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瑜伽

在印度,没人不知道瑜伽(Yoga)这个古老的生命实践技术和哲学体系。瑜伽起源于印度,有大量的考古学和文献证实,印度先辈对瑜伽的练习和探索,至少可以上溯到七千年前。瑜伽作为印度文明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伴随着印度文明的诞生、发展一直到现在。她在印度流传了几千年,现在瑜伽文化又由印度流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传统的印度瑜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几个:

一、业瑜伽(Karma Yoga,又名行为瑜伽)

“业(Karma)”是印度文化中产生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哲学、道德和宗教概念。可以说,整个印度各大流派的哲学和宗教学说,无一例外地都是建立在“业”这一基础概念之上的。因此,不理解“业”这一概念,就不可能理解印度的文化,以及印度的伦理、习俗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

“业”的涵义十分深奥而广泛,如果翻译成现代语言,“业”相当于“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当时或过后产生的相应的惯性力量和对这些行为产生的自动记忆。所有生物和人类的行为,在当时和过后必然产生出相应的惯性力量和记忆,这个惯性力量,就称之为“业力”。业力这种惯性力量就像是影子,如影随形地跟随着做此事的这个人。同时,业力不仅会如影随形地跟随着这个作者,而且时刻会对这个作者产生相应的作用力。如做的是好事,就会产生好的作用力,简称为“善报”。如做的是坏事,则会产生坏的作用力,简称为“恶报”。

印度各大流派的哲学和宗教都是建立在“如何理解业”,“什么是业产生的根源与它的运作原理”,“如何消除那些恶业或如何培养善业”,以及“如何从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等基础之上的。如著名的印度正统六大哲学流派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以及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无一不是建基于“业”这一印度文明核心概念之上。

业瑜伽是印度正统六大哲学流派之一的“瑜伽派”哲学理论指导下的一个主要的瑜伽修行体系,或叫修行流派。业瑜伽(行为瑜伽)将人和一切生命存在的行为划分为身体行为、语言行为和心理(意识)行为三大范畴。这三种行为均可形成三种相关的持续不灭的力量,即“业力”。身体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身业(Bodily Karma)”;语言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口业(Verbal Karma)”;心理(意识)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意业(Mental Karma)”。无论是身业、口业,还是意业,这些业的力量非常持久,它们将会在以后时间里反过来作用到作业者自身。业力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和作业者在行为(作业)时的用力大小成正比的。依传统的印度文化观念,这些业不仅会在此生如影随形地跟随和作用于作业者,它们在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前提下,还会一直跟随到此作业者的下一生,以及很多生,一直到这些业被清楚地认识到并有效地化解后,业力才会彻底消逝。

如果我们在道德上做出了某种不良行为,将会产生一些对我们自身有害的作用力。业瑜伽强调,我们在身、语、意的所有行为中,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觉知,清楚地知道我们身、语、意每个细微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将会给予我们未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我们做了某种不符合道德和真理的行为,那么我们必须尽快地做一些相反的行为来消除和化解这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业瑜伽认为,行为是人生的根本特征,但我们却时常在行为中迷失自己的本性。这是因为我们被此生甚至多生以来积聚的各种业力牵引着,不能自主,不能由我们的智慧和理性来主导我们的言行。因此行为瑜伽倡导我们必须在一切生活和社会的行为中,始终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务必时刻做到对我们所有行为背后的动机和这些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予以高度清醒的认识。通过在行为中对自己心灵和精神的深入觉知,如此则可不断地觉知和洞察出人生的真相和生命的本质,最终达到完全的觉知——开悟,并由开悟而达到对人生终极目的的实现,即生命的解脱。

在修行业瑜伽的初期(甚至贯穿于整个修行过程中),极力提倡苦行。即通过各种身心主动受苦的方式来消除和化解我们多生来积压的“恶业”,因为它们是障碍我们不得解脱、不得开悟最直接的原因,如长期禁饮食、禁性欲、禁睡眠、禁言语,或祼体生活于极热、极寒的环境下等。通过这些方式以期达到净化身心,磨炼意志,消除业障和升华品德等目的。

