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造一个殊胜的缘起

经书不同于一般的书。一般的书是一般人写的书,经书则是出自圣贤之口,或出自圣贤之手,是圣贤证量之表现,是圣贤心灵之显露。故经是圣贤证量之体现,是圣贤智慧之化身。学习和研修圣贤们的经典,就是在学习和研修圣贤们的证量和智慧。按照传统观点,凡是经之所在,即为道场——学道与修道之场所。

经是圣贤生命之载体、智慧之载体,故经之所在,即圣贤之所在。佛经所在,即佛菩萨之所在;儒经所在,即孔孟之所在;道经所在,即老庄之所在。经是圣贤生命的展开和表现,走进经典的字里行间,就是走进圣贤们的生命和智慧世界,融入经典的字里行间,就是融入圣贤们的生命和智慧世界。《心经》亦复如是。

《心经》是佛菩萨的生命之外化、证量之展现,无比庄严,无比殊胜,为人间稀有之法宝,醒世之狮吼,解脱之归依。故凡欲读诵、研修《心经》圣典者,每于开经之前,必须正心诚意,收摄身心。

正心之基是正身,身正方可心正。欲端正其心者,需先端正其身。什么样的身形姿势,就会引发什么样的心态和情绪。斜靠在沙发上,将脚放于茶几上,这样一种身形姿势所营造出来的心态与情绪,与正襟危坐所营造出来的心态与情绪,必然是非常不同的。

无论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都设立了诸多礼仪,这诸多的礼仪无非一个目的,通过端正外形姿势来达到端正内心态度,简言之,即通过正身来达到正心。诚意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修学初期阶段,需通过一些外在的代表诚意的姿势与动作,来引发我们内在的诚意和敬重。故正心诚意的第一步是正身和守礼。不仅身正才能心正,同理,唯有身静才能心静。如果身体动来动去,心当然难以静下来,心静又是心净的前提,身心不静,则身心断然难以清净。身体的清净是经络气脉畅通,心灵的清净是无机巧少杂念。欲达身心清净,先必做到身心宁静。唯静可净。

包括《心经》在内的所有圣贤经论,皆源自他们极度清净的身心之自然流显,欲与此经典相应相合,研修者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身心清净程度。很多学佛参道多年的学友们,为何数年或十数年难以入道受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进入不了经论之中。进入不了经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身心不净。一个身心不清净的人,是没有办法理解和感悟经典的,更没法实现透过此经典,进一步去理解和感悟此经典的主人之生命境界和智慧所在。

通过正身形以正心态,通过内外宁静以清净身心。过去人们在阅读经典时,放下万缘,安处静室,采用盘坐和端坐姿势,进入“收心”状态。简单地讲,收心就是将心灵从纷乱尘世中收回来,收到此时此刻的当下来。通俗地说,就是不仅身体在场,更要心灵在场,要身心都在此时此地。学习和研修经典时,要把整个身心投入进经文经境之中,不可有丝毫留在经文经境之外,这就是“收心”。

收心就是凝神,就是收摄精神,就是专心诚意。任何事业,必经长期之专心后,方可有所成就。学佛修道,亦复如是。凝神才能静气,静气又分为呼吸平静和经络气脉顺畅两个方面。不仅内在的心态情绪与外在的姿势动作是互动的,心态情绪与呼吸也是互为因果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情绪,必然伴随着什么样的呼吸频率。开经之前,深长地呼吸几次,可迅速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呼吸的顺畅和深长与心灵的和平与宁静是成正比的,是互为因果的。呼吸的顺畅与深长,又是全身经络气脉清净和顺畅的前提。

佛家讲因果,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在当代,阅读和研习《心经》者,不可谓不多,但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的: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人们习惯于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我们修道资粮不够,福德不足,机缘不成熟,慧根太浅,离佛日远,现在是五浊俱全的末法恶世等等,以是之故,不得成就。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借口,都是强词夺理,没有一个是正当的缘由。“得道者凤毛麟角”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在学习和修道时,没有很好地收摄身心,没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经文和经境之中,没有将整个身心和整个存在彻底地、当下地、持续地融入佛菩萨的生命和智慧之中。若做到,没有不得道的,没有不开悟的,没有不立即证入圣境的。

