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是印度文化和佛法中的哲学术语。“蕴”者,集聚义、扭结义、覆盖义、滞碍义。佛法认为有五个东西覆盖着我们的觉性,阻碍着我们不能觉醒和解脱。这五个东西像五朵乌云一样,集聚在天空中,阻碍着太阳(般若)光明的穿过(此仅是站于人类等未觉之立场而为言,若站于实相般若之立场言,一切皆在般若之大光明之含化中、之普照中。般若照于何处,则生化于何处。若般若未照之处,绝对空无一物)。故五蕴又名五阴,五盖。哪五蕴呢?色、受、想、行、识。

色蕴:色者,物质之义。它不是单指颜色,是指一切宇宙物质。在客体,指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在主体,指我们这个肉身,佛法名之为“色身”。

受蕴:受者,感受、承受之义。指我们对身心内外的一切冷热苦乐等感受。

想蕴:想者,思想、想象之义。指我们精神内的一切想象、构思、规划、意识形态、主张、观念等。

行蕴:行者,意志义、固执义。指我们内在的一切生物性的本能,对内在的“我”的执著(我执),及各种情绪(主要指失控的、负面的、非理性的情绪)、成见、偏见和各类顽固的习惯、习气等。

识蕴:识者,意识义、我识义。指作为前四蕴的存在前提和生发背景的意识,即指建立于“我执”(我念)、现象世界和感官经验基础上的所有精神运动。它与开悟觉醒后的精神活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开悟为觉,迷痴为识;无我为觉,有我为识;无为为觉,有为为识;自在为觉,他在为识;先验为觉,经验为识;理性为觉,知性(含感性)为识;解脱为觉,缠束为识;自控为觉,失控为识;自律为觉,他律为识;清净为觉,污染为识;无形(空性)为觉,有形(有种种个人的、民族的、宗教的或党派的意识形态)为识;源于真善美者为觉,合乎假恶丑者为识……

这五者,对我们来说,之所以是蕴,是结,是盖,是碍,那是因为我们是站在因位上看它们,即站在凡夫角度来看它们。如果站在果地上看它们,站在佛境上来看它们,它们是怎样的呢?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分为“有为空”和“无为空”两种。有为空适用于凡夫的,无为空适用于佛菩萨的。凡夫执自身和外界一切为有,为了说服凡夫,自身和外界一切皆空,是很难的。归纳整个佛陀的教导,不外三种方式,向凡夫证明自身和外界一切皆空。这三种方式是:物理分析法,时间分析法,关系(缘起)分析法。

物理分析法:这个分析法和当代物理学很相似。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家发现,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更小的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更小的电子构成的。如此一路追查下去,一直追查到夸克、胶子,再往前,物质就消失了——化成为一个无形的能量海洋。致力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及相互关系的物理学,研究到最后却发现,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们看到的物质世界,无非是相对运动着和相对静止着的能量海洋。

由于佛陀所处的时代是两千五百年前,那时不止是印度,整个人类的科技尚不发达。尽管佛陀也是采用的物理分析法来证明呈现在我们五官里的世界是“不存在”,是空。但显然,佛陀的物理分析法,远没有现代物理学对微观世界分解得如此清楚而系统。佛家认识到,山河大地是完整一块的,它们都是由很小的“微尘”所构成。佛法中所谓的“微尘”大约相当于物理学中的细胞到分子这个层次。而微尘又是由无数的“临虚尘”所构成。“临虚尘”相当于物理学中从原子到夸克这个层次。因为“临虚尘”已经濒临虚空了,所以,从“临虚尘”再向前进,就是什么也没有的虚空——实为无尽的能量海洋。

色蕴是物质世界,受、想、行、识是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互为对方的“身影”和“镜像”。通俗地讲,就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一方不存在了,另一方也随之不再存在。所以,当我们通过“物理分析法”证明了物质(色蕴)是不存在的时候,同时也就是间接地证明了其他四蕴也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意思是,它们只是一系列呈现在五官中的现象而已。

时间分析法:佛家称时间为“无常”,这是非常如理的称呼。时间在不停地流逝,故时间内在的所有事物,都不可能长久,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时间中消亡,是所有事物必有的宿命。

