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很多时候,想要提高与人打交道时的沟通效率,需要我们先清楚地了解这个人。然而,想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人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有的时候,一些人甚至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或者表情神态来很好地掩饰自己的真实内心。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无法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真实内心呢?并非如此。人体内存在一个叫作“潜意识”的神经系统,而潜意识是不会掩饰真相的。因此,当我们想要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时,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准确把握对方的潜意识。而“微表情”,正是人们处于潜意识的支配中产生的最真实反应,就让“微表情”告诉我们对方到底在想些什么吧!
在观看一些刑侦类电视剧或者电影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剧中的断案人员会根据罪犯的一些神情或面部动作等“微表情”,把握破案的关键线索。这样的情节并非虚构。实际上,不只是经过特殊学习和训练的刑侦人员可以熟练运用“微表情”知识来破获犯罪案件,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如果能掌握一些关于“微表情”的常用知识及技巧,也可以准确推断出对方心中在想些什么,从而做到以“眼”识人。
什么是“微表情”呢?简单说来,“微表情”就是人们面部呈现出的一些细微的、不易被察觉的神情或动作。它是人们在遇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产生的瞬间反应,属于潜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不受思想控制,既不能掩饰也不能伪装,即便能伪装,这种伪装也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也就是说,微表情是人们内心想法最忠实的表现,也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真实内心最准确的依据。
一位国外的研究者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了41名学生,包括35位女性、6位男性。然后向他们展示了一系列的照片,与此同时,一架摄像机在一旁记录着所有人的表情变化,记录结束后,这组数据会被输入电脑中用于实验研究。
给受试者看的一系列照片中,有些是没什么情绪的,如一辆在路上行驶的卡车;有些很愉快,如一只可爱的小狗在奔跑玩耍;还有些是让人一看就会觉得厌恶或恶心的,如一根断骨;等等。通过输入电脑中的影响数据,研究者看到了所有受试者在观看这些照片时面部的表情变化。
数据表明,这41位受试者除了都呈现出一些“意料之中”的反应,如微笑、皱眉等表情,有些受试者还有一些“意料之外”的表现。比如,当其中一位男性受试者看到可爱小狗的照片时,他脸上浮现出的微笑和其他人的都不太一样,其微笑表情只出现在脸的下半部分,并且持续的时间更长,大概为一秒钟。
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曾经援引的加拿大科学研究的结果:“人类面部会透露出的微表情通常只有1/20秒的时间。”研究者虽然不能断定该男士看到此照片时究竟持有哪种情感,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内心的真实情感一定不是他刻意想呈现出的“喜爱”。由此,研究者们得出一个结论:人的脸是“藏不住秘密”的,更“藏不住谎言”。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并不具备迅速辨别他人“微表情”的能力。但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需要打交道的人,相信大家都愿意尝试一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学习,并不难掌握辨识微表情的诀窍。以下列举两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脸红。人们在害羞、尴尬、情绪激动时都可能会脸红,具体是哪种情况,需要我们联系实际情境做出具体的判断。
眼珠转动的方向。这能反映当事人的心理过程。当有人一边对你说着某件事一边把眼珠转向右上方时,说明这件事是当事人想象出来的;转向左上方是在回忆事实;转向左下方则说明当事人在编造谎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其面部表情有一定的共通性,因为它们都是潜意识里人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通过“微表情”泄露内心的想法,这种现象被科学家们称为“情感泄露症”,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因此在与人沟通时,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眼”去观察,还可以适时地通过“嘴”来提出重要问题,增加给对方的有效刺激,帮助我们探究对方的潜意识。
想知道刚认识的朋友或者同事、上司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在社交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再也不必冒着被误会的风险四处跟人打听了。现在,我们只需要轻松地打开微信,刷一刷他(她)的朋友圈即可。
