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壮年学以致用:韩非向两任韩王的上书

公元前240年,五十六岁的韩非进入壮年时代。他针对前后两任韩王,写出了多篇上书,体现了当下所说的“学以致用”或“研以致用”的特点与追求。

在多篇“谏韩王书”中,公元前240年写成的《有度》,是针对韩桓惠王的上书。关于《有度》的写作时间,篇中第一节提供了相关信息:“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在这段历史叙事中,“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是最后一个环节,然后再说:“今皆亡国者”云云。按照这样的修辞,“安釐王死而魏以亡”与本篇的写作,在时间上应当具有连续性。查《史记·魏世家》,安釐王从公元前276年直至公元前243年,三十四年间一直在位。这就是说,“安釐王死”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43年。但是,“魏以亡”却发生在魏景湣王时期。据《魏世家》,景湣王“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这一年,正值公元前240年。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今皆亡国”之“今”,是指公元前240年,是为韩桓惠王末年。这一年,韩非写成《有度》篇。

《有度》主要强调以法治国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强弱的关键,在于君主能否“奉法”,因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这个根本原则之下,韩非在《有度》篇中向韩王指出:“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些关于“以法治国”的论断,已经流传了数千年,直至今日,依然被学界广泛引证。《有度》篇表明,韩非的学术思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高度,是韩非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以之作为韩非的代表作,也是可以的。《老韩列传》称:“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这里所说的“谏韩王书”,应当包括谏桓惠王的《有度》。

公元前239年,韩国进入韩王安当政时期。五十七岁的韩非开始写作《爱臣》《忠孝》《饰邪》诸篇,以之作为谏韩王安之书。其中,《爱臣》旨在提醒君主,你所宠爱的大臣其实是潜在的危险,你对大臣必须严加防范,严防他们权势过大、颠覆国家、弑君篡权。

《忠孝》主要在于批判儒家的“孝悌忠顺之道”,进而提出“上法而不上贤”的主张。《忠孝》同时也批判道家的“恬淡之学”与“恍惚之言”,还批判纵横家的“不言国法而言纵横”。

关于《饰邪》的写作时间,由于篇中记载了“至阳城,秦拔邺矣”一事,张觉因此认为,“此文一定是写于公元前236年与公元前233年(韩非卒年)之间”。他的依据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顾广圻说:《赵世家》记载,(悼襄王)‘九年(前236年),赵攻燕,取狸、阳城。兵未罢,秦攻邺,拔之’。又《年表》云:‘秦拔我阏与邺,取九城。’即其事也”。其二,“尹桐阳说:邺,本齐桓公所置,后属晋,魏文侯七年得其地,后又与赵,《史记·赵世家》‘悼襄王六年,魏与赵邺’是也。至九年,则为秦所拔矣。故城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

根据以上分析,《饰邪》当是韩非在公元前236年或之后的作品。但是,公元前234年以后,韩非已经出使秦国,不大可能写作这种常规性的“决策咨询报告”了。在公元前236年与公元前235年之间,写于公元前236年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本年发生的“秦拔邺”事件,想必对韩非及韩国政要均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与影响。韩非很可能有感而发,以“时事评论”作为切入点,写成了《饰邪》并上韩王安。

从内容上看,《饰邪》立足于韩国越来越残酷、越来越逼仄的生存境况,通过历史事实,说明了占卜和星象不足为凭,只有法治才是可靠的治国之道;只有通过法治,才能使大臣去私心、行公义。《饰邪》还提醒作为侄辈的韩王安,依附大国是危险的,只有实行法治才是走出危局的硬道理。 Fv5GBbFBmjgf4PbIJozWMQ+nozJ95PrHOaKYJxam1DZzwD/OL91XG/l8dfyifp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