除此之外,业瑜伽(行为瑜伽)没有具体的修行方式,她不要求人们做一些具体的姿势、动作或呼吸方法等,而是把整个人生、整个生活、整个人类活动过程(身体的、语言的和精神的),以及整个自然界和宇宙的活动过程,一律视为修行的过程,也即觉知的过程。在此修行过程中,即在这些行为过程中,不断深入地觉知出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对错,并通过全身心地投入进扬善祛恶、维护理性等与身、语、意相关的行为中去,努力培养这种觉知进一步地深入,一直达到最后的觉知——开悟,同时伴随着由开悟必然而来的生命的终极解脱。行为瑜伽非常强调“行动”,认为实行一寸比空说十丈有用得多。故此派瑜伽力倡“人生不可在空谈中虚度,而是在行动中体证与实现”。在行动中、在实践中来实现自己,升华自己,开发自己和最终超越自己,圆满自己。

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业瑜伽十分强调修行者的参与意识,参与进自己身心的一切活动,更要参与进整个社会、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去,将这种参与视之为“修行”的过程。在这些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业瑜伽更强调要对这些过程始终保持一种超脱的、冷静的观照意识,即“觉知”。一般人仅仅是生活,而一名业瑜伽的修行者,不仅是生活,同时还要对生活始终保持着超脱而冷静的“觉知(观照)”。这就是一名业瑜伽修行者与一般人之间的根本差别。所以,业瑜伽在强调参与的同时,也同样强调修行者要时常一个人独处,在高度宁静和超脱的状态中,反思此前自己或他们或整个人类在身、语、意这三个领域的一切行为,并在这些持续的反省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觉知(观照)能力以及理解和洞察能力。

提倡苦行和对社会、人生的积极参与,以及时刻保持着对参与和行为中的身、语、意的深度而超然的觉知(观照)等,是此派瑜伽的特色和要领。

二、巴克提瑜伽(Bhakti Yoga,又名奉爱瑜伽)

人类有两种基本激情:一种是对内,对自身;另一种是对外,对他人。“对内的激情”的过程和结果是不断地加深自我,强化自私;“对外的激情”的过程和结果是不断地加深无我,强化无私。“自我”和“理性”都是人类先天即有的,但它们却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的双方。自我的强度和理性的弱度是成正比的,反之亦然。自我来自人的生物本能;理性来自人的精神本能,或叫生命本能。如果用西方观点来看,“自我”来自地上,来自魔鬼;“理性”来自天上,来自上帝。如果用儒家观点来看,“自我”来自物欲,来自动物;“理性”来自天性(天命之谓性),来自天道(天行健)。

说人有两种激情,那只是从这个激情的指向上来划分的,是根据激情指向内、指向自我,还是指向外、指向无我来区分的。其实这是同一种激情。也就是说,人类只有一种生存的激情,只是这个激情的指向不同。在很多人那里,这个激情的两个指向同时存在。但在另一些人那里,这个生存的激情则以某一个指向为主。而多数人的指向是对内的,是指向自我的。只有较少部分的人,才自觉地把自己的激情始终指向无我和无私。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激情指向无我和无私呢?因为,只有在真正的无我、无私中,才能开启我们先天即有的理性,这个理性的开启将会为我们带来真正的智慧和解脱。所以,为了这个真正的智慧和解脱,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瑜伽修行方式——巴克提瑜伽,又名奉爱瑜伽或虔诚瑜伽。

奉爱瑜伽是一种十分强调把我们的激情指向外在、指向他人、指向无我,十分强调奉献和爱心的瑜伽流派。修行者的原动力来自于自己心灵中那些涌动的激情和对神(或神性)的无我之爱。通过祈祷、礼拜和各种象征性仪式以及大量的社会慈善活动,奉爱瑜伽的追随者们将自己奉献给神,奉献给爱,奉献给一切人类真善美的事业。奉爱瑜伽认为,神就是无我和无私的大爱。爱就是神,神就是爱。除此之外,这个世上没有神。人是缺少或压抑了大爱的神,神是张扬和实现了大爱的人。