生活中人们有各自的圈子,然而有一个圈子却非常特殊,能把很多现实生活中从没见过面的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微信平台的“朋友圈”——一个由不同关系组成的特殊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琐事。然而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其实暴露了许多发信息者的内心世界。
小美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白领丽人,工作稳定且收入较高,工作之余的生活就是吃喝玩乐。小美有个特殊的爱好,每次到一个比较好的餐厅吃饭时,总喜欢先拍照然后配上一段感慨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所以她的朋友圈中,除了美食就是自己的美照。
小美丰富多彩的生活被周围许多同事及朋友羡慕,看到大家在她朋友圈里各种羡慕的留言,她心里得意极了。一次小美到广州出差,下午她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段话:“好累啊,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终于喝到了广州的下午茶。下午茶一点也不好喝,鲍鱼也不好吃,还是明天自己在家做甜点吧。谁要来?”看得围观的人都很羡慕。
尽管小美的生活看上去多姿多彩,但是她也像这个大城市中诸多的大龄剩女一样,迟迟没能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一个多年没见的老同学在关注了她的朋友圈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热心肠地给她介绍了一位同城市的优秀男士。
由于两人平常工作都比较忙,老同学建议他们先在微信上聊一聊,培养一下感觉。聊天中,小美感觉这位男士彬彬有礼,虽然还没见面,但小美觉得对方很有修养。就在小美满心期待这位男士约她见面时,却接到了老同学的电话,说对方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觉得两人不是很合适,所以不想再约见面了。
小美很不解,觉得自己在聊天时并没说过什么不得体的话。在她的再三追问下,同学最后才说,他可能是看了你的“朋友圈”后产生了这种感觉吧!为了照顾小美的情绪,同学说得比较委婉。而事实上,那位男士正是通过小美以往发布的“朋友圈”,推断出小美可能是一个比较虚荣、喜欢炫耀又有点自恋的人。
经过朋友的提醒,小美才想起去对方的“朋友圈”看一下。一看才发现,对方所发的生活动态非常少,大部分是一些“鸡汤”类的文章,有时也会转发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并附上自己独到的评论。单从两个人“朋友圈”的状态来看,小美也感觉到自己和他确实很不同。但同时,小美也有些纳闷:“朋友圈”真的能看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朋友圈”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表达自我的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有些人喜欢通过“朋友圈”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而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我们对“朋友圈”能透露出个人的心理信息心存怀疑,那么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我在发“朋友圈”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是希望别人看见还是没看见?是希望别人关注还是不关注?毋庸置疑,许多人的回答会是前者。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从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感,而“朋友圈”正是帮我们获得被关注感和满足感的一种便捷途径。
与传统媒体不一样,“朋友圈”这类网络社交媒体,不仅能让人们获取知识、打发时间、休闲娱乐,还可以帮助人们非常便捷地制造和分享信息,并且后者的作用更为现代人所认可。相关研究表明,现代人热衷于发布朋友圈基本出于以下几个原因:表示喜爱,发泄消极情绪,获得认可,娱乐,满足认知需求,建立社会联系,自我表现,记录生活等。
不管具体出于哪种原因,通过制造和分享这些个人信息,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某方面的满足:比如人们分享某个自己非常喜欢的物品可以获得满足;分享自己喜爱的文章也可以获得满足……有人对此做了另一种分类,即过程满足、内容满足、社交满足和技术满足。
当然,以上信息是从发布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得出的。同样,从一个人信息发布的内容和数量上,我们也能得出一些相关信息。比如,一个喜欢频繁发自拍照的人,多半是一个对自己的容貌很自恋的人;一个每天都发很多条“朋友圈”的人,除非他是微商,否则一定是特别希望得到别人关注的人,这样的人做事一般比较缺乏耐心;类似的推理还有许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妥善管理自己的朋友圈,给认识的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心理语言学早就发现,通过一个人的行文或说话等自然语言(包括内容、人称、助词等)的习惯,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个人的情绪、性格和思考方式。“朋友圈”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自然语言,但也可以视作披了“马甲”的自然语言,能够透露出一个人的某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