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皇冠瑜伽“开顶”的意义和功效

因皇冠瑜伽很注重开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开顶的意义和功效作进一步的阐释。

一、祛病健身

一个人全身有七万多条气脉(Nadi),主要的气脉有三条:中脉(Middle Nadi)、左脉(Left Nadi)和右脉(Right Nadi)。在这三条气脉中,最主要的是中脉。这七万多条气脉我们可以将它们比喻成大树的枝叶,而中脉则是这个大树的树干。故中脉为全身气脉之总管,中脉若通畅,则全身气脉必通畅。根据瑜伽学和中医学“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原理,中脉通畅则全身气脉必通畅,全身气脉若通畅,则百病全无,身心焕然一新。而调节和控制气脉运行的是分布在中脉上的七个轮(Chakra,能量中心),这七个轮即是身心和气脉的总控制中心,也是身心能量的总存贮中心和不同层面(或叫不同阶段)的意识的显化与升华中心。根据传统的瑜伽学说,人体是由五大类属性的基本物质有机组合而成,即地、水、火、风、空,简称“五大”。这五大类属性的基本物质同样由身体中不同的脉轮所控制和调节。

㈠海底轮(Muladhara Chakra,或Base Chakra)

海底轮位于生殖器与肛门之间会阴穴内部的盘骨神经丛内(Pelvic Plexus),它是体内整个能量系统的基础,也是个体意识起源处。海底轮控制着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和人体中固体的成分(传统瑜伽名之为“地大”)等。

㈡腹轮(Swadisthana Chakra)

腹轮位于脐下三四寸小腹内部的主动脉神经丛内(Aortic Plexus),它控制着脾脏、胰脏的分泌功能,性腺及身体中的液体成分(传统瑜伽名之为“水大”)等。

胰腺分泌的是一种促进消化的荷尔蒙,叫做胰岛素。胰岛素可减低血液中糖的含量,如果胰岛素缺乏,血糖必然增高,就会产生所谓的糖尿病;反之,如果胰岛素分泌过多,则会导致血液中糖含量过低,此时就会产生无力、头痛、发抖、昏眩、神经紧张和心绪不宁等病症。

性腺(卵巢或睾丸)不仅能产生卵子和精子,同时它还能分泌性荷尔蒙(性激素),即男性激素和女性激素。性荷尔蒙能增加男(女)的性别特征。男性激素能增加肌肉的力量,使人富于创造力和积极性;女性激素能增加身体的脂肪,使人富于情感,思绪细密。性荷尔蒙分泌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男人与女人的体态、思想、情绪及心理等诸方面。如果性荷尔蒙的比例失常,则女性会变得男性化,男性会变得女性化。

㈢脐轮(Manipura Chakra)

脐轮位于肚脐内的太阳神经丛内(Solar Plexus),它控制着胃和大小肠的消化系统,肾上腺的分泌以及身体内火的成分(传统瑜伽名之为“火大”)等。

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方,它能使身体快速产生热能。肾上腺在紧急事情发生时,尤为重要。当一个人面临危险时,大脑会发送一个信号给肾上腺,肾上腺接到这个信号后,会立即运送它的分泌物(即肾上腺素)至血液中。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加速、血管扩张,且随着血液流入肌肉,使肌肉更充分地发挥出效率。同时肾上腺素还能刺激汗腺,当我们在突然用力时身体产生出大量的热量,能通过出汗来有效地散发出去。此外,肾上腺素也同时发送信号给肝脏,使肝脏送出它储藏的糖到血液中,以供身体所需的额外热能。如果肾上腺素分泌过少,那么在危险、急迫时的反应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反之,若分泌过多,则身心将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㈣心轮(Anahata Chakra,或Heart Chakra)

心轮位于两乳之间(膻中穴)胸腔内部的心脏神经丛内(Cardiac Plexus),它控制着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胸腺和淋巴腺以及人体内风的成分(传统瑜伽名之为“风大”)等。

胸腺位于心脏附近的胸骨后面,胸腺在胎儿时期最为活跃,它建立起身体的免疫系统,出生后分泌胸腺生成素来增强免疫系统。胸腺的基本功能是为每一个细胞打上能够辨识的记号,防止免疫细胞反抗并摧毁我们身体自己的细胞,使身体能够抵抗疾病的传染。

