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皇冠瑜伽“开顶”与藏密“破瓦”之比较研究

〔印〕穆提博士

印度健康与家庭福利部

瑜伽与自然疗法研究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文翻译:刘丽君

关键词 :开顶;破瓦;比较研究

皇冠瑜伽是印度瑜伽各流派中历史最古老的一种瑜伽,在印度文明的源头——《韦陀(Veda,又译为“吠陀”)经》中已可发现一些与皇冠瑜伽思想和哲学相关联的诸多记载,如“业力论”“形传、心传与神传论”“解脱论”“化身论”“意识觉醒论”等等。目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如哈他瑜伽、昆达里尼瑜伽、行为(业)瑜伽、八步(王)瑜伽、奉爱瑜伽以及智慧瑜伽等各流派瑜伽因分有了皇冠瑜伽某方面之内涵与真髓而得以成为各具特色的生命修行体系。皇冠瑜伽于印度流传过程中曾一度成为潜学。生命学家、皇冠瑜伽当代传人潘麟先生在他的灵性导师精心传授和自己深入修证基础上,重新将这一千古绝学带回人间!皇冠瑜伽作为“最快速度实现灵性深度觉醒和最适合当代人身心升华的生命修学体系”,在祛病健身、增智开慧、唤醒意识、实现生命深度自由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

皇冠瑜伽十分注重“开顶”,即打开头顶处的梵轮(软化或化开此区域的头骨)。梵轮又名顶轮、大乐轮、解脱轮、智慧轮或千瓣莲花轮(生理学谓头顶区域存在着近千条神经)。瑜伽学称头顶区域的梵轮是由一千瓣莲花构成的一个智慧中心和能量中心,故此轮在瑜伽学里称之为“千瓣莲花轮”,简称“莲花轮”。

和皇冠瑜伽“开顶”现象最为接近的是流传于中国西藏佛教密宗里的“破瓦(Phowa)”。藏密中的破瓦也是以十分重视软化和化开头顶的头骨为最大特色。最早将破瓦法传入西藏的是出生于中世纪印度乌仗那国(即今之斯瓦特,巴基斯坦),有着第二佛陀之称的莲花生祖师(Padmasambhava)。根据西藏著名思想家、佛教历史学家多罗那他大师于 1610 年所著《莲花生传》记载,莲花生大士曾周游印度,广拜佛教密法大师艰苦修学。西藏古国吐蕃王朝国王赤松德赞即位后,莲花生大士应赤松德赞之邀入藏传法。大师约于公元 750 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约公元752年抵达吐蕃都城拉萨,开始在西藏正式建寺和传法,约于804 年离藏返回印度。由于莲花生大士是西藏佛教真正的开创者,对藏传佛教贡献巨大,受到后世西藏密宗各宗派的共同敬仰。莲花生大士自印度入藏传法时,破瓦法即是其主要传授内容之一。自此,破瓦法正式自印度传入西藏,成为西藏佛教密宗诸修行法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莲花生大师自西藏返回印度之前曾说过:“我的所有教授皆需经过长期修行方可成就,唯有两种法门不修(即不需经过长期艰苦修行)即可成佛(获得生命的彻底觉醒)。”它们就是“破瓦成就法”和“中阴成就法”。

另一位在中国西藏弘扬破瓦法的代表人物是西藏佛教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大师(Marba,1012~1097)。玛尔巴是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被称为西藏的唐僧(玄奘)。玛尔巴译师曾先后三赴印度、四赴尼泊尔访师学法,获大成就。玛尔巴在尼泊尔和印度有很多师父,但授其衣钵者是印度佛教密宗大师帝洛巴(Tilopa,988~1069)的弟子那若巴大师(Naropa,1016~1100)。那若巴大师将学自其师帝洛巴等人的佛法归纳提炼成为“八根本成就法”,简称为“那若八法”,即拙火成就法、幻观成就法、光明成就法、梦瑜伽成就法、中阴成就法、破瓦成就法、双修成就法和夺舍(迁识)成就法。西藏人玛尔巴尽得那若巴的那若八法全部教授后,在西藏广泛传此八法。但密宗认为,自玛尔巴以下,八法中的双修成就法和夺舍成就法已失传。故那若八法自公元十一世纪始只存留了六法,即“那若六法”。破瓦法作为那若六法重要组成部分在玛尔巴开创的西藏密宗噶举派中,作为根本修学之一被高度重视和传承着。

