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传并用

无论是用语言来讲解《心经》,还是用文字来注解《心经》,这里都涉及到知识的授受问题。人类知识和学问在授受过程中,因方式和层次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形传”“心传”和“神传”,简称“三传”。在此前我的著作《〈瑜伽经〉直解》中,对“三传”有过详细的讲解。现摘引如下:

1.形传

第一种授受方式是形传(Handing down by forms)。所谓形传就是通过动作、姿势、文字和图片等将人类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后人,传授给他人。凡是通过姿势、动作、图片、文字等来授受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方式,统称为“形传”。为什么称之为“形传”呢?因为这些知识无一例外地都是以某种可见的、可听的等可被五官感知的方式被授受的。也就是说,凡是以某种有形的方式被授受的,我们瑜伽统称它为“形传”。形传是包括瑜伽在内的一切人类知识、技能和经验在授受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方式。

2.心传

所谓心传(Handing down by hearts),就是通过一个心灵到另一个心灵之间的直接传授智慧和生命体证。这种授受方式主要存在于瑜伽和各类生命修行的导师和弟子之间。导师的知识、经验、能量和智慧等生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通过师生之间心心相印、以心传心的方式,传授到弟子们的心灵和生命里。概括地说,心传就是(弟子对导师)生命的再现,就是(弟子对导师)智慧的再现,就是(弟子对导师)存在的再现和(弟子对导师)境界的再现。

但需要强调的是,弟子对导师的生命、境界和智慧等的再现,不等于弟子对导师的简单模仿。再现和模仿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模仿是外在的、机械的,再现是内在的、生动的;模仿是无生命的,再现是有生命的;模仿属于形传范畴,再现属于心传范畴。

在中国和日本的禅宗里,师徒之间大量采用心传。在禅宗师徒授受中,一些禅师很少或从不进行经文和一般知识的传授。每当弟子在认知、悟性和生命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禅师给予帮助或指导时,禅师有时候并不给予直接的文字与知识教授。更有甚者,老师不仅不回答弟子的问题,反而棒打弟子或怒吼弟子,此时,弟子会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弟子的生命、悟性和认识等会得到一次巨大的飞跃和蜕变。禅宗有一个基本宗旨就是倡导“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因为禅宗特别注重以心传心的“心传”,所以禅宗又名“心宗”。

在中国的儒家,心传一直是儒门圣贤间生命修证最主要的方式。孟子并非孔子的直传弟子,两人之间相距一百多年,但孟子是历史上公认传承孔子之生命和洞悟的第一人。孟子也自述“吾私淑孔子”,其“私淑”之义即是心传。北宋时著名大贤程颢先生之再传弟子王苹对儒门千古传心的心传有一个代表性的解释:“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相传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其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万善皆备。故欲传尧舜以来之道,扩充是心焉耳。”“非传圣人之道,传其心也”,其意即是尧、舜、禹、汤、文、武以及孔、孟之间并不是仅仅外形上的文章和知识的接力传递(文章和知识的接力传递仅仅属于“形传”),他们之间更为核心的是心灵相通、生命相契,是前一个生命对后一个生命的照耀,是后一个生命对前一个生命的生动再现。这是儒家圣贤间特有的“千古传心”。“非传圣人之心,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万善皆备”,此意是通过心传之后,自然过渡到“神传”阶段。(下一节对“神传”有详细阐述。)儒家的“心”字不是现今心理学上的“心”,而是“生命”之别称。我们生命内在的本性是“无异圣人,万善皆备”的,得此“万善”则无事不备。

在印度教和佛教的密宗里,导师与弟子之间同样非常注重心传,并且有一些专门为了获得和加强弟子与导师之间心心相应的特别修行方法。人类主要的几大文明体系、智慧体系和宗教体系,无一例外地都将心传作为弟子转化意识、升华生命和开悟解脱的必经途径。

印度佛教密宗的莲花生大士(公元八世纪)应当时西藏吐蕃王朝的国王之请,前往西藏传播佛法。当莲花生大士成功地将佛教密宗传入雪域后,他认为那个伟大的种子已经播下,日后一定能在这片神圣的雪域里开花结果,佛法一定会深入到每个人的人生中,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福祉。在莲花生大士准备返回他的祖国印度之前,他清楚地预知到在以后的历史中,西藏的密宗将会出现一些变质,他的教导会被一些人扭曲和误解。