㈤喉轮(Vishuddha Chakra)

喉轮位于咽喉处内部的颈部神经丛内(Cervical Plexus),它控制着甲状腺和副甲状腺以及人体内空的成分(传统瑜伽名之为“空大”)等。

甲状腺和副甲状腺控制着身体的新陈代谢,此外也能调整身体所产生的热量等能量。如甲状腺分泌不正常,身心的健康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甲状腺分泌多一些,就会引起紧张、易怒等病症;如果分泌再多些,则会引起神经质、出汗、颤抖、消化不良、失眠等;反之,如果甲状腺分泌少一些,就会感到疲倦、昏昏欲睡等症状;如果分泌过少时,则会引起行动缓慢、脉搏和心跳迟缓、体温下降、说话口齿不清、感觉迟钝、身体迅速发胖等症状。

副甲状腺控制着血液中钙的含量和骨骼的生长,此外,神经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受血液中的钙含量影响也很大。如果钙含量太少,我们会变得紧张、冲动、易怒等;如果钙含量太多,便会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因此,副甲状腺对骨骼的发育和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㈥眉心轮(Ajina Chakra)

眉心轮位于两眉之间的“印堂穴”内部,它控制着松果体和脑下垂体。

松果体是人体的生物时钟,它分泌出的荷尔蒙能影响身体所有的器官,使身体各器官和组织有规律性地工作或休息。目前我们已知从松果体分泌出的荷尔蒙,可以很好地延缓老化,增进免疫力,增加对痛苦的忍受力等。

脑下垂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腺体,它能控制身体的许多活动,例如腺体分泌、血液循环、生长和体温等。当脑下垂腺功能失常时,会产生许多疾病;体形也会有不正常的变化——变得很胖或很瘦,很高或很矮等。

㈦顶轮(Sahasrara Chakra)

顶轮(又名梵轮,因此处有上千条神经分布,像上千个花瓣,故此轮又名“千瓣莲花轮”)位于头顶百会穴处,是左脉、右脉和中脉会合的地方,一半位于头顶内,一半位于头顶外。它已经超越了生物学及心理学的范畴,它的功能需要运用宗教哲学和生命学的语言来描述。此轮控制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先天智慧,以及对终极存在的洞察与体悟。

上述七轮与各生理系统的关系只是七轮与身心最浅表的关系,也是相对间接的关系。气(能量)和气运行的路线——脉,以及气和脉的控制中心——七轮,本身就是除生理学上所说的人体九大系统(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外的第十大系统,而且是这构成身心的十大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系统。脉轮系统直接控制、调节、供给着另九大系统。如果脉轮系统与另九大系统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我们的身心就会处于健康状态;如果脉轮系统功能衰退,无法给予另九大系统以很好的控制和供给,那时我们的身心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所以,激活脉轮、疏通脉轮、净化脉轮是治疗身心各类疾病的关键。

开顶是皇冠瑜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皇冠瑜伽软化或化开头骨,标志着此学生已经被我们皇冠瑜伽成功地激活了七轮,疏通了中脉和全身气脉;而气、脉、轮的疏通和激活,又是我们提高健康、治疗疾病的重要标志。解铃需找系铃人。脉轮系统功能衰退是降低身心健康、引发各类身心疾病的根本原因,那么,激活和疏通脉轮系统正是提高身心健康、治疗各类身心疾病的关键。这就从学理上充分说明了,为什么有那么多身心处于亚健康和患有各类身心疾病的人,在接受皇冠瑜伽开顶的过程中和被成功地开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各类身心疾病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身心健康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几乎所有学生在接受皇冠瑜伽的成功开顶后,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他们的身心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转变,普遍感受到身心像是从沉睡中醒来,精力比以前更加充沛。

二、开发智能

七轮中的最高轮顶轮(又名梵轮)掌管着大脑顶部周边约一千条左右的神经。当顶轮被激活后,这些神经同时也被激活。此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感知能力和协调能力会大大提高,使我们与自身和外界事物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认知和感受高度。