“那若八法”或“那若六法”将此前数千年来印度传统的各大瑜伽修行方法和有着“八万四千法门”之称的佛教修行方法进行了成功的归纳和提炼。这对以东方文明为背景,对生命内涵的探索和修证的推进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自公元八世纪的莲花生大士和公元十一世纪的玛尔巴大师将破瓦法自印度引入西藏并给予高度重视以来,西藏密宗各教派皆非常重视这一“不修(即不需经过长期艰苦修行)即可成佛”的修行方法。

笔者经过对皇冠瑜伽中的“开顶”和藏密中的“破瓦”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它们之间在差异之外又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现将其差异和相似之处分别陈述如下。

开顶与破瓦之差异性

一、历史时代之差异

皇冠瑜伽其哲学理论和修行方法可以追溯到五千至七千年前印度文明发端时的韦陀经和韦陀时代。后世形成的哈他瑜伽、昆达里尼瑜伽、行为(业)瑜伽、八步(王)瑜伽、奉爱瑜伽以及智慧瑜伽等印度各流派瑜伽中皆可发现皇冠瑜伽的身影。如哈他瑜伽中的“调顺四大、净化身心”修行宗旨,昆达里尼瑜伽中的“气、脉、轮”修行宗旨,行为瑜伽中的“积业与消业”修行宗旨,八步瑜伽中的“通过禅定(三摩地)获得终极生命觉醒”的修行宗旨,奉爱瑜伽中的“神传(神启)”修行宗旨,以及智慧瑜伽中的“心传”修行宗旨等理念和修行方式,皆因分有了皇冠瑜伽某方面之内涵与真髓而得以成为各具特色的生命修行体系。

佛教在印度自诞生至消亡大约跨越了一千七八百年历史。在这一千多年历史中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小乘时期”,自佛陀开悟传法(公元前六世纪)始至公元纪元左右,这一时期的佛教被完整地保存在以斯里兰卡为主的小乘佛教国家;二是“大乘时期”,自公元纪元前后至公元七世纪左右,这一时期的佛教被完整地保存在以中国大陆为主的大乘佛教国家;三是“金刚乘(密宗)时期”,自公元七世纪左右至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十二世纪,这一时期的佛教被完整地保存在以中国西藏为主的地区,包括内蒙古与外蒙古、日本以及当代欧美一些国家。

尽管自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崛起时就出现了密宗,但金刚乘(密宗)佛教是印度佛教史上出现最晚的佛教。如在大乘佛教中广为流传的《般若心经》的经文最后部分即有咒语(真言),而咒语是典型的密宗特色。因密宗十分注重咒语的念诵,故又被称为“真言宗”。但真正的金刚乘(密宗)的全面崛起则自公元七八世纪开始,并迅速以压倒性优势在大乘佛教中占据主导地位,直至佛教在印度因伊斯兰教的大举入侵而消亡。

小乘佛教以隐居独处以求个人解脱为特色,大乘则以济世明理为特色。因大乘的济世观念,故大乘非常重视入世修行。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思想和学术十分雄厚,各派哲学和思潮此起彼伏。佛教为求生存和发展,必须正面回应这些哲学流派和不断涌现的新思潮,故以哲学和析理见长的大乘佛教应运而生。

但佛陀的一代教法是以实修实证为其根本宗旨的“生命实践的智慧学”,以通过实修实证来实现生命彻底觉醒和内在解脱为终极目的。大乘佛教的哲学化体系的建立和思辨的精透并不能直接带来佛陀一代教法的终极目的的实现。换言之,佛陀的教法之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成为一名真正的生命修行家和生命觉醒者,而不是仅仅成为一名哲学家或学者。