此物在诞生之前,存在不存在?是的,它是不存在的。此物消亡后,存在不存在?因为已经消亡了,当然是不存在的。如是可知,所有事物都是两个“不存在”之间的一个非常临时性的存在。但即使在这段非常临时性的存在过程中,也是分秒变动不停的——前一天的我,与今天的我,已然是两个人。甚至前一秒的我,与后一秒的我,都不再是同一个人了。这就是佛陀所谓的一切无常。因万有无常,所以万有是不存在的。不存在,故空。

关系(缘起)分析法:因为整个佛法都是建立在缘起思想基础上的,故佛家对万物皆依因待缘而生起的道理,剖析得最为透彻,条理最为井然。缘起思想简单地讲,就是万有(包括我们的身心和社会)无非是各种关系和条件的结合体。如同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每个相对独立的事物就是这个关系网上的网结。

如同姑娘的辫子,它是不存在的。所谓的“辫子”无非是一根根头发合在一起,按照某种方式编织成一个特定的形状。如果将头发去掉,如将这种特定的编织形状去掉,无论去掉哪一种构成因素,这个“辫子”也即不复存在。故知,所谓的“辫子”,即是几种条件(关系)组合而成的一个临时性的存在。

如此可知,所有事物皆是复杂的关系网上的网结。如果这些关系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取消,则这个事物也将随之消失或发生重大变化。缘聚则生,缘散则消,故缘起即空。这就是关系“缘起”分析法。

物理分析法,时间分析法,关系(缘起)分析法,名之为三大分析法。无论我们情感上、主观上乐不乐意接受“物质(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真理,在这三大分析法面前,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因为这三大分析法,是在主观努力下对事物的强行解析(只要是解析,必含着某种程度上的暴力和勉强),故又名“有为证空法”。

这三大分析法是专供凡夫的,对于圣贤和佛菩萨们,他们不需要这三大分析法中的任何一个。他们对五蕴之空性的理解,无需借助于次第分析,他们是大圆顿止观中,也即“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直接地“照见”五蕴自性皆空。故此直接的照见,名为“无为见空法”,即五蕴在没有任何人为解析的情况下,主动地、自发地、彻底地呈现出它们无自性(即空性)的本质和真相。

自在即般若,般若即光明,光明即觉照——对己(主)是觉,对他(客)是照。为什么在其他译本上,还要加上“自性”二字,成为“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就是为了强调,这种“空”不是后天的、人为的、解析下的“空”,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自己本来就是空的,就像彩虹——看似为有,实则为无。佛家最喜欢用“梦”“幻”“泡”“影”这四个字来形容“看似为有,实则为无”五蕴之空性。

人与佛之间在很多时候,是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冲突关系的,至少是一种微妙的紧张关系。这是因为在人眼中的世界和在佛眼中的世界,的确差异很大,乃至相反。在人的心目中,五蕴是实有的,是我们生活和生存的基础。没有了它们,真难以想象,我们那些可怜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存立于何处。如果将五蕴从我们的人生和生活中抽走,这无异于将我们杀死,而且是死无葬身之地!但佛性呀,大觉呀,涅槃呀,解脱呀,这些东西在心理上,感觉距离我们凡夫俗子好远呀:远到不切实际,远到虚幻,远到与己无关。

因为自在与他在,或叫本体与现象之间,是互为镜像的:站在现象(凡夫)角度看本体(佛境),因为本体(佛境)是镜中之物,镜中之物再怎么清楚,再怎么真实,在镜外的看者(凡夫)看来,它们也是虚幻的,遥远的,不真实的。

反之,如果是站在佛境上看一切现象(五蕴世界),此时的五蕴世界成了镜中之物,镜中之物再怎么清楚,再怎么真实,在镜外的看者(佛菩萨)看来,它们也是虚幻的,遥远的,不真实的。那么到底谁为真实,谁为空幻?依看者的身份、角度和立场而定。 Oc2x0oyV6tQUoBLrwNVK5ZoU7ufqB7WcSjoFwz/bV+BGN/yiDc2ROAtY3rtcvd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