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

——汉·王充《论衡·死伪》

“多巴胺是快乐物质。”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忍不住在心中翻白眼。

要是它真是快乐物质,为什么现在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不快乐的人?

要真这么简单,为什么治疗抑郁症那么麻烦?

说到抑郁症,和它最相关的其实还不是多巴胺,而是另一个叫血清素的东西,血清素在大脑里负责解忧。绝大多数科普文章,写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

连我写科普文也逐渐习惯这样的“套路”:一旦抛出“多巴胺”“血清素”这样略有些专业性的词,就说明已经到达全文的高潮。这时读者的好奇心刚刚好被满足,且因为收获了新知识而有了成就感,又不会觉得内容很晦涩。最好就此打住。

这样真是省力。但可能因为我不靠科普吃饭,所以这样做,我敷衍的对象不仅是读者,还有我自己。如果只是想传递这样“省力”的科普知识,如果只是让人看了之后能在餐桌上吹吹牛,那为什么需要我来写呢?以科普为生的畅销书作者多了去了,我又何必去费这个劲呢?

亲爱的读者,你又是为什么要看科普呢?为什么不拿这份时间去看本小说、看部电影,和喜欢的人出去喝一杯呢?

自2016年10月《大脑使用指南》出版后,我就没有再动笔写过和科普相关的书。

其实前作卖得不差,但身边的前辈们——从出版社的编辑到演讲节目的导演——都告诉我,要输出观点,不要单纯地讲知识。明白是明白,但我难以妥协。

过去三年里,我恶补了不少科普书,从浅显的到比较专业的,从讲神经科学的到讲天文学的,几乎不“挑食”。有些畅销书确实很“套路”,但也有些真的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角。

诚然,我开始看科普书,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半吊子的科普作者想从前辈那里学习(甚至暗自与自己的前作比较),但越看我越觉得它真的有其他类型的作品没有的独特魅力。现在信息流庞大,观点很多,但识别观点的知识储备却很难与时俱进,因此人们很容易被信息流牵着鼻子走。相比容易传播和吸收的“输出观点”类的作品,科普书往往是“单纯地输出知识”。知识累积够了,读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啊,说到这里其实我也没忍住要输出观点。不过我的观点确实是如此:别人的观点要听,但也要多积累知识。知识多了,自然而然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还有一种应对方式是不储备知识,有问题就上网查。现在中文网络上有很多神经科学方面的科普资料,查阅起来特别方便。因此,即使在一个完全和科学无关的聊天群里提到神经科学,也有不少人对其有所了解,甚至还会引起激烈的讨论。但我也注意到一个情况: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科普文章陷入了前面说到的“点到为止”的“套路”。其中的重灾区就是关于在开头提到的多巴胺、血清素这类脑内化学物质的文章。

我甚至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分享某保健品,说里面含有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谷氨酸,吃了就能让人学习突飞猛进,因为去甲肾上腺素帮助大脑集中注意力,乙酰胆碱负责学习,而谷氨酸则负责记忆,所以补了这三种化学物质,就能在注意力、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上更上一层楼。这种半真半假的内容最能忽悠人,因为大多数人最多去查一下这三种化学物质是不是真的跟大脑有关系,然后只要查到它们对大脑没坏处,就买来试试。

似是而非最为危险。

上面提到的这些化学物质,其实都是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它被称为神经细胞之间交流的信使。

可能你会对这个词一时不适应,反而更习惯它在科普文中常见的叫法——大脑激素。毕竟激素谁都听说过嘛。但等看完了这本书——说不定只需要看完这一节——就自然而然能够明白为什么“神经递质”是一个恰当的名字了。

最常见的神经递质有七种: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γ-氨基丁酸)和内啡肽。如果你平时偶尔会看与神经科学相关的科普文章,肯定会觉得这几个词似曾相识,但有可能记不清它们到底是什么。

在这本小书里,我想系统地——但比专业教材更加生活化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神经递质,将这七种最常见的神经递质一一捋清楚,并有机会再横向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大家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学过一点与神经递质有关的知识,但最多一两堂课的内容。这本书能够为大家提供比较专业的对神经递质的系统性概述,但在内容上会比教材或讲义对初学者友好一些。

如果你是学心理学的学生,或是有其他理科背景、对神经科学感兴趣的学生,也许会对这本书更有兴趣。另外,如果你对大脑或与其相关的疾病和现象感兴趣,平时偶尔会看和大脑研究有关的新闻和科普文章,相信这本书也会对你有所启发。

我会尽量用简单的语言,也保证不会带有“反正普通读者看不懂,我糊弄了事也可以”这样敷衍的态度,来写这本书。在正文第三章到第九章,每一章都会讲解到一种神经递质。它们基本是独立的,如果你觉得某一章的内容太深了,可以试着跳过那一段。如果你觉得有些地方讲得太复杂,或表述不清、存在错误,请在知乎上私信我。

随着神经科学的普及以及相关知识的产品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或服务打着“神经科学”的旗号来“割韭菜”。其实,现阶段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够让你“变得更聪明”或者“记忆力更好”,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再看到对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功用的解释时,大家不会完全被牵着鼻子走。

当然,也不要被这本书牵着鼻子走哟。

赵思家
2019年9月22日清晨
于伦敦 lzpe3Sz+Uv6Ur0++K9a0ULHcr1JEP0rL2KlmPYg9PzCNrDH76ZwJl39DaXprwg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