所以奉爱瑜伽的追随者们把自己转化成一团永不熄灭的大爱之火。始终沉浸于大爱之中,将自己与神(或内在的神性)融合为一。同时,追随者们在这团大爱之火中,借助从大爱中生起的力量和智慧,一步一步地消除和转化自己与他人拥有的各种烦恼、愚昧、疾病、业力、自私和任何形式的死亡。此时,你不再是你,神不再是神,你和神一起化作成了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大爱。

不仅印度教、基督教和穆斯林这几个世界性的宗教,其修行方式主要是通过奉爱瑜伽来获得解脱和证悟,所有的宗教都把奉爱瑜伽作为自己的信徒们消除烦恼、愚昧、疾病、业力、自私和任何形式的死亡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获得生命解脱和实现人生终极关怀的核心途径之一。从这个角度上讲,所有的宗教实践都属于奉爱瑜伽的实践。以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称所有的宗教实践都是广义上的“奉爱瑜伽”。

但奉爱瑜伽本身不是一门宗教。奉爱瑜伽可以不需要援引任何宗教教义,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宗教教义的前提下,来实践自己奉爱的宗旨,将自己的一切行为和动机建立在大爱之上,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大爱之中,而获得力量和智慧,达到生命最终的解脱与开悟。

奉爱瑜伽的实践者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切行为和动机忠实地建立在无我之大爱的基础上呢?最基本的要点就在于,他们真切地认识到,自己和人类的一切自私和愚昧等都来自我们的“自我”,是“自我”强行驱使着我们将一切行为和动机,牢牢地建立在个人的私利之上。但这些人不知道,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在背后驱动它的是动物性的本能,更具体地说,是源自生物本能的“自我”。这种本能,这个“自我”,其本质是虚幻的、黑暗的、堕落的,非理性的、非自由的。它像一个无底黑洞,使我们在这个黑洞中,越走越深,越走越沉沦。如此下去,必将引发一系列的精神和生理上的紊乱和畸变,而进一步地引发各种身心疾病。或者说,只要我们不自觉地被这种激情引向自我、引向自私,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和行为疾病。由疾病再进一步引发的结果,必然是更多更深的别的疾患。社会和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虚假、欺骗、堕落、无聊、荒诞、自大与愚昧等,其根源无一例外地都是“不由自主地将我们与生俱来的激情指向了自我和自私”而引发出来的。

奉爱瑜伽的实践者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做那个看似非常真实、实则十分虚幻的“自我”的奴隶;深刻地认识到,“自我”是人类所可能拥有的最大的也是最顽固的一个“幻觉”。这个幻觉必须在持续不断地加强无我中,在持续不断地奉爱中,才能慢慢地被进一步认识清楚,并走出它的束缚而获得我们每个人都生而即有的理性和智慧,从而获得生命的彻悟与解脱。奉爱瑜伽实践者认为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为这个无处不在的“自我”——这一人类最大的幻觉所进行的各种辩护与歌颂。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是“无我”的,智慧和生命的真相只能在无私中显现。如果我们足够理性和智慧,或在已经获得理性和智慧的导师的教导下,查遍我们精神和肉体的所有角落,我们也不会找到“自我”存在的一点点根据和理由——因为“自我”从其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幻。

奉爱瑜伽告诉我们,既然我们的生命本质是“无我”的,那么,我们紧接着要做的,就是时刻提防着被以自私和自恋为主要特征的“自我”这一幻觉所牵引和控制。那么,再下一步,我们就会觉知到,既然我们生命的本质是“无我”的,我们就毫无必要去压抑我们的激情——爱的激情、奉献的激情,而是把我们的无私大爱尽情地释放出来,让它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南和一切行为的动机,并忠实地实践它。

