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认为,人都有“惰性”和“怯性”。人们总是习惯于固有的生活圈和交际圈,不想积极去寻求一些改变,很少有人会主动去结交新朋友,即便有意结交他人,也会存在心理障碍。不过,事实上大部分东西都要依靠自己去努力争取,朋友也是一样。想要交到朋友,就必须积极主动,如果遇到一个同样内向拘谨的人,双方都不好意思开口,想要成为朋友就会难上加难。
交友光有意愿还不行,还必须有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沉默不会招来别人的关注,所以除非你足够主动,否则将不会与人发生任何交集,而你越主动,就越能占据主动权,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
哈佛大学有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在回忆第一次约会时写道:
一位热心的同学给我介绍了一个姑娘,可是当我满怀希望去赴约时,却看见一个身材矮胖、皮肤黝黑的姑娘向我走来。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出于礼貌,我准备与她稍作周旋便婉言辞别。
我默默地与她并肩走着,心里斟酌着婉拒的词句,耳畔却传来一阵银铃般的声音。姑娘自报姓名,几个充满柔情的音符让我眼前一亮。接下来,她又向我谈起她对我的了解。她曾多次在某报副刊上读到我的文章,听到这话,我心里不免有些得意。我知道她是学工科的,想不到她对文学也有很大的兴趣,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初次见面,言语中客气的成分较多,但我心头还是一热,这不正是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吗!我悄悄地瞄了她一眼,胖乎乎的圆脸黑里透红,一双小眼睛眯成了两弯细细的月牙,头发有点发黄,但整齐地烫成了一道飞泻的波浪。我渐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谈了很多,谈得十分投机……
试想,这位姑娘如果不是选择了小伙子感兴趣的文学话题,而且谈得头头是道,那么小伙子肯定早就婉言辞别了。姑娘懂得主动交友的重要性,创造机会与人结识,为自己赢得了很多好感。
主动交友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朋友不是等来的,一味地等待只会错失交友的机会。其二,主动交友有利于友情的稳固,因为自己争取而来的东西,往往会更懂得珍惜,即便是别人介绍的,感情也与被动交友有区别。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要想交到知己,就要创造机会与其结识,同时还要把握一定的交友技巧。你可以主动去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性格脾气等,掌握相关的信息,一旦了解了对方喜欢什么,就能够投其所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着共同话题的两个人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对方喜欢下棋,你可以寻找与棋相关的话题;对方如果是个球迷,你则可以从球赛入手;对方热衷于垂钓,你们可以彼此探讨一下钓鱼的心得。了解了对方的爱好就等于敲开了对方的心扉,有共同话题的人,交流起来就更加方便,也容易据此发展成为朋友关系。
西班牙伟大的画家毕加索有一次去理发店理发,当时天气特别冷,而且还下着雨,毕加索走进理发店时,冷得直打哆嗦,这时一个叫阿里亚斯的年轻理发师认出了这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于是走上前来关切地说:“哦!先生,您穿得这么少可不行,天太冷了,会生病的,如果不嫌弃的话,不妨先披上我的衣服。”
对于理发师的关切,毕加索十分感动,就和对方攀谈起来。后来毕加索每次都专门来这里理发,两人也渐渐成为朋友。富裕的毕加索经常邀请阿里亚斯来家中做客,有时还让阿里亚斯在画室里替自己理发,毕加索甚至送给对方一辆轿车用来代步。
两人相差28岁,但友谊日渐深厚,阿里亚斯甚至把毕加索当成“第二父亲”,他总是时刻维护自己的好朋友,不允许任何人诬蔑和攻击毕加索。毕加索死后留给阿里亚斯50幅画,不过阿里亚斯全部捐献给了博物馆。
阿里亚斯因为一句主动的关怀而结交上了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如果当时他怯于和毕加索交流,想当然地认为大画家不可能会看上自己这样一个贫穷的理发师,那么就不会成为毕加索的好朋友,更不会产生这段闻名于世的珍贵友谊。想要结交朋友,就应该积极主动,被动消极地等待是不会有结果的。正如哈佛大学博士、银行家大卫·洛克菲勒所说:“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善于抓住机会,而且善于创造机会。”广结人脉也是成就大事业的前提和基础,相对而言,有主动意识的人总是更能够把握机遇,甚至创造机遇与人结识,而被动的人则不可能有太多的人脉资源。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你所认识的人与自己有着太多的相似——背景相似,工作内容相似,就连对大多数事物的看法都出奇的一致。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需要注意了,这些状况表明,你的生活圈子已经十分狭小,你可以拓展人脉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了。这对你的人生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如何走出小圈子,进入大圈子,是你眼下最应该思考的事情。