我们大约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一生对这些脑细胞的利用不到 10%,也就是说,我们有大约 90%的脑细胞一生都没有启用。皇冠瑜伽在成功地软化或化开头顶梵轮后,从此即接通了学生与导师之间,及学生与宇宙之间深层而永恒的联系。从此,来自导师和宇宙的巨大能量即可源源不断地从学生的顶轮进来,净化我们的大脑和身心,特别是这些巨大的能量能持续深入地激活我们的脑细胞,使我们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细胞和神经系统苏醒过来,从而使我们的大脑达到更活跃和更灵敏的状态。

以前大量的事例证明,几乎所有接受皇冠瑜伽成功开顶并始终保持着修行状态的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自成功开顶后,大脑变得非常清晰活跃,记忆力、理解力、自控力、反应力、洞察力和反省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对一切事物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在性情上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乐观、向上、谦虚、虔诚、包容,富于同情,敏于反应,客观理性,身心和谐等等。并且有大量的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如记忆力减退、情绪失控、失眠多梦、认知障碍、感觉迟钝,以及暴力倾向、自虐倾向、自恋倾向、人生无价值感倾向(即幻灭感倾向)、人格分裂倾向、虚伪倾向(即人格面具化倾向)等等,这些神经症状和心理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些属于神经和心理的负面症状的改善,同样也可以很有效地促进我们智力的提高。

印度各流派瑜伽和我们的皇冠瑜伽都坚持认为,我们的大脑并不是意识唯一的显化部位和运行器官。意识是这个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最根本也是最深奥的奥秘之一。目前的心理学只是揭示了意识最浅表的部分奥秘,而瑜伽和东西方一切生命修证体系都是对意识作最深入最全面地探索的实践体系。

当我们身处在海底、山谷、平原、山顶和云中,以及来到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我们对自身的感受和对周边世界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处在不同的意识层面,我们对意识本身和透过意识所感受与理解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描述意识内部从最低到最高的各个层面最完整最全面的智慧成果,正是瑜伽、印度教和佛教等印度传统文明的精华。生命的本质就是意识。生命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门以实践的方式来探索意识丰富内涵的修证体系。以瑜伽、印度教和佛教为代表的印度传统文明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正在于它们成功地保留了经过无数代圣贤和生命成就者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关于意识内涵的学说体系。

脉轮体系与另九大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控制(脉轮系统)与被控制(另九大系统)的关系,是供给(脉轮系统)与接受(另九大系统)的关系。但同时,脉轮体系自身又是意识的一个自足、自在、自觉和自律的系统。简言之,脉轮体系是一个意识体系、一个精神体系。如果把脉轮体系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另九大系统则是这棵大树在生长、发育和活动时的助缘——水分、土壤、空气和阳光。

下面我们对意识的几个重要属性作一简单介绍。

㈠意识的自足性

自足的意思就是独立,自足性等于独立性。独立的意思是不需要依赖另外的事物就可以存在和发展下去。近现代西方现象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只不过是大脑对外界事物刺激而作出反应的一种功能,所以根本就没有自足的意识,或叫独立的意识。从某种角度来说,现象主义哲学家胡塞尔(E.EdmundHusserl,1859~1938 年,德国)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年,法国)的观点是对的。因为当意识处于它的初级状态时,它的确在非常大的程度上需要依赖于生理上的诸多感官才能保持着活动,如果失去了这些感官,那么我们的意识看上去几乎失去了任何活动能力,所以,胡塞尔和萨特说:因此证明,意识不是一个自足的存在,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任何一个成熟的男人都是来自当年那个不起眼的小男孩,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成熟的男人都潜藏在当年那个小男孩的内部。若我们指着这个小男孩说“你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对,还是不对?就现象上说,这个小孩当然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但就其内在的可能性来说,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胡塞尔和萨特看到的是那个小孩,而我们看到的,是已经潜存于这个小孩内部的那个成熟的男人。

个体意识发展的阶段越高,它对外界的依赖性就越小,换句话说,它的自足性就越是得到显化和证明。当意识达到高度成熟的时候,情况正好反过来,所有的物质都必须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如果意识收回了对这个事物的支持,那么这个事物在意识收回的同时就不复存在,此时,事物成了意识的一种临时的存在方式,一种临时的显化方式,或仅仅是意识的一种临时性的镜像。