忠实地去实践我们的爱和奉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虔诚。人在自我的笼罩和控制下是不可能彻底做到虔诚的。自我让我们无理由地自大和虚伪。一个自大的人,一个虚伪的人,怎么可能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人呢?虔诚不是对某个权威的虔诚,不是对某个神的虔诚。虔诚就是虔诚——虔诚是一个人在进入到开放、无我、理性、智慧和大爱后的身心呈现出来的自然状态。反过来说,只有真正的虔诚,才能使我们真正地达到生命的开放、无我、理性、智慧和大爱。

虔诚是需要修行的。因为我们在自己的自我,或从别人的自我幻化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虚伪、欺骗、堕落与愚昧的笼罩中生活得太久了,以至于我们无一例外地成了这一切的化身,成了它们的产物。要想从这一切中成功地走出来,那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是需要进行较长时期的努力,并且在最初的阶段,还需要一个导师的有效指引,才可望走出这个非常深幽的“自我”的陷阱,才可望走出这个坚固而又无形的“自我”的幻觉。这个修行的过程,就叫做“巴克提瑜伽”,或叫做“虔诚瑜伽”。

三、知识瑜伽(Jnana Yoga,又名智慧瑜伽)

“Veda(韦陀)”一词在梵语里有“知识”“智慧”或“启示”等涵义。但这种知识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知识,而是特指那些能给我们带来人生终极启迪和生命终极解脱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本身即来源于那些已经开悟的修行者们。这些开悟者和智者们确信,他们传授出来的这些知识来自于神或神性对他们的启迪,所以这些知识的真正源头来自于神或神性。这些开悟者和智者们认为,他们只是这些来自神或神性的知识的“通道”,而不是这些知识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因为这些知识直接来自于神或神性,所以这些知识必然能把我们带领到神或神性那里去,在那里我们将获得终极的开悟和解脱。这些知识是生命开悟和解脱的知识,所以这些知识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经验知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神启的知识”或叫“神的智慧”。这种神启的知识或神的智慧,古印度人给它们命名为“Veda”。记载这些知识或智慧的书,就叫韦陀经(Veda Sutras)。韦陀经不只有一本,而是有很多本。最早的韦陀经,如《梨俱韦陀》(Rg Veda)、《夜柔韦陀》(Yajur Veda)和《娑摩韦陀》(Sama Veda)等,其年代可以上溯到至少五千年前。这些韦陀经构成了印度文明的源头。所有后来的印度各大哲学体系、宗教体系,以及丰富多彩的印度传统文艺与习俗等,无一例外地都是建立在对韦陀经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发挥之上。

知识瑜伽中的“知识”二字,狭义的定义是特指印度上古时期的各类韦陀经,广义的定义是指古今一切开悟者和智者的言行教导。因为在知识瑜伽的修行者看来,只有这些开悟者和智者教导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天启”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让我们有理由去无条件地追随和服从。这些知识的权威不是来自传授这些知识的个人,这些知识之所以有无上的权威足以令我们无条件地用一生去遵从和实践,是因为这些知识皆来自天启和神授。所有韦陀类经典全部没有作者姓名,因为传授和讲述这些知识的智者们认为它们不是自己的个人私见,而是来自神或上天的启示,他们无权以创作者自居。

在世界范围内,有非常多的圣贤,他们获得生命解脱和证悟的途径,主要来自于他们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对此前圣贤们的经典和风范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与这些古圣先贤们始终保持着不断深入的心灵相印、生命相通,最终达到心开意解、获得解脱,使自己也变成为一代圣贤、成为一个个伟大的灵魂。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无论是在印度传统里,还是在佛家、儒家、道家和西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统里,通过对圣者的经典和风范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与这些古圣先贤们始终保持着不断深入的心灵相印、生命相通,最终达到心开意解,获得解脱的事例非常之多,可谓数不胜数。从每一个宗教传统中,从每一个文明传统中,我们都可以随意列举出一长串名单。