为救大乘佛教之偏失,金刚乘(密宗)佛教应时而起,高举“即身成佛”为宗旨,在大量吸收印度传统各瑜伽修行法的基础上,糅合大乘佛教教理,形成特色极为鲜明的新式佛教。这一时期的金刚乘佛教在修行方面以咒语、手印和观想为主要方式,出现了气、脉、轮、坛城等学说。这些学说皆来自印度教和瑜伽。破瓦法也是在金刚乘(密乘)于印度崛起两百到三百年后方才作为密宗的主要修行方法之一,并由莲花生大师和玛尔巴大师传入西藏雪域。由此可以推断出,西藏密宗破瓦法来自印度传统的瑜伽,具体地讲,即来自古老的皇冠瑜伽的“开顶”法。开顶法与破瓦法是源与流的关系。

二、文化背景之差异

皇冠瑜伽作为印度最古老的瑜伽流派与别的瑜伽流派一样在印度独立传承数千年之久。在此传承过程中,皇冠瑜伽是印度人民祛病健身、启发开悟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其生命内在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故皇冠瑜伽是东方文明中独特的生命实践体系,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修学。

密宗作为大乘晚期佛教,除了含有大量的生命修证体系外,它毫无疑问地也是一个严整的信仰系统。只有当佛教信徒在具备相当程度的佛教信仰之后,才可以被传授和修学破瓦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破瓦法的传播。故自破瓦法传入西藏至今,她仍然局限在雪域之隅内传播。在近两百年来,破瓦法几度式微,如今她成了极少数高僧之专属,一般信众或出家多年的僧人终其一生也难得其法。学人在修学密宗破瓦法之前必须经过某位密宗上师之相应的“灌顶仪式”,即一种宗教性的授权仪式。没有获得(参加)相应的“灌顶仪式”者,是不可以修学破瓦法的。如私自修学,则责之为“盗法”。盗法者不仅难从修学中获益,甚则有害于身心。这一宗教制度在西藏密宗中是被极其严格地恪守着的。

而皇冠瑜伽作为独立的瑜伽流派和独立的生命修证体系,不包含任何宗教信仰。故其在传播中没有宗教戒律和信仰等的限定,避免了因不同信仰而发生的冲突,超越了宗派门墙之隔。因是之故,尽管皇冠瑜伽在历史流传过程中曾一度成为潜学,但经过皇冠瑜伽当代传人潘麟先生的重新提倡和推广,皇冠瑜伽在中国和印度等国迅速吸引了大批追随者修学。

简言之,皇冠瑜伽的开顶是以整个瑜伽传统和印度文化,以及整个东方传统文化为背景;密宗的破瓦法则以佛教文化,特别是以西藏密宗为其背景。

三、修行方法之差异

㈠“自开”与“他开”之差异

密宗破瓦与皇冠瑜伽开顶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破瓦法注重学人通过自己修炼而获得软化或化开头骨(简称“自开”);皇冠瑜伽则注重运用导师的能量和禅定力、慈悲力和功德力等为弟子们软化头骨(简称“他开”)。

破瓦法十分注重学人自修。即由某一密宗上师传授破瓦修行方法,学人则寻一僻静处独自修行,直至修到头顶百会处的梵轮软化或化开为止,一般需要三个月到三年之久。

皇冠瑜伽的开顶特色是:学人在虔诚、开放、接收的状态下,皇冠瑜伽的导师将手轻轻放于学人头顶梵轮处,将其能量和禅定力、慈悲力和功德力等通过学人的梵轮传输进学人身心之中。此名之曰“开顶仪式”或“接受开顶”。每个学人接受开顶的过程平均只需十到二十分钟即可。

因破瓦法是以自修为主,有很多咒语(真言)、手印和复杂的观想程序等,故修行难度较高。所以修学破瓦者需有深厚的佛学知识和长期的修行基础,方可真正地掌握破瓦法的修行方法。因皇冠瑜伽采用的是“他开”法,即皇冠瑜伽的导师将其能量和禅定力、慈悲力和功德力等通过学人的梵轮传输进学人身心之中,而达到软化和化开梵轮的目的,故无需学人必须拥有深厚的佛学知识和长期的修行基础,同样也无需学人必须拥有深厚的瑜伽知识和长期的瑜伽修行基础,也无需学人掌握很多咒语、手印和复杂的观想程序等。

