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三藏法师玄奘简介

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心经》可考的有十三次汉译,现存十个译本:

《摩诃般若波罗密咒经》吴·支谦译缺

《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姚秦·鸠摩罗什译(401~413年)略本存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玄奘译(649年)略本存

《般若波罗密多那经》唐·菩提流支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密多心经》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存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别本)唐·法月译(738年)广本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重译)唐·法月译(739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敦煌石室本)唐·法成译(856年)广本存

《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存

《西藏传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华民国·慧清译(藏文译为汉文)广本存

我们此次讲授的《心经》,是历史上的流通本,即玄奘法师的译本。既然采用玄奘的译本,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译者玄奘法师作些了解。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袆,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隋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玄奘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玄奘出家后,看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慧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阅读爱不释手,直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随从严法师学《摄论》,更加喜爱乃至将《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就没有遗漏,大众皆感惊异,乃至令玄奘升座复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尽得严法师宗旨,因此博得大众的钦敬。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公元618年隋朝灭亡。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论》,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从此正式成为一名出家和尚。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大乘论》《杂心论》,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论》《摄大乘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即印度梵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论》《摄大乘论》《涅槃经》,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经论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今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公元627年,玄奘毅然由长安(今西安)私自出发,冒险前往天竺。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公元652年(唐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这些译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

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辩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更成为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近现代以来,印度根据本书记载所进行之考古遗迹挖掘,亦证明玄奘当时所述真实可信。那烂陀寺等遗址的发现,即是根据《大唐西域记》。

一般人对玄奘的印象多来自《西游记》。玄奘本人喜欢对皇帝歌功颂德,如说唐太宗“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镇葱岭之外”,可谓极尽奉承之能事。玄奘所创立的“唯识宗”仅传两代而绝。玄奘翻译了数千卷佛经,但陈寅恪认为译文过于艰涩生硬,远不如鸠摩罗什的译文好读。玄奘虽曾重译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却始终无法令大众接受,现在大众所持诵的经文多为鸠摩罗什之译本,玄奘能被大众接受的,只有二百六十字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个译本而已。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梵文为Prajna-Paramita-Hrdya-Sutra,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汉译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卷。六百卷《大般若经》是佛陀在“五时说法”的第四期般若时宣说,是整个讲说般若类经典的二十二年所有教法的合集。唐显庆五年(660年)玄奘开始翻译《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663年)终于译完这部多达六百卷的巨著。随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至麟德元年(664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因《大般若经》梵本共有二十万颂,卷帙浩繁,玄奘弟子多次恳请,可于翻译时,删节一些经文,史载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但这个“颇为谨严,不删一字”并不适用于玄奘所译的所有经论,对于《心经》,玄奘不仅没有恪守“不删一字”,反而是大删特删。佛教所有的经典都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个部分。玄奘所译之《心经》只保留了中间的“正宗分”的内容,将前面的“序分”和后面的“流通分”两部分内容悉数删去,结果只留下了汉文的二百六十个字。而另外几家译本,则忠实于梵文原典,三部分经文全译为汉文后,至少有三百多字。

佛教中有“三藏”之说:第一,经藏,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第二,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第三,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

于佛教三藏中,凡通晓其中一门者,即以“师”尊之。精通经藏者,尊为“经师”;精通律藏者,尊为“律师”;精通论藏者,尊为“论师”;同时通晓三藏者,则尊为“三藏法师”。玄奘因同时精通经律论三藏,故在《心经》中有“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字样。其中的“奉诏”是指奉唐太宗李世民的诏令。 lE16sRI82PVoBdcue1fiiw+icbBgfohbnYVLAHzs4Zls2Mu99qh/+E2ednB51B8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