知识瑜伽的修行就是不断地研习这些古圣先贤们的知识和言行,并身体力行之,直到将这些知识和言行完全化入自己的身心中,并在自己的身心中再现出来。对于他们的言行和教导中的某些重要部分,应该像念诵咒语一样地在心中不断地重复,一再一再地思考、领悟、参究。有些时候,为了更好地思考这些知识的涵义,知识瑜伽的修行者们需要到一个无干扰的僻静之地,如森林、山洞等,在那里日夜不停地思考领悟其中的深意。在不断领悟参究的过程中,修行者自然而然地进入甚深的禅定状态,在这种高度的身心宁静而又深度的觉知中,一遍又一遍地进入所参究的知识之丰富涵义中去,而达到身心和悟性的全面成长与蜕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实践(修行)知识瑜伽和我们在图书馆的普通阅读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动机不同:通常的阅读只是为了获得情感经验、人生经验和一些生活技能;而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在阅读时,他们的意图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生命的开悟和实现人生的终极关怀。

第二,方法不同:大众的阅读,大多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以及更多的社会认可;而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在阅读经典时,是为了获得内在的证悟和生命的解脱。概括地说,大众阅读是为了他人和社会,很少是为了他自己;而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的阅读是为了自己内在的智慧与悟性的成长。所以,大众的阅读多数是被动的,甚至是被强迫的(如学生的考前阅读);而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的阅读则是发自肺腑的、高度自愿的。在《论语》里,孔子有一句话概括得很精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第三,效果不同:大众阅读只是使用了身心中很少一部分精力,仅仅是用眼睛在阅读,得到的阅读收获也仅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经验性的理解;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因为在阅读时投入了自己身心中所有的精力,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在阅读,所以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所得到的收获就不仅仅是记住一些文字或获得一些经验性的理解,而是直接引发悟性的全面成长,最终获得生命的开悟和解脱。大众阅读大多只是泛泛之读;而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则需要对所读经典反复参究,对一些重要的语句更是反复理解和玩味,以期达到对这些语句的真正掌握,即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证实这些重要的语句,而不仅仅是用大脑记住它们。

第四,所学知识的属性和范畴不同:知识瑜伽的实践(修行)者们所学的知识不是一般的大众知识,而是特选的那些已经获得开悟的智者们的言行教导。这种知识属于先验(超验)知识,又名神启(天启)知识。这类知识属于本体世界知识。大众学习的知识属于经验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作者有限的人生与生活经验,或仅限于五官和物理仪器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知识。一切科技知识和一般的生产与生活知识,都属于这种后天的经验知识。这种知识属于现象世界的知识。

因为有上述大众阅读和知识瑜伽实践者们的比较,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为了真正用生命来理解和证实这些经典里的智慧和洞见,他们会时常很多年来废寝忘食,忘记寒暑侵袭,甚至忘记今朝何年、身在何处。反复参究,与所参究的语句或经典同生共死、须臾不离,并时常将这些尚待明白的经典或语句带入到甚深的禅定中,去进一步地玩味。所以禅定又名“静虑”,意即在深度的宁静中,去思悟横梗在心中的这些疑虑。终于在某一日,在某些机缘激发下,突然打破这些疑团,生命真相大白于心,彻底获得对生命真谛和宇宙真相的洞见。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禅宗名之曰“破参”或“明心见性”,西方则名之曰“获得神恩”,或叫“得到天启”。

在印度传统里的知识瑜伽,实践者们主要是针对“天启”的韦陀(Vedas)经典进行参究。西方中世纪的那些隐修士们,则主要是针对来自上帝启示的《圣经》和与《圣经》相关的古代圣贤们的论著进行生命参究。佛教里的禅师们,则主要是针对佛经(即佛陀开悟后的教导)或历代佛教导师们的智慧话语进行生命参究。无论是去参究韦陀圣典,还是圣经或佛经,他们都是通过对这些经典的苦苦参究而最终获得开悟。这样一种生命成长方式,这样一种生命实践途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知识瑜伽”或“智慧瑜伽”。