㈡软化或化开头骨(梵轮)之差异

密宗的破瓦法修成之后,验证成果的方法是:用一种茎干中空而坚硬的长草,取其草中上部分,将一端削尖,轻轻插破头皮,如能较顺利地插穿头骨,则证明头骨已被软化或化开。反之,如不能顺利插穿头骨,则证明头骨尚未软化或化开,需要继续如法修行,直到插草成功为止。

有一些学人在接受皇冠瑜伽导师开顶的当时,头顶即被软化或化开大拇指甲至一枚硬币大小之面积。更多的学人则于接受开顶后的一至两周内头骨软化或化开。还有一种更为神奇的现象是:有一些人尚未正式接受皇冠瑜伽导师的开顶(意即未正式接受导师将手放于其头顶),仅仅听了皇冠瑜伽导师关于皇冠瑜伽的讲座或一般性的学术演讲,但在其对导师的虔诚、开放和接收的心态下,即获得了成功的开顶;或仅仅阅读导师的相关书籍或听受导师的CD光盘等,而获得成功开顶者,也时有出现。

因密宗之破瓦软化或化开的头骨是一个小孔状的点,故需插草以辨之(有些学人可于头顶处成功地软化或化开两个或多个小孔)。而皇冠瑜伽软化或化开的是一个面,软化或化开后,无需插草,仅用肉眼查看(仅限于无头发者)或手指触摸,即可清楚地辨别出开顶成功与否(极少数人呈环状、裂缝状、三角状,或在头顶百会穴处软化或化开后,又于周围分别软化或化开一处或多处等)。

㈢开顶后修学之差异

密宗破瓦法在成功地软化或化开头骨(即打开梵轮)后,有一个理论认为,有可能缩短学人寿命,故需加修“长寿法”。加修“长寿法”后不仅不再有可能缩短学人的寿命,反而可以延长学人的寿命。

在皇冠瑜伽的开顶前、开顶过程中和开顶后,皇冠瑜伽导师给学人源源不断地通过梵轮或整个身心传输进来的能量和禅定力、慈悲力和功德力等可以非常有效地净化学人的身心和消除引起人生夭折的业力,降低学人的人体新陈代谢速度,而降低新陈代谢速度是获得长寿最有效的方式。故皇冠瑜伽在成功地为学人开顶后,不需加修特别的“长寿法”而自可达到有效地增寿之目的。

㈣关于“双修成就法”与“迁识(夺舍)成就法”之真实内涵

“双修法”是密宗里十分特殊的一种修行方法。这种方法时常被一些不明真相者误解为类似于道家房中术里的“阴阳(夫妻)双修法”或“采阴(阳)补阳(阴)法”。道家房中术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人关于性卫生和性保健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其中有很多科学之处,但也夹杂着古人很多迷信和禁忌成分。

佛教密宗那若八法中的双修成就法是根据瑜伽和佛教传统中的“心传”原理和“神传”原理创设的一种快速获得生命觉醒和解脱的方法。此法中的“双”是指师徒或神明(也可是佛或菩萨)与修学者。此“师徒”中的“师”既可指当代健在的密宗上师或瑜伽导师,也可指已去世的历代修行成就者。其实那若八法中的双修成就法就是皇冠瑜伽中的“以果为因法”,即师徒之间在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基础上,学人在(对导师的)虔诚、开放、接收的状态下源源不断地接受(转化)来自导师的能量、功德、智慧、力量和生命证境等为自己的能量、功德、智慧、力量和生命证境,也就是将导师们修证的“果”接受(转化)为学人自己的“因”。这种神奇而又无形的方式属于瑜伽授受中的“心传”,不仅皇冠瑜伽将其作为基本的和主要的瑜伽授受方式,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的禅宗,在中国西藏和内蒙古地区的密宗,在儒家和道家、西方基督教,以及其他瑜伽修行体系中,“心传”现象皆普遍存在。只是在一些生命修行实践体系中,“心传”被特别地提倡和强调,被有意识地运用着;而在另一些体系中,“心传”并没有被特别地提倡和强调,也没有被有意识地运用(但“心传”在这些生命修证体系中同样也是实际存在的)。

