如,一个写字难看的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每天奋笔疾书练就一手漂亮的英文书法,等他回国之后拿起钢笔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时,中文字却写得依旧难看。
记忆除了五大记忆种类,还分三大系统。这些内容不多,仅作为对记忆体系的补充。
首先,如果我们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待人的认知活动的话,那么人的认知活动也可以看作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所以按照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存储时间长短的不一,这里将记忆分成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者是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代表着刺激源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官,被暂时地存储。凡是接触到感觉器官的信息,都成了存储登记的内容。
瞬时记忆的作用就在于,它暂时地为我们保存了所接收到的所有感觉刺激以供选择。我们需要它,因为在接收信息之后,我们需要时间去判断周围环境的刺激哪些更为重要,哪些次之。但是这个时间不能太久,否则,我们很容易丢失后面更重要的信息。
例如,当你走在大街上时突然闻到一股麻辣烫的味道,这时眼前走过了一个衣着清凉的美女,与此同时,你的身后传来一声汽车的急刹锐响。这时候你在一瞬间接收到了食物、女人、危险这三种信号,而这三种信号需要你在目前所处环境当中迅速分辨出一个最重要的。否则,味道可能消失,美女可能离开,失控的汽车可能朝着你冲过来,这就是瞬时记忆所起的作用。
相比之下,短时记忆就显得简单多了。
短时记忆也称作工作记忆或者是操作记忆,它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指信息一次呈现之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一般在0.5秒~18秒,不超过1分钟。
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电话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出去,等到通话结束,电话号码也就随即忘掉了。在短时记忆中,记忆内容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
短时记忆在现代化工业和军事通信工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人们需要按照仪表盘上的数据显示来进行操作,因此必须暂时记住仪表显示的数据。等到操作之后,这些数据则被迅速地忘记。
生活当中对于短时记忆的使用也很频繁,像打字员从看稿到打字,翻译工作者从听到翻译,学生上课从听讲到记笔记,都是靠短时记忆来实现的。
长时记忆则是指永久性的存储,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生。
理论上讲,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中存储着我们过去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为所有的心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样,长时记忆的信息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具体的记忆过程与短时记忆基本无异,这里就不再赘述。
【记忆趣闻】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鱼的记忆只能保持短短7秒的时间。7秒钟之后,此前的经历便会忘得一干二净,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正是这个原因,金鱼一辈子待在小小的鱼缸里,都不会觉得郁闷和无聊,还没游上一圈,它的记忆就消失了,鱼缸对它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罢了。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鱼缸的一侧投射一道亮光,紧随其后的是痛苦的电击。鱼缸里的金鱼吃了苦头之后很快就长了记性,当亮光出现的时候,它们会马上游开,避免受到电击。实验结果发现,在此后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金鱼都能记住如何避免遭受电击。
一位叫埃里克森的心理学教授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每次在喂鱼(不同的是,他喂的是鲶鱼)的时候,他都要叫上几声——鱼、鱼、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每次这样叫的时候,就会有19条鲶鱼游过来讨吃的。第二年,埃里克森又来到鱼池边召唤他的鱼,这次有16条鱼听到了他的召唤。5年之后,当他再次这么做的时候,仍然有9条鱼还记得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