四、胜王瑜伽(Raja Yoga,又名八步瑜伽)

“当心灵与冥想的对象(神或神性,也叫宇宙意识)融合为一时,是为胜王瑜伽(的最高境界)。此时,瑜伽修行者(Yogin)就等同于上帝,而成为自己和宇宙的创造者与毁灭者。”——这是古印度瑜伽大师们对瑜伽,特别是胜王瑜伽的最有代表性的评论和描述。而胜王瑜伽被公认为是此前瑜伽修行者最优先采用的修行方式和最具普世性和可操作性的途径。

“Raja”一词在梵语中的意思是“国王”或“酋长”。胜王瑜伽的创始人是帕坦伽利(Patanjali),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圣哲帕坦伽利将上古流传的所有瑜伽修行方法进行全面整理,使其更加系统化。同时,在瑜伽的理论学说上,帕坦伽利同样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帕坦伽利的弟子将他所阐述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了印度瑜伽文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瑜伽经》。

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概括出瑜伽实践过程(也即由一名凡夫直到开悟)的八个阶段。

第一,持戒(Yamas):严格执行一切合乎人性的或被人类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第二,精进(Niyamas):培养积极刻苦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第三,体位(Asanas):练习一些净化与改善身心的特殊形体姿势。

第四,调息(Pranayama):对各种不同的呼吸方法的练习。这是在练习形体姿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对情绪和精神状态的控制与调节。

第五,制感(Pratyahara):对感官(眼、耳、口、鼻、舌、身)的控制与调节。努力做到心灵不再受束于五官的牵引与左右,通过真实地认清沉溺于感官享乐的巨大危害,自觉地降低和放弃感官上的一切刺激性的或沉溺性的享乐,而回归到平淡、内敛和有品质的生活。

第六,专注(Dharana):对意识的控制,即努力防止精神陷于散乱与昏沉之中,努力减少杂念与妄想,时刻培养心灵的和谐与宁静。对任何一个微小的起心动念,都要尽可能地保持着对它们高度的清醒和警觉,并努力看清楚这些念头和想法的来源和动机。在如此不急不躁、勿忘勿助的持续关注心灵的练习中,渐渐地达到心境在任何境遇下都能较好地维持着和谐与宁静。

第七,禅定(Dhyana):在前一阶段专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心灵对身心内外一切活动,努力保持超越性的观照和觉知的练习(此种练习既可以专门保持一种形体姿势来练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练习)。

第八,三摩地(Samadhi):在禅定时,是我们自己主动地并且是努力地保持着尽可能深入而敏锐的观照与觉知,不令心灵落入散乱和昏沉状态。日久功深后,当这种观照与觉知达到最后的境界时,必然地进入到自然与自发的阶段。这种自然与自发的阶段,就是禅定的最高阶段。此时不是修行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保持着观照和觉知;而是反过来,是观照本身来自然地、自发地观照我们身心内外的一切活动,是觉知本身来自然地、自发地觉知我们身心内外的一切活动。此时,我们既不属于自己的身体,也不属于自己的精神,而是属于这个观照和觉知本身——我们觉知着我们在喜在怒,但我们不是这个喜也不是这个怒。我们是谁?我们是这个觉知。我们觉知我们生理上的出生、长大、老朽、死去等现象,但我们不是这个正在长大的我们,也不是这个正在老去的我们,我们是谁?我们是这个成长和老死过程的观照本身。

觉知和观照一旦成为自然的、自发的、自觉的、自在的、自由的时候,此时我们就由后天返回到了先天,由经验世界进入到先(超)验世界,由有生有死的现象(也即幻象)世界进入永恒(真相)的本体世界,也即由人的世界进入神(神性)的世界。