㈡意识的自在性

意识的自在性,就是意识自身的同一性。意识自身的同一性的意思是:意识永远是其自己,它可以有时潜存、有时显存,以及以主体意识或客体意识等方式存在,但无论意识处在它自身的潜存状态,还是它自身的显存状态,它永远都是它自己而不会变成非自己。自在产生自由,或者说,自由就是自在。我们从事各种瑜伽的修行,其目的就在于启发和显化意识自身的自在性,即它的自由性,从而获得生命最终的彻底自由。我们之所以坚信,我们最终一定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自由(彻底而圆满的解脱),那是因为,我们清楚而真切地认识到,意识是自在的。意识的自在性保证了意识的自由性,意识的自由性又为我们能最终获得生命的彻底解脱给予了不可怀疑的证明。

同意识的自足性一样,意识的自在性在个体意识发展的初期是处于潜存状态的。越是处于个体意识发展的早期阶段,意识越容易被外界所左右、所影响。越是处于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意识越不易被外界所左右、所影响,反过来,此时的意识对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外界的一切都会被意识含化在其自身之内,此时,意识的自在性(自由性)才得到完全的显化。

㈢意识的自觉性

意识的本质就是觉醒,就是存在对其自身的反省和觉知。意识对外界的觉知,形成了经验智慧;意识对其自身的觉知,则形成了自性智慧(又名神智或佛智)。当个体意识发展到高级阶段和终极阶段时,意识对外界的觉知将不复存在,因为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处在意识之外”,所有的存在都是意识的存在,所有的存在都是意识的一种显化、一种镜像。此时,意识对所谓的“外界事物”的觉知,实则是意识对其自身的觉知,也即意识的自觉性。

同一个宇宙意识分为两大不同的区域和范畴:意识的主体和意识的客体,或称之为“意识的主体化存在”和“意识的客体化存在”。人类和一切生物以及宗教中的神与仙,他们内部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主体皆是属于主体意识;被主体意识所认知的对象,即外在的事物,则属于客体意识。但需要强调的是,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本质上是同一个宇宙意识,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从瑜伽哲学角度看,宇宙的存在即是意识的存在,宇宙的演化过程即是意识的演化过程,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宇宙内的两种存在方式,即生物(人类)存在和物理存在,这两种存在分别是宇宙意识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显化与证明。意识的自觉性即是意识的主体性的显化,也是意识主体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并没有创造出意识的主体性,相反,是宇宙意识的主体性(即自觉性)创造了人类和一切生物,它让人和一切生物不同程度地拥有了某种意识的自觉性,而成为一个处于不同自觉层面的认知主体。人类的出现是一个意识发展的临界点:一切生物的自觉性的获得都是被动的,只有到了人类这里,这种被动性才被突破,人类拥有了主动地去争取获得更多意识的自觉性的能力——这就是瑜伽的修行。瑜伽修行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我们已经获得的意识自觉程度的基础上,主动地通过瑜伽的修行来获得更多的意识的自觉性,直到成为或融入整个宇宙意识主体为止。这个宇宙主体意识,被宗教家称为“神”,或被哲学家称为“神性”。

㈣意识的自律性

意识的自律性就是意识的内在逻辑性,简单地说,就是意识给自己制定的法律。前面所说的意识的自足性、自在性、自觉性等属性就是意识对其自身制定的法律。意识不想自足,行不行?不想自在,不想自觉,行不行?不行!为什么?法之使然。我们身内的脉轮系统(即意识系统)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别的结构方式?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是法尔如是的。《道德经》里所说的“道法自然”的那个“自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而然”的意思。“自己而然”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自己使它成为如此这样,而不是它自身之外的什么东西让它成为如此这样的。

宇宙意识对其自身的客体意识的规定,就是物理世界的运行法则,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一切自然科学所发现的自然法则,全部属于意识对其自身客体性的内在规定。一切生物和人类的主体意识的运行法则,同样是宇宙意识对其主体性的内在规定。所有的宇宙意识对其客体性和主体性的规定,都被统摄于三大属性之内,即被统摄于真善美之内。为什么这个世界的法则最后都汇归于真善美这三大最高范畴里去了呢?没有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宇宙意识对其自身的内在规定。儒家称这个“宇宙意识对其自身的内在规定”为“天理”,道家称之为“道理”,佛家称之为“法理”。无论是天理、道理,还是法理,这些理都是先于天地而存在、后于天地而不灭的。它们都是从意识的自律性而来,或者说是意识之自律性的具体表现。