为了利益后世更多的众生,为了使他的教导不被扭曲,莲花生大士运用禅定力将一些重要的修行方法、重要的经典等“储存”进部分弟子的意识深处。这就是雪域里有名的“意藏”。在数十年或数百年后的机缘成熟时,莲花生的后世弟子们就可以在梦中或禅定中,得到莲花生大士的启示,在莲花生大士的加持下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前某一世里,曾经得到莲花生大士“授予”过某个修行方法或某本经典,这些方法和经典现在就“潜藏”在自己的意识中。随后,这名弟子在禅定中,将这些经典或修行方法从自己的意识中显化出来,重新写作成书,传于后世。在莲花生大士之后,把重要的经典和修行方法,采用这种特殊方式传承下来的瑜伽修行士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心传领域的典型事例。

心传与形传之间的差别:

第一,心传属于高级的、无形的授受方式,而形传属于低级的、有形的授受方式。

第二,心传受内在的诸多条件限制,如弟子与导师之间的心灵相通程度,即接收者心态的开放、低位和恳切程度越高,其接收的速度和深度就越高,而形传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师生之间在情绪上是对立的,仍然不影响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形传会受诸多外在的条件限制,如场地、教学设备等。

第三,心传主要存在于瑜伽领域、佛法领域和各宗教领域等相关的生命实践(修行)领域,而形传则存在于一切人类文化和技能的传承中。

第四,如果我们把文字、动作和语言等这些属于形传范围的东西比喻为计算机的硬件,那么心传则是计算机的软件;如果我们把文字、动作和语言等比喻为电视机,那么心传则是通过电视机播放出来的一系列节目。所以,尽管心传在很多时候也借助文字、动作和语言等方式来实现(如同电视节目需要通过电视机来显示那样),但心传并不局限于或等于这些文字、动作和语言(正如电视节目不等于电视机)。

第五,心传表面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其内涵却十分深奥而丰富;而形传(文字、动作等)表面看上去很多样、很丰富,但其内容很浅薄。

3.神传

心传并不是人类知识授受中最终的方式,生命实践者们最终追求的是获得神传(Handing down by God),又叫神启(Handing down by Godhead)。神传就是获得来自神灵或神性的启示。获得神传和获得解脱是一对因果关系,也是一对孪生关系。获得神启是引发开悟最重要的前提,开悟必须真实而彻底地获得神启。

“神传”的“神”字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宗教中所信仰的各种高高在上的神灵。不同文化对神灵的称谓也不尽相同,有“上主”“圣父”“玉皇大帝”“真主”等异称。“神”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我们生命内在的神性。对神性的异称同样也很多,不同的文化对它有不同的称谓:印度传统文化称之为“大梵”;瑜伽称之为“宇宙意识”“超意识”“生命”等;儒家称之为“性”或“仁”;道家称之为“道”;佛家对此称谓名目最多,如“法身”“真如”“如来藏”“法界”“佛性”等;基督教称之为“圣灵”;哲学家称之为“存在”“本体”“理性”“真理”等。

东方圣贤大多认可引发他们获得最终开悟和解脱的,是生命内在的神性,他们的超常智慧同样也是来自于那个伟大的神性;而西方圣贤大多认可引发他们获得最终开悟和解脱的,是高高在上的外在神灵,他们的超常智慧同样也是来自于那个伟大的神灵。这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中的一个差异。东方人视那个最终的本体是内在的、没有格位的,也就是没有神格的;西方人视那个最终的本体是外在的、有某种格位的,也就是有神格的。但无论是有格位的神灵,还是无格位的神性,有如下几点却是东西方文明共同认可的:

第一,人类所有文明体系,都一致坚称他们的文明直接源自神灵或神性。如佛教认为他们的佛陀是获得了生命内在的佛性(即神性)开显而有了大彻大悟后的四十九年讲法,因此才有了后世的佛教文明。基督教认为耶稣是获得了上帝的启示而有了《圣经》,以此开西方之文明。

