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保留私人空间
——寻找靠窗的座位

靠窗而坐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餐厅里就餐的人群,喜欢寻找临街的靠窗位置,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闲谈,同时看着窗外或车水马龙,或曲径通幽的世界。街边的咖啡馆和小餐厅,室内的座椅也是少有人坐,而临街的餐桌常常被抢占一空,人们喜欢边吃喝边欣赏过往的行人。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人们也倾向选择一个靠窗的位置,即使窗外没有任何美景,即使夜晚前行,外面是一片漆黑,如果不需要按号入座,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放弃邻近过道的位置,首选靠窗的位置。即使在广场上,人们一样会在广场上存在边界的建筑或设施附近停留,比如,墙根、立柱、街灯、树木等。在广阔的沙滩上,人们也会首先选择边界的位置休息,只有当周边区域空间拥挤时,才不得不停留在中间区域。

喜欢靠窗而坐,或者停留在广场的建筑或设施附近,这些都是生活中非常平常的现象。可是,若有人问,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人们如此选择?或许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因为它太常见、太普遍,相应地,也会因为这平常和普遍而被人忽略。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而且有人总会偏爱一些东西,比如,有人喜欢吃水果蛋糕,有人却喜欢巧克力蛋糕;有人喜欢在咖啡里加双份奶精和糖,有人却喜欢喝苦涩的黑咖啡……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会不同。然而,在选择座位这件事上,人们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思考,或许这其中存在着某种人类的共性。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来一个理论叫作“边界效应”。他指出,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而最后选择区域宽敞的中间地带,主要源于人类寻求安全的心理。喜欢与人交往是人的天性,保证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位置也是人类的本能,而靠窗或者靠近边界的位置恰好保证这两点同时满足。

坐在窗户旁边的人,既可以实现和周围人的交往,而边界的阻挡,个人领域中有一半被物体遮挡,又会使自己在外在空间内尽量少地暴露自己。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相对安全的状态时,遇到突发状况,无论是停留观察还是迅速反应,都会比其他人容易得多。可以说,边界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掌控全局的视角。拥有自身的安全保障和全局掌控之后,个体才会逐个地观察身边的人,在可搜索的众多信息中,进行筛选和判断,最后做出合适的选择——和哪个人攀谈,或者试图交往。

另外,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叫作“个人空间圈”的透明气泡,它无色无味,不可察觉,也无法触摸,却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距离。处在边界的人会比处在中心的人更容易通过离开区域的方式,保证自己的个人空间圈不被入侵。当交往中的对方太过靠近自己,甚至进入个人空间圈的范围内时,处在边界的人会拉开彼此的距离,以保证私人空间的完整。按照兵法来说,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是维持心理安全感的一种计策。 J3gNvx6iKkBLv3CaiUhVbNb/VbWctcTGOuQzqys1xUjOydVof59uxDStClq43v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