让自己陷入小圈子的局限中,不仅不利于个人视野的扩大,而且对个人视野成长也极为不利。当前,我们扩展自我交际圈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从亲朋好友等熟人那里入手;二是从自己不太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群入手。后者无疑更具有难度,对个人能力的挑战也更大,我们不仅要掌握一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更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氛围渲染。
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称:“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容易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营造出那种与陌生人轻松面对和交流的环境与氛围。”的确,许多人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使自己的交往圈子不断扩大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便是借助了这种方法来扩展自己的人脉。
小布什的父亲一生从政,曾是美国第41任总统,受父亲的影响,小布什也一直有从政的理想。他在进入哈佛大学深造之前,先是就读于耶鲁大学达文波特学院,在那里,小布什萌生了广交朋友的念头。想到将来要在政界出人头地,小布什自然不满足于身边的小圈子,他渴望结交更多的人,特别是有名望的人物。
不久,他注意到学院里的一个名为“DKE联谊会”的社团,这个社团十分有名,因为一些大人物常常会被请来参加社团活动。小布什认定,加入社团一定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进入DKE联谊会的门槛也非常高,只有在学生会有所作为的成员才会被邀请参与社团的活动,之后,联谊会管理者们还会根据个人表现,来判断对方是否有资格进入社团。
了解到这一系列程序之后,小布什做了许多准备。他首先力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同学的名字,并尽可能去球场、走廊、教室甚至浴室等一切可能遇到这些人的场所,为的就是与这些人结识。他诚恳的态度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会从新生中选拔人才时,小布什以出色的谈吐、过人的机智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但是,最终让评委们一致通过他进入学生会的关键是,他叫出了当时参与选拔的所有学生的名字,还有学生会全部负责人的名字。这令所有评委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小布什就这样顺利成为学生会的新成员。
进入学生会后,小布什以突出的表现获得了DKE联谊会的关注,并受邀参与了社团组织的几次活动。每次活动,他都能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令活动的组织者刮目相看,DKE的成员也都一致认为小布什日后定会大有作为。随后,小布什又顺理成章地被吸纳进了DKE联谊会,而他在联谊会里结识的人脉,为他日后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小布什在竞选美国第43任总统时,有相当一部分选票是他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校友以及他参加的各种社团中的朋友所带来的。以至于有人笑称,如果一个人能叫得出大学校园里三分之一同学的名字,那么,他也可以去竞选美国总统。
虽然中国与美国有所不同,社团并不是我们主要的交流场所,但是我们也有很多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比如同乡会、联谊会等。多参与集体活动,有助于我们培养起很多特质。主动去接触陌生人群,可以让我们变得勇敢。初次与陌生人交流可能是一种挑战,但是随着你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胆量了。另外,在集体活动中,你会有很多与人合作与分享的机会,可以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各种能力也能得到快速提高。
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吉拉德,总是随身带着名片,见到人就递上一张,有时在观看体育比赛,当观众为运动员的精彩表演而起立欢呼时,他就掏出一把名片随手撒出,以便为自己拓展更大的圈子,创造更多的机会。
其实,这就是积极主动扩大“圈子”的一种方式。你想想看,在人才辈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下,机会一般不会主动找到你,只有敢于表达自己,让别人认识你,吸引对方的注意,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