第二,人类所有文明体系,最终追求的理想都是为了获得神灵或神性的启示。

第三,人类所有文明体系,都一致坚信,要想获得生命的终极解脱,要想实现人生的终极关怀和先验的智慧,则必须以获得外在神灵的启示或生命内在神性开显为前提条件。

第四,人类所有文明体系,都一致认为,人生除了生理的成长和心理的成长外,还必须拥有一个更重要的成长,那就是灵性的成长。所谓灵性的成长,就是向着外在的神灵或生命内在的神性的成长,也即生命的成长,或叫做意识对其自身的超越性成长。其实质是将自己不断地与神灵或神性发生更为深入的相应和融合。“与神灵或神性发生更为深入的相应和融合”的意思是:向着神灵或神性不断深入地敞开自己,显化自己;或反过来理解,让神灵或神性不断地向着你敞开它自己,显化它自己。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在相互敞开和显化中彻底融合,实现你即神灵或神性的化身,神灵或神性即你的化身。这种相互的融合和互为彼此的化身,西方文明称之为“道成肉身”或“复活”等,我们东方文明则称之为“开悟”“明心见性”或“天人合一”等。

第五,人类所有文明体系,都一致认为,当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和缺失感。如果我们的灵性得不到很好的成长和实现,所引发的焦虑感与缺失感,是人类每个成员和一切众生最为基本也最为持久的存在感受之一。但相对于生理上的安全需要、生殖需要(即性需要)、饮食需要和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如爱人或被爱的需要)来说,灵性成长需要(即人生终极关怀需要),其强度相对地微弱得多,以至于这种更深层的需要时常被我们所忽视。绝大多数的人类成员,终其一生,都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感受到,自己内在深处原来还有这样一种需要,还有这样一种声音,呼唤着我们去实现它,满足它;没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需要是人生中最基本的需要,同时也是最终极的需要。

相对于生理成长需要和心理成长需要而言,这种灵性成长的需要和声音,西方人习惯地称之为“神(上帝)的呼唤”“信仰的激情”或“对原罪的责任”等,我们东方人则称之为“感应道交”“天命”或“天刑”等,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称之为“存在的焦虑(感)”“理性的缺失(感)”“生命的空虚(感)”或“被抛弃(感)”等。正因为这种需要和这种源自生命深处的呼唤,在绝大多数人那里长期地,甚或终其一生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相应的满足,所以源自灵性的成长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焦虑感和缺失感,是人类(或一切众生)最基本的焦虑感之一,也是伴随着人类从始至终最为持久的缺失感之一。这种焦虑感和缺失感一直到我们达成了神传(神启),实现了生命终极关怀和洞彻存在真相后,才会悄然终止。

将神传和形传与心传相比较,有如下的不同:

第一,神传(神启)中,对身心素质和精神品质的要求,远远高于在形传和心传中的要求。获得神传的前提是,必须拥有高度纯洁、超越、坚强和开放的生命,以天下为己任,长期的虔诚,以实现真善美和实现人类的福祉为人生的主要责任。绝大多数获得神启的人,在此前都进行过长期艰苦的(狭义的)修行或(广义的)生命实践,其悟性已经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成长。因为形传所要实现的只是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所以形传不需要“悟性已经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成长”为前提。对于实现心传的前提要求则介于神传和形传两者之间,兼有两者。

第二,神传(神启)获得的是智慧,是般若,是德性之知。由神传(神启)而来的真理,称为主体真理(Subjective truth)或叫生命真理(Essential truth)。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说:“生命的救赎(解脱)必定是内在性的事,必反归于主体方可实现。”他还说过另一句名言:“主体性即真理。”克尔凯郭尔所说的这种真理,就属于内在真理、生命真理、先验真理。通过某些物理实验的方式或逻辑推演,获得的物理定律或科学发现等,这些真理属于客观真理(Objective truth),或称之为外延真理(Phenomenological truth),儒家称其为“见闻之知”,即经验知识。神传(神启)获得的是生命的彻底开花,是理性的全面朗现,是终极真理的降临和人生终极关怀的实现,是对生死的永恒超越。

所以,心传和神传(神启)而来的真理属于内在真理、主体性真理、先验真理。形传获得的是临时性的知识,它们只能促进身心的成熟,增加生存的技能和生活的经验。故形传获得的是外延真理、客体性真理、物质的结构之理和形式之理,这些真理全部属于经验真理(见闻之知)。