意识的自律性充分证实了,在空间上似乎无边无际、在时间上似乎无始无终的宇宙,是有一个终极的。这个终极不是指物理学上的终极或心理学上的终极,而是指生命学上的终极、形而上的终极,也即真善美的最终存在形式。它是真实不虚的。

为什么认定生命学上的最终解脱、圆满觉醒和彻底自由等是真实存在的呢?其不可移易的理由就是意识的自律性,即意识对其自身的规定性。意识的自律性就是真善美的最终存在形式,就是形而上学的法理依据,也是生命必能获得彻底解脱的证明。

意识(主要指人类的主体意识)通过对事物(即宇宙或曰存在的客体意识)的认识而产生的智慧,可分为经验智慧和先验智慧两大类:

经验智慧是我们的主体意识借助感官对外界(即客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知识,称为经验知识、逻辑知识和科技知识。这种知识主要是对我们自身和外界,作出结构和现象的认识。这种知识可以有效地推动人类各个领域的经验作持续的增长,最终引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艺领域内的各种学科体系。这种经验智慧可以无限制地深化和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先验智慧不用借助感官对外界产生认识,是以直觉的方式对事物作出理解。这种智慧称之为“超验智慧”或“先验智慧”。这种智慧我们曾经给它很多不同的称呼:般若智、大圆镜智、法界智、神智、自然智、自性智、空性智、禅定智、先天智、梵智、超越智、解脱智等等。般若智、法界智和大圆镜智是佛家的称呼;神智是基督教、穆斯林和犹太教等信仰型宗教的称呼;禅定智是指这种智慧主要是通过不断深入的禅定生发出来,禅定本身不是智慧,但我们需要通过禅定来引发和强化这种智慧;梵智是印度瑜伽的称呼;自然智、自性智、空性智、先天智、超越智等,是几乎所有东西方哲学和宗教对这种先验智慧共同的称呼。

自性智(超验智慧)所认识的主要是事物的存在之理和存在的性质。更深一层地说,自性智是意识对其自身的认识,也就是对意识的自足性、自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的认识。这种来自意识自身的自足性、自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所显发出来的智慧,可以直接引发我们全面开悟和彻底解脱。

站在宗教的立场上看,由意识借助感官对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智慧,称为“世间智”“俗智”和“生灭智”;由意识自身的自足性、自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所显发出来对事物进行直接认识的智慧,称为“出世间智”“自然智”和“理性智”。

在人类的文化史上,宗教文化突出强调对自性智(神智)的认识和实践,认为这才是我们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使命和价值,看不起那些构成科技和文艺知识的经验智慧;而除宗教之外的一般哲学家和学者们,则非常重视和追求构成人类科技和文艺的经验知识,远离甚至怀疑自性智(神智)的存在。简言之,瑜伽修行者和宗教实践者们,注重的是意识主体的探索;一般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注重对意识客体的探索。

因为这两种智慧来自同一个意识,我们没有理由只尊重这一个而轻视另一个。它们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可能试图拿这个智慧去替代另一个智慧。世间智(经验智慧、感性智慧)和出世间智(先验智慧、神智)不仅是不冲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如宗教经典的记录、传播、翻译等随处需要人类经验知识的运用。宗教和宗教经典的诞生、发展和传播一刻也离不开经验知识,如果没有经验知识,宗教一刻也存在不下去。但是我们又不可否认,人类经验知识的确有非常强烈的现象性、生灭性和感官性等负面特征,它时刻倾向于物质化,并沦陷入无边的物欲而难以自拔。人类历史一再地告诉我们,感性(源自感官的经验智慧)时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向堕落,不断地走向混乱、黑暗、分裂和冲突。因此,世间智需要神智来时刻不停地给予监督、转化、引导和升华,但是超验智慧同样也需要通过经验智慧来达到现实化和实用化。这就是来自同一个意识的两种不同形态的智慧之间的孪生关系。

通过皇冠瑜伽来达到开启、提高和深化感性智慧(经验知识),主要是通过激活脑细胞,治疗神经系统和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和提高它们的功能,深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知能力和灵敏度等途径,来有效地达到优化和提高感性智慧或者叫经验智慧的目的。