因位不正,果难成熟,通俗地讲,就是第一步若错了,以后的每一步都必错无疑。故知散乱放逸是学经和修行的第一大忌。在我们正式进入《心经》之前的第一步,就是严格地做到正身以达正心,正心以达诚意,诚意以达化除身心一切阻塞郁结,以深度地清净生命,为下一步彻底地融入《心经》做好必要的准备。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无论是人类社会中的万事,还是自然界中的万物,皆有一个基本精神或曰基本原理贯穿于其中,即“诚”。诚者,既是工夫也是本体,即本体即工夫。诚之在物为本体,诚之在人为工夫。工夫即修行之义。在人,诚可化除身心一切阻塞郁结,深度地清净生命;在物,无诚,则一切难以实现,难以贞定,难以成就。

“诚意”之“诚”,有动词和名词之两义,动词在逻辑上先于名词。诚意之“诚”作动词解时,即“如其所是以自观”之义。“如其所是以自观之”,即将自己从社会、习俗、功利而来的一切掩饰、面具、虚伪、自欺、自恋、机巧等等统统去掉,将自己还原为最真实的自己——无论这个“最真实的自己”是丑陋的、虚弱的,还是杂乱的,都不可再试图去掩饰和逃避,而是正面地接受之,因为这就是我们此时的真相,我们只能接受之,别无选择。所有的掩饰、面具、虚伪、自欺、自恋、机巧等等都是非常不明智的。不断地“如其所是以自观”的过程,就是“诚意”的过程,即修行的过程,也即作工夫的过程。整个佛法,整个道法,整个儒学,无非都是让我们“如其所是以自观”的学问,无非都是引领我们去发现生命之真相。知生命之真相即知宇宙和存在之真相。

“诚意”之“诚”作名词解时,即“成功”或“成就”之义。诚者,成也。通过不断地祛除和超越各种掩饰、面具、虚伪、自欺、自恋、机巧和贪、嗔、痴、慢、疑等等之时,我们即可达到洞察生命真相和宇宙真相的终极境地而大彻大悟。此时,我们的全部意识都成了佛性(神性或曰本性)无隐曲的直接显化——我心即佛心,我意即佛意。诚意作名词解时,即“佛心”“清净心”“觉心”等之别名。

本人幼年即入生命修行之道,至今接触过的佛家、道家和瑜伽等修行人不可胜计,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些修行人和世间人一样,缺少对自己、对文化和对修行最起码的诚意,他们的狂热、偏执、攀缘、痴迷等心态都不缺少,唯缺少的是必要的诚意——将后天来自内外的一切掩饰、面具、虚伪、自欺、自恋、机巧等等统统抛弃,将自己还原为最真实的自己,并直面之与肯认之的诚意。

诚意意味着不自欺,诚意意味着无我后的真正之公平与正义,诚意意味着有勇气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无论它是什么样子。

人是唯一会说话的动物。但人们做的最多的是用说话和语言来催眠自己和掩饰真相。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如此喋喋不休的原因。人对说话的迷恋早已到了狂热的地步了——人们将80%~90%以上的时间用在说话上,之所以这样做,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有效地催眠自己和掩饰真相。人们是如此地害怕真相和直面自己,于是人们就发明了一种东西——说话,从早到晚不停地说呀说。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听到无休止的说话声,只要有人在的地方,一定有喋喋不休的说话声,以至于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对语言的极度迷恋和依赖。如果让那些爱说话的人,一天不说话,会被认为这比杀了他们还要让他们难以忍受,不说话几乎就等于死亡。