觉知和观照就是智慧本身,就是生命的光(又名神光或灵光),就是解脱,就是一个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也是最永恒的喜悦——极乐。这种喜悦带给人们的是人生最终极的满足。我们中国人将这种生命的最高境界名之曰“成道”或“天人合一”。与道合一,或与天合一,即是与我们内在的这个超越的觉知和观照合一,成为这个观照和觉知本身。

通过胜王瑜伽这八个阶段的实践,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获得生命的开悟和解脱。基督说:我是光,我是生命,我是道路。他所说的这个光这个道路的意思是,他是这个观照,他是这个觉知。

五、哈他瑜伽(Hatha Yoga,又名日月瑜伽)

“Hatha”一词的梵文原意是日月。日并不是狭义地指太阳,月也不是狭义地指月亮。这里“日月”的意思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哲学概念——阴阳。中医和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所追求的就是达到身心内外的“阴阳平衡”“阴阳和谐”。哈他瑜伽即是在“Hatha(阴阳)”这一印度哲学理论指导下发展出来的,一个旨在调节身心阴阳平衡和阴阳和谐的瑜伽修炼体系。

哈他瑜伽与上古时即已达到很高水平的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Ayurveda)医学,有着很深的关系。Ayur是“生命”之义,阿育吠陀医学即是印度古老的生命医学。在现代西方医学尚未传入印度之前,数千年来,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和中国的传统中医一样,发挥着她祛病健身、救死扶伤的伟大作用。

印度传统的阿育吠陀医学在理论上、临床实践上和诊治方法上,非常接近中国的中医。其通常采用的推拿、按摩、煎服草药、望闻问切等几乎与中医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印度的传统阿育吠陀医学更强调让患者积极主动地来配合医生进行身心调理,不能过于被动地依赖这些临床治疗方法。所以,几乎所有的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的医师都是瑜伽师,特别是哈他瑜伽师。他们掌握着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的呼吸方法、姿势动作和简单的冥想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传授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方法,令患者习练。力求做到药物治疗、按摩治疗等这些被动疗法,与患者积极习练哈他瑜伽的主动调理相结合。这种内外结合、主动调理与临床医药的被动治疗结合、医患结合的治病健身原则,一直被印度传统医学所遵守。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哈他瑜伽在调理身心、祛病健身等方面,形成了一个与印度传统医学相辅相成而又相对独立的瑜伽体系。

尽管哈他瑜伽形成了自身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修行体系,但瑜伽师和印度传统的阿育吠陀医学家们仍然强调,修学者应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与哈他瑜伽的呼吸或姿势密切相关的传统医学知识,如阴阳(Hatha)学说、气脉(Pneuma and Nadi)学说、病源学说,以及一些生理学、解剖学等。

哈他瑜伽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的一种瑜伽,这种瑜伽由很多种呼吸方法、体势和复杂的动作构成。在练习这些繁杂的呼吸方法和动作时,十分强调对这些呼吸和动作力求做到有效的控制和平衡。在不断提高对这些高难度动作和呼吸方式的控制与平衡中,来实现哈他瑜伽的主要目的——Hatha,即阴阳的和谐与统一,也即体内的各大系统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身与心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以及人与周边生活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因为几千年来哈他瑜伽的长期实践,使得它发展出一系列完备的姿势和呼吸方法。这些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协调生理和心理,使身心达到高度有序的和谐状态。故哈他瑜伽对提高身体的柔韧度、协调度,对预防疾病、平复情绪、塑造体形、消除疲劳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近几十年来,哈他瑜伽迅速流传到全世界,受到很多都市人的喜爱。哈他瑜伽在向世界各地流传的过程中,演化出了一些新的更有针对性的亚流派,如健美瑜伽、孕妇瑜伽和高温瑜伽等。