皇冠瑜伽在成功地软化或化开梵轮后,从此打开了一扇通向宇宙的大门,来自宇宙的巨大能量源源不断地通过梵轮进入到脉轮内,强化和提高脉轮的功能;并通过以心传心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接收来自导师们的慈悲力、功德力、法力、智慧力、禅定力等这些巨大的加持力量,可以很有效地开启和强化神智。所谓“开启和强化神智”,其实质就是开启、强化和成熟意识自身的自足性、自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

三、超越轮回

终止和超越轮回只是我们激发了意识的自在性,以及在导师强大的加持力作用下的结果。轮回终止后,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努力显化、强化和成熟我们意识的自足性、自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当彻底显化意识的自足性、自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等全部内涵后,那就是我们的终极开悟(以前的那些觉悟只能算是一些局部的、阶段性的开悟),佛陀称此终极开悟为“大涅槃”或“佛境”,我们瑜伽称之为“解脱”。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个体意识”。意识的主体存在就是“我”。意识的超个体性存在(非个体性存在)叫做“大我”;意识的个体性存在叫做“小我”。我们目前就处在意识的个体性存在状态,因为我们内部的这个“我”只局限在一己形躯之内,所以我们内部的这个“我”属于“小我”。

本来小我和大我、个体意识和超个体意识是一体的。主体意识是客体意识的主体,客体意识是主体意识的客体。所以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是不可分的,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之所以分别出“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这只是为了表述上和认识上的方便。

但因为后天对个体小我的执著与贪恋,从此小我整个地变质成了“自我”。自我是六道轮回的主人。如果没有自我,也就没有了六道间永不停息的轮回。我们对个体小我的执著与贪恋,或者说,我们将小我整个地变质成了“自我”,并不是从我们现在这一生才开始的,它和我们在六道间的轮回是同时发生的。没有自我,就没有轮回;没有轮回,就没有自我。那么我们已经轮回了多久了呢?不知道,因为时间太久了,没有办法确定。所以它被称之为“无始”,意思就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无始以来,每一生对我们个体小我的执著与贪恋,以及和执著与贪恋相关的一切行为都会被携带到下一生,这就是所谓的“业力”(基督教称之为“原罪”)。这样经过无数次生死轮回后,我们的自我内已经积聚了非常强大的业力,这些业力将会推动我们的自我不由自主地在六道间永无休止地轮回着。

外在的六道分别对应着我们体内的六个轮:地狱道对应着海底轮;饿鬼道对应着腹轮;畜生道对应着脐轮;人道对应着心轮;阿修罗道对应着喉轮;天道对应着眉间轮。而顶轮对应的是终止和超越六道。当死亡时,如果自我意识在业力的牵引下从海底轮部位出去,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去了地狱道;如果自我意识从心轮部位出去,那么这个人一定是转入了人道……

怎么知道某个人死后去了六道中的哪一道呢?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识别: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这个人死亡几个小时后,触摸哪个部位最热。如果这个尸体别的部位都已经变凉,唯有胸口那个地方摸上去还很热,这就说明这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从胸口心轮出去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去了人道。别的轮对应着别的道,以此类推。

第二种方法是看死相。看死相包括看这个人临死之前和死亡之后的相貌和体态特征。一个人在临死之前,由于在强大的业力作用下,已经大体上决定了他将要转入哪一道,并预先显示出他将要去的那一道的相关特征。如将转入地狱道,这个人在死前会出现极度的恐惧感,他的周围则会出现阴冷、沉闷和恐怖等类似地狱般的气氛;死后,脸上也会残留着深深的恐惧感。如果是将转入畜生道,这个人则表现出类似动物的神态和体貌,在他的周围也会出现类似动物的味道和气氛。如果是转入饿鬼道,这个人在死前会表现出极度的饥饿感和极度的自私。如果是转入人道,这个人在死前和死后都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征。如果是转入阿修罗道,这个人在死前和死后会出现较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这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里,还包含着一些难以理解的愤怒、幽怨和遗憾等。如果转入天道,这个人在死前和死后都会出现非常深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他的周围会出现一种慈悲、轻松和愉快的气氛。如果自我意识是从头顶的梵轮出去而不再落入被动的轮回,那么在死亡前后,这个人会出现一种深深的回归感、幸福感和解脱感,他的周围会散发出一种强烈的愉快、宁静和神圣的气氛;并且在这个人死前的一周内或更长时间,他的梵轮处的头骨会自动地重新软化或化开,死后,他的梵轮处将在几天内都保持着较高的热度;这其中的很多人可以在生前(一周、一个月甚至几年前)能清楚地预知出自己的死亡时间。