说话不仅是人们日常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最主要方式,更是制造我们心智迷离散乱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多数人而言,无休止地说话不仅仅是外在的口舌行为了,它已经内化为一个精神行为了——即使我们嘴上不说话,但我们还是会在内心里喋喋不休的。这种口舌上的或内心里的喋喋不休,与我们开经前所要求的正心诚意和聚精会神是不相应的、不相符的。故在佛陀的教义中,有根本之道——八正道之说,正语和禁语就是八正道的重要一项。所谓正语就是不两舌、不妄语、如实语和不诳语。包括禁语,禁语就是在规定时日内不可以说话。因为只有正语和禁语,才能让我们从无休止的语言迷乱中解脱出来,由此前的被语言和说话左右着,转为有效地控制着语言,不再让语言和说话迷乱我们的心智。语静才能心静,语止方可心止(狂乱心念的止息)。

佛陀一再地教导我们,语言对我们的限制和误导是我们不得解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不能进入正思维、正念、正定和正命等人生正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廓清语言和概念等制造的种种迷雾,觉察出无论是口语还是心语对我们的种种干扰和误导,是修行者的第一步工夫,也是最为重要的工夫。太多的修行人,因为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修行的第一步工夫,导致一生修行始终不得其门而入,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

佛法非常重视缘起。万事万物皆是因缘聚合而得以生起,修行这件事也是因缘聚合而起的。没有一个很好的因缘,什么也不能生起,任何成就都不能证得。所以我们在《心经》的开经之前,一定要有一些良好的缘起,简单地讲,就是要具备一些良好的前提和如法的条件。一个不如法的前提,是没法结出正果的。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印度有个古老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伟大的导师(Guru)去世了,他的弟子们商议决定以评传的方式,将他们导师一生的伟大思想和事业记载下来,传于后世。这个神圣的任务落在了导师生前最得意的大弟子身上。可一年过去了,众弟子们并没有见大师兄动笔,于是就去催问,大师兄说,不要着急,我正在准备中。十年过去了,还没有动笔,于是众弟子又去催问,大师兄依旧说,不要着急,我正在准备中。二十年过去了,众弟子实在是忍无可忍,厉声责问为何还不动笔,大师兄说,这二十年来从未忘记此事,只是一直在准备中,近来终于准备好了,现在刚刚开始写作。——不久,一部关于此导师的最为详尽、最为透彻的传记诞生了。

后来这位伟大导师的首座弟子解释说:“二十年来迟迟未动笔的原因,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和导师之间的差异太大了,我像一个小学生,而我的导师则像一个资深的教授。大家想一想,一个小学生怎么可以理解一个老教授的情感、思想、学问和境界呢?如果这名小学生贸然动笔去写作和评论关于这名教授的一切,在不自量力的同时,也是对这名教授的亵渎。于是,要想完成这个光荣任务的最佳方式就是努力地成长我自己,将我成长到接近或等同于我们伟大导师的境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我们伟大的尊者及相关的一切。为此,正如大家看到的,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成长自己。当我感觉到已经准备好了后,便写出了这部令大家满意的传记。”

在投入任何事务之前,无有例外地都需要一个很好的准备。当我们有心走进佛陀的教导——经典之前,同样需要一系列的身心准备。如果准备不到位、不彻底、不全面,贸然走进经典中,我们的收获必然是小的。更有甚者,将会入宝山而空手回。我们在走进《心经》之前,可能不会如这个印度古老故事中所说的,需要二十年的准备,但至少,上述的正心诚意是必须的。如果我们此时正被强烈的自我、任性、偏执、成见、负面情绪、私心妄念等所控制着,那么,带着这些因素走进《心经》或别的经典,都是非常不合适的。如此,几乎不可能与这些经典产生哪怕是最肤浅的相应。

《心经》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圣典之一,在走进她之前,心智的成熟、人格的健全、知识的贮备、心境的平和、见地的通透、身心的清净,对红尘世俗和功利机巧等业已有了一个很好的出离,深厌轮回,渴望解脱之愿力的真实生起等等,是必须具备的前提。非如此,不足以开创一个走进《心经》的殊胜之缘起。 5PD40NINgQNTNqQs2MXiCquXzQBXANsCYw8O15EFS5sSZcrnbL1VPXtGjzXUuL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