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为影响情绪
——詹姆斯—兰格理论

有心理学家设计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设置了三个温度不等的房间。第一个房间的温度是33℃,被称作热室,在热室里,人们会感到燥热,浑身都不舒服;第二个房间的温度是20℃,被称作温室,这个房间温度适宜,待在里面的人会感到很舒服,没有不良感觉;第三个房间的温度是7℃,被称作冷室,待在这个房间里会让人行动瑟缩,感到不适。

实验者将被试随机安排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房间进行书面测试。测试完毕后,由另一个实验者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评价。这个实验者十分挑剔,有时甚至做出带有侮辱性的评价。在每个被试的房间内都装有一个电钮,在被试听取实验者的评价之后,如若不满,他可以按动电钮使实验者受到电击的痛苦,以此作为惩罚。实际上,电钮连接的不是实验者,而是一个事先录好人惨叫声的录音机。

实验结果为:热室中的被试不停地按动电钮,甚至不管实验者说出的话是正确的评价还是使人恼怒的话;冷室中的被试,只有实验者说出他们认为不公正或者带有侮辱性的话时才会按动电钮;温室中的被试没有人惩罚实验者。由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人的情绪和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

看过这个实验,或许你暂时还不清楚詹姆斯—兰格理论到底要讲什么。那么,我们从几个常见的问题开始吧。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发笑,都会哭泣。你是否曾经思考过,我们是因为高兴而发笑,还是因为发笑而高兴?是因为悲伤而哭泣,还是因为哭泣而悲伤?心理学家詹姆斯和兰格就思考过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问题。

詹姆斯说:“我们知觉到让我们激动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前,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还说:“那些刺激我们的对象并不能立刻引起情绪。知觉之后,情绪之前,必须先有身体上的表现发生。所以更合理的说法,乃是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詹姆斯认为,情绪只是对于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而引发这种感觉的原因则完全来自身体,而非外界。因为远在丹麦的兰格在同一年思考了这个问题,因此这一理论就被称为詹姆斯—兰格理论。

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是情绪引起人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人们是因为悲伤才会哭泣,因为恐惧才会发抖。但是,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了与之相反的观点。正如詹姆斯和兰格的看法,人们是因为哭而悲伤,因为发抖而感到恐惧。日本人对面目表情的训练也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

日本出产销往全世界的电器和汽车,而日本人做生意的能力也是举世公认的。但是,由于日本人强烈的东方民族特性,他们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绪,甚至不喜欢在谈合同的时候对着客户微笑。所以,但凡和日本人合作过的欧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日本人做起生意来压抑而刻板。

由于日本的贸易伙伴多是来自欧美的西方人,而西方人天生外向、善于表达的性格也让日本人觉得非常不适应。为了能够在贸易合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日本的企业家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训练职员的笑容。

在一个大型公司的办公室,下班之前的半小时里,所有职员都停止工作,开始练习微笑。每个职员的手里都会拿着一根筷子,所有人将筷子横咬在嘴里,固定好脸上的表情后,再将筷子取出来。这时,人的脸部基本维持在一个微笑的状态,再商谈合作的事宜,就会给人微笑的感觉了。

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做法非常好笑,并且显得更加刻板。然而,这种做法却有着坚实的心理学研究依据。100年来,詹姆斯—兰格理论虽然遭到来自后人的诸多批评,然而这一理论却能够始终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持续至今,至少说明它在情绪产生的理论中仍有一席之地。它首先提出行为与情绪之间存在的关系,后来的发展也渐渐弥补这一理论在某些方面的片面和不足。 A/KCXDTfZ+3YmN/OcUNHunGGZR5qkoe2EErJv4+wgrNNU0noo4kVaZIzLBibBC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