判断一个人死后是超出轮回还是转入六道中的哪一道的第三种方法,是运用神通(特异功能)来判断。在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神通有一个简述,故此处不再重复。

我们皇冠瑜伽确保学生们超越轮回的方法有两种:成功开顶和导师加持。

顶轮的开启是我们获得终止和超越六道轮回的绝对保证。怎么知道一个人他已经终止了轮回还是处在轮回中呢?有两个办法证明:梵轮正式打开和已经获得开悟。开顶和开悟相比较,获得成功的开顶要比获得开悟容易得多。在我们皇冠瑜伽的学生中,只要认真遵守要求,如在导师给你举行开顶仪式过程中,学生能始终保持着虔诚、放松和与导师之间保持心灵的互动,以及开顶仪式后也能保持着这样的状态,那么,以前大量的开顶经历告诉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成功开顶。

导师的加持力一方面可以很有效地消除和转化学生们无始以来的业力,同时也是学生在导师强大加持力作用下实现超越轮回的有力保障。

四、随愿往生

往生不是投生。投生是在自己不能做主的情况下的转生,往生是在自己做主的情况下的转生。凡是意识从头顶脱出去的,都可以自主自己的去向,想去哪里都可以瞬间到达那里。这就叫“随愿往生”。随愿往生所去的地方有两大类:一类是六道外的佛国净土和神灵的国度等;另一类是重返六道。选择重返六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类:

因爱再来:因为自己深爱的另一半没能获得生命的解脱,仍然在六道中轮回。为了能和自己深爱的另一半再续前缘,就可以发愿:我死后,下一生一定要和我的爱人再度相遇并相爱。死亡时意识从头顶出去后,在此心愿的引导下,即可如愿。

报恩再来:某某人在这一生对你有恩,给予了你巨大的恩情,你在这一生里没有机会回报他,那么就可以在临死时发愿:我下一生一定要转生到我的这个恩人身边,成为他的恩人、密友或孩子等,并加倍地回报他的恩情。报恩再来大多源自子女对父母、弟子对师父的感恩。

慈悲再来: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再来。本来他已经获得了大解脱,出于强烈的慈悲精神,他不选择往生六道外的净土或天堂,也不选择涅槃,而是发愿生生世世转生在六道内,帮助那些苦难中的众生,以期最终让这些苦难中的众生们离苦得乐,像他自己一样不再受到六道的迷惑(六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深深的幻觉),不再受到业力的驱动和愚昧的束缚,获得永远的解脱。

在东西方历史中,大量记载了数不胜数的慈悲再来的事例。尤其在印度、喜马拉雅山地区和中国大陆,那些大瑜伽士们、圣徒们,他们有很多都不是在这一世里刚刚获得的解脱,而是在很久以前,在很多世之前,就已经获得了生命的大解脱。对我们这些仍然处在痴迷和束缚中的人们,出于强烈的慈悲心和责任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重返人间,回到我们身边。

五、引发开悟

开悟的意思是将意识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彻底地朗现出来,将意识内的自足性、自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彻底地朗现出来,也即是将一切自性、神性、佛性、空性、理性朗现出来(自性即是神性,神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形而上的空性,空性即是理性)。意识即是我们个体和宇宙的生命,没有意识就没有生命。

常人处在个体意识的自足性、自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的初级阶段,要想将我们的意识成长到它的成熟状态、它的终极状态,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地修行。有很多人已经进行了不只一世的修行。皇冠瑜伽成功而彻底地软化或化开梵轮,疏通脉轮,消除业力;通过以心传心的方式将导师的能量和慈悲力、功德力、法力、智慧力、禅定力等加持力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学生,以此达到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心传和神传的阶段;导师对学生们极具启发性的教导和指点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为学生获得意识的快速成长和迅速地开悟,铺设一条金色大道,开辟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这条金色大道,这个良好的身心环境,是引发我们进入开悟必不可少的前提。 VX1naVgZVRhmYvdBchgrakx9DfP+YsiEYD+kfoQNgnqRZAnpFqnX086G0zb6PW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