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6 小结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并总结意大利实证学派的罪犯矫正理论:实证学派的学术宗旨是,矫正罪犯的危险犯罪人格,恢复犯罪人的善良本质,消除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与再犯可能性,最终达至行之有效的社会防卫。易言之,实证学派通过借助社会学、生物学等科学常识为研究方法,发掘犯罪的原因,并找到控制犯罪发生的多元综合矫正措施,以及主动积极的预防手段。由此,菲利认为:“犯罪学是一门专心研究犯罪以及犯罪对策的社会防御科学体系。” [14] 他认为,实证学派所研究的“犯罪学”,研究对象指向犯罪人个体的“异常行为特征”与作为整体的“社会现象”两个部分。其中犯罪人个体的“异常行为特征”,主要针对犯罪人的生理学特征、心理学特征,通过犯罪人类学与犯罪心理学,犯罪神经学负责展开研究。当然,由刑事法律规范负责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定罪量刑的审查。对于“社会现象”而言,则主要针对犯罪现象发生的特定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犯罪统计学进行研究。针对“社会防卫体系”的建立,菲利认为,应当由预防性措施与制裁性措施相结合。也就是说,犯罪预防措施集中针对那些再犯可能性较高的犯罪人群体,以及常态情形下犯罪的一般防控。对此,菲利认为,应当由刑罚替代措施负责降低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由警察机构负责管理那些直接的,常态情形下普通犯罪的一般防控与积极预防。而制裁性措施体系,则主要由通常情况下刑事法律审判负责犯罪人的定罪量刑,并由监狱机关以及其他非监禁刑的执行机构,负责刑罚的具体执行与罪犯的矫正。 [15]

实证学派通过在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中注入了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医学因素等“弹性”因素,最大限度地彰显罪犯个性化要素,即使得法律审判更富有“弹性地”衡量、评价犯罪性质和罪犯的个性。比如,在意大利的刑法规定中,关于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提前对罪犯进行预审的规定。再比如,罪犯在服刑期间,如果通过了减刑或者更换矫正措施的审判,那么,之前的判决书将被替换成新的判决书等一系列的具体规定,都使得刑事审判更具个性化特征。当然,上述规定仍然需要秉持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在罪刑法定框架内进行相应的刑罚执行种类与期限的变更。

另外,菲利等实证学派的学者积极提倡刑罚替代措施的推广,目的就在于,综合性惩罚措施与矫正措施的设置,可以甚至应当达到替代法律和刑罚的效果,并且能达到几乎近似的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惩戒效用。这些替代措施包括:政治措施、科学措施、民事措施、行政措施、宗教措施、家庭措施、教育措施等方面。意大利实证学派刑罚替代措施的理论考察,作为该学派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在后文中做出详细论述。

由此可见,实证学派的理论脉络始终以罪犯矫正、罪犯再社会化贯彻于理论始终。学派理论以犯罪人为本位,向外延伸发展了关于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刑罚措施等理论的研究,进而,研究如何从根本上找到矫正罪犯的刑罚替代措施。近现代意大利的刑法学理论和犯罪学理论的研究中,这条主线仍然未被抛弃,取而代之的表现形式是新型的社会防卫理念和保安处分理论的设置。

不断深入考证意大利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的过程,是不断引领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理解犯罪学、刑法学乃至社会学、生物学、人类学理论的过程。但是,笔者在考察过程中,也注意到意大利实证学派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一,意大利实证学派理论,最先面对的理论质疑就是“理论本身过于简单,不够精细”。正如刑事古典学派质疑实证学派,其理论过分强调犯罪人本身,这无形中加大了刑法典本不应承担的过多的社会责任,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性与中立性。其二,意大利实证学派提出“社会危害性”“危险人格”等理论,无疑是在突破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要求与价值导向。其三,实证学派过分强调特定情境下的犯罪人个体的特殊性与异质性,很可能消弭掉长期以来刑事古典学派对犯罪类型化、定型化的努力和功效,最终仍然无法实现刑事法律规则与经验事实之间的良性互动。其四,为了搭建犯罪人与罪犯矫正理论相互连接的纽带,实证学派提出“危险人格”理论,并将其作为连通罪犯矫正理论与实践的枢纽。以“危险人格”作为衡量与评价犯罪人的理论前提,对罪犯进行审判、定罪量刑以及配置相应的矫正处遇制度,如果“危险”范围和程度都很轻,那么,就会使犯罪人很轻易地出罪和被判处较轻的刑罚。也就是说,很容易就令犯罪人被合法而合理地替换掉本应当承受的刑法处罚。另外,“危险人格”理论应用于刑事审判之中,事实上可能会造成一部分罪犯在实施犯罪准备活动时,就被提早判处刑事处罚。所以,无论何种结果,最终都无法实现理论形成的初衷——维护社会秩序,矫正罪犯危险人格,反而可能无形中扩大了刑法的打击范围,破坏了法律的安定性,甚至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1] E.Ferri, Sociale Criminale, 5a ed,Ⅱ,a cura di A.Santoro,1930,556nota.

[2] Whitehead,P.and Statham, R.The History of Probation-Politics Power and Cultural Change 1876 - 2005 .Crayford:Shaw & Sons Limited,2006.12.

[3] E.Ferri, Principii di Diritto Criminale ,47e,ristettivamente,1928,42.

[4] Cesare Lombroso, L’Uomo Delinquete Studiato in Rapporto alla Antropologia ,alla Medicina Legale ed alla Discipline Carcerarie,1876,108.

[5] D.Frigessi, Cesare Lombroso ,2003,117ss.

[6] P.Baima Bollne, Cesare Lombroso e La Scoperata dell’Uomo Delinquente ,2009,185.

[7] F.Mantovani, Problema della Criminalità ,1984,100.

[8] E.Ferri, Delinquenti ed onesti Dalla Scuola Positiva Giugno ,1896,5.

[9] E.Ferri, Delinquenti ed onesti Dalla Scuola Positiva Giugno ,1896,6.

[10] E.Ferri, Delitti e Delinquenti nella Scienza e Nella Vita ,Milano,Fratelli Treves,Editori,1889,71-72.

[11] E.Ferri, Delitti e Delinquenti nella Scienza e Nella Vita ,Milano,Fratelli Treves,Editori,1889,79-81.

[12] E.Ferri, Principii di Diritto Criminale ,47e,ristettivamente,1928,cit 22.

[13] E.Ferri, La Riforma della Giustizia Penale in Italia della Nuova Antologia ,Gennaio,1920,7.

[14] E.Ferri, Principii di Diritto Criminale ,47e,ristettivamente,1928,100.

[15] E.Ferri, Sociale Criminale ,5a ed,Ⅱ,a cura di A.Santoro,1930,550-555. 7B3SsTEtHwwFUurWCk8tz/IgQekDOV4xINVu1aYlKDAjICu0OiMsrKP2JhDE83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