因哈他瑜伽过于注重繁杂的姿势与动作的习练,而轻视甚至忽视了瑜伽真正的目的是在寻求生命的真相以及人生终极关怀的实现,所以哈他瑜伽的境界并不高,它时常被作为其他瑜伽的辅助练习和基础练习而存在。在真正的瑜伽师看来,哈他瑜伽只不过是一种调节生理和神经等方面非常有效的高难度的体操——它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种体操。

六、昆达里尼瑜伽(Kundalini Yoga,又名脉轮瑜伽)

“昆达里尼(Kundalini)”一词来自梵语,意为“生命能量”“生命力”“灵能”或“意识能”等。这种非常特殊的能量潜藏在会阴穴(海底轮)内,也即尾椎骨尖端的前方,被比喻为像一条正在冬眠的蛇,所以昆达里尼又名“灵蛇”。昆达里尼瑜伽就是试图通过一些特殊的呼吸、唱诵和冥想方法,唤醒会阴穴(海底轮)里的这条“灵蛇”。当这个生命能量被激活启动后,它会自发地沿着中脉(身体正中的一条脉,从头顶“梵轮”到会阴“海底轮”)上行,当这个“灵蛇”到达头顶(梵轮)后,昆达里尼瑜伽的修行者就会引发最终的三摩地(Samadhi,即正定或正觉)而实现生命的开悟,实现生命的彻底解脱和人生的终极关怀。

昆达里尼瑜伽在印度的历史很久远,是印度最早的瑜伽流派之一。昆达里尼瑜伽和印度的传统医学以及印度教与佛教密宗里的诸多瑜伽实践方法,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因为昆达里尼瑜伽的修行方法和实践过程不易掌握,所以历代修学昆达里尼瑜伽者大多都是有一定基础的瑜伽师或职业瑜伽修行者在学习这种特殊的瑜伽。但由于昆达里尼瑜伽在深度调整身心和引发觉性的快速成长以及短时间内即可获得生命的开悟和全面的解脱等方面的效果十分神奇,所以,昆达里尼瑜伽至今仍然是瑜伽流派中最主要的修行方法之一。

以上介绍的这些瑜伽和它的流派,只是流传在印度的传统瑜伽,也是对“瑜伽”一词所作的狭义的定义。瑜伽的本意是“相应(Homologizing)”“联合(Uniting)”“解脱(Moksha)”和“开悟(Enlightenment)”等。所以凡是符合“瑜伽”这个词本意的,都可以被称之为瑜伽,这是对“瑜伽”一词作的最广义的理解。

瑜伽不是一种宗教,也不是一门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学说。瑜伽是各种宗教学说和哲学学说的实践体系,或叫实现体系。一门宗教或哲学学说,如果她不想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推演和非理性的信仰之上,而是想进一步地试图将相关的学说与理想通过身心的实践来印证和实现,那么它必须采用一种或若干种实践方式,来证实和实现其相关的学说和理想。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这种通过一种或若干种身心实践方法,来证实和实现相关的哲学学说和宗教理想的实践体系,统称为“瑜伽”。

依照我们对“瑜伽”一词广义的理解,印度教实践体系,佛教实践体系,耆那教实践体系,穆斯林实践体系,基督教实践体系以及中国的气功实践体系,道教中的修真(即丹道)体系,儒家的道德实践体系,在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流传久远的各种养生体系等等,毫无疑问地,它们都包括在广义的瑜伽范畴内。

如果没有瑜伽的实践来贯穿人类东西方这些伟大的宗教和哲学体系,那么这些体系必将流于形式化、概念化、非理性化,她们也就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东西方伟大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是一个深奥的智慧系统,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实践系统,一个理性不断显化的系统,一个身心内在的转化系统,一个自我超越的系统,一个真实的解脱系统,一个直达终极关怀的指向系统,一个源于存在自身的价值系统,一个道德的起源系统……所以说,瑜伽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是宗教和哲学学说的实现途径,也是人类身心健康和理性地生活所必备的前提。 TzQHX7iMH1smsYDONVTJRB2vgRLwTCYLLCK6zKakpZHBV9kSzGR+9x3FIpNfOD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