第三,心传和神传(神启)实现的是灵性的满足或叫人生终极的满足;形传实现的是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依传统的说法:形传是“学统”,心传和神传是“道统”。道统又名“法脉”“心脉”“血脉”等。

第四,形传的核心字是练习的“练”字,即学生必须长期不懈地练习老师传授的外在的动作、姿势和呼吸方法等,通过如此长期的练习,方可渐渐地从中获得收益。

心传的核心字是接受的“接”字,即师生或师徒之间在心心相印、生命相通(即双方,特别是接收方——学生在精神上对对方有一个较深度的接纳与认同)的基础上,学生或弟子须时刻保持着一种接收的心态,将来自其导师的能量和禅定力、功德力、慈悲力等加持力源源不断地接收过来,成为自己的成果,化为自己真实的生命境界。

神传(神启)的核心字是融合的“融”字——在心传中,接收者(学生或弟子)与接收对象(导师)之间,尽管彼此已经达成了高度的心心相印、生命相通,但仍然存在着彼此之分,是二不是一。但在神传中,此外在的神灵(或内在的神性)与修行者已无彼此之分,修行者即是神灵(或神性),神灵(或神性)即是此修行者。修行者与神灵(或神性)无彼此之分,彻底地融合为一。故在神传中,其关键字是融合的“融”。

心传之“心”为真心、本心、清净心。此真心自本性而来。性动而为心,心静而为性,心与性为二也为一。真心在尘、在缠,受限而为后天之识;后天之识离尘、解缠,冲破各种封限即恢复为真心,为本心。

何谓“真心”?性(佛性、本性)动而为心,性觉而为心,性用而为心,性感应而为心,性主于身者而为心,性返照自己者而为心,性自由自发自生者而为心。

何谓“本性”?心静而为性,心为万物之本者而为性,心息用而为性,心寂灭而为性,心超越于身者而为性,心之在其自己者而为性,心之自在自然自律者而为性。

代表“心”的就是圣贤和导师。与师生命相通者,与师境界相合者,实与师之真心相通相合者也。代表“本性”的就是圣贤所传之“道”、之“法”、之“理”、之“学”。心传就是与师心相应而达明澈真心,神传就是与道与理相应而洞见本性。心传要在明心,神传重在见性,合于一称,就是“明心见性”。心与性者,本为一币之两面,通达其一者,必通达其二。

上帝和耶稣,不是二而是一。耶稣的全副身心已融入在上帝之中,上帝的全部内涵也无保留地透过耶稣显化出来。耶稣说话,就是上帝在说话;耶稣走路,就是上帝在走路;耶稣咳嗽,就是上帝在咳嗽……总之,耶稣和上帝是不可分开的,是一体的。故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这句话是人世间所可能有的最为狂妄的话之一,但这句话也是最为真实的话。耶稣没有说错,因为他与上帝成为了一体,上帝当然是道路,是真理,是生命,所以耶稣也就成了道路,成了真理,成了生命。

不止耶稣是道路,是真理,是生命,东方的老子、孔子、释迦佛等所有的成道者们,他们都是道路,是真理,是生命,因为他们与佛性(在客在外为上帝,在主在内为佛性)合二为一了。故佛陀走路就是佛性在走路,佛陀吃饭就是佛性在吃饭,佛陀讲法就是佛性在讲法,同样,佛陀咳嗽,就是佛性在咳嗽……因为佛陀和佛性无二无别,佛陀通体内外流行着佛性,佛陀的一切身、语、意皆为佛性之外化和显现。因为佛性是道路,是真理,是生命,故佛陀的所有言行皆是道路,皆是真理,皆是生命。同理,《心经》就是道路,就是真理,就是生命。

《心经》是“三传”并用:经文是“形传”;佛陀和观音菩萨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大导师,他们代表的是“心”,故与佛陀和观音心心相应,是“心传”;《心经》全文始终紧扣着佛性、佛境、佛智(般若)而为言,欲令学者化入佛性、佛境、佛智而获究竟涅槃,这属于典型的“神传”。故讲授和学习《心经》过程中,是“三传”并用。 Vg7NCvJ7fn40sX3jjojDW1+72SwBmRqTRpbk9kHyDz7jww8TrAl30eB0kwLK5z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