由此而知,双修成就法中的“双修”是指师生之间在生命上的融合、心与心的相应、存在上的相通,它在瑜伽三大授受方式(形传、心传和神传)中属于较高级的心传和神传范围。学人在与其导师或上师建立很好的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基础上,其导师或上师不仅可以将其全部的能量、功德、智慧、力量、证境和生命内在的自由等源源不断地传输(转化)给学人,同时也将导师或上师的“生命获得彻底觉醒后生起的满足和重获自由的快乐”源源不断地传输(转化)给学人。

简言之,那若八法中的“双修成就法”就是“以果为因法”,即学人始终站在前人修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修学。引用物理学家牛顿的一句话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以果为因法的创立在人类生命学发展史上的价值,绝不亚于牛顿的“万有引力”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价值,它在瑜伽学和生命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上述讨论可以让我们得出如下一个明确的结论:那若八法中的“双修成就法”,即“以果为因法”(简称为“心传”)并没有失传。它不仅没有失传,而且一直在瑜伽和佛法中被广泛地应用着,实践着。例如皇冠瑜伽即将双修成就法,也是就以果为因法作为引导其学生深入生命圣境的主要方式之一。

另外,那若八法中的“夺舍(迁识)成就法”在皇冠瑜伽看来同样没有失传。如果说它在密宗中业已失传是可以的,但若说它在世间失传则不属实。因为在皇冠瑜伽中就完整地保留着“夺舍(迁识)成就法”的全部内容。夺舍(迁识)成就法是一种极其独特的方法,此法可以令学人将自己的意识直接迁入活着的动物、人、胎儿体内而以“他(它)”的主人自居。“夺舍”的“舍”即指他人的身体或母体内的胎儿。西藏密宗里的活佛转世也与此有关。

夺舍(迁识)成就法是诸法中过于独特的修法,如运用不当,易引发伦理、道德和生命学中的某些生命法则等问题,故皇冠瑜伽没有将此法传播。但皇冠瑜伽依然完整地保存此法的全部内容,因“双修法”和“夺舍法”皆与密宗的破瓦和皇冠瑜伽的开顶有着直接的关联。

在关于双修成就法与迁识(夺舍)成就法是否失传的观点上,密宗公认为是失传的,而皇冠瑜伽认为并没有失传,而是被完整地保留于皇冠瑜伽里。因为自印度佛教密宗兴起后,双修成就法和夺舍(迁识)成就法本来即撷取自印度传统文化中的各流派瑜伽。但这些瑜伽流派并没有因密宗撷取其精蕴而致使其特色不具、本真不存。“那若八法”在印度和西藏密宗内是各流派之“共法”,它们同样也是密宗与印度传统各瑜伽流派以及各大生命修学体系之“共法”。在其流传过程中,确有此消彼存之时节因缘之差异,但所幸,道不孤行,这些人类对生命奥妙之探索成果,作为众生之福田、身心转化与升华之指南,并不因时代更迭、日月轮替而湮没。

开顶与破瓦之相似性

一、皆强调尊师和重视道统

破瓦虽重自力自修而达到软化或化开顶轮(头骨),但并非不重视导师和法脉之加持。在小乘和大乘佛教中,信仰者必须皈依“三宝”,即佛陀、教法和出家僧人,皈依者必奉此三者为无上至宝而从之。至晚期佛教的密宗兴起后,则加“上师(导师)”一宝为“四宝”,且置上师一宝于其他三宝之上。因上师即为佛之化身,故上师即佛;因上师彻见法源,明透法相,成就圆满,故上师即为法宝;因上师即是传承守护佛法之人,故为僧宝。如此,上师之体为佛,之言教为法,之行状为僧。上师纳此三宝为一身,故在密宗里,重师尊师为学人第一要务。其重师与尊师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反映在修行上。在修行上,学人应时刻与其上师保持着高度的心心相印和生命相通。真正地尊师如父,爱师如母。尊其师而重其道。

尊其师方可达到重其道。反之亦然,重其道者必尊其师。皇冠瑜伽同样十分注重尊师重道。因密宗和皇冠瑜伽都清楚地知道,人类文明和文化在传承中可明确地分为“学统”和“道统”。学统属于形传范围,师生之间所传承的是人类后天形成的经验知识,所讨论的仅关乎人类的客体性之真理,此真理又名“外延真理”。经验知识和外延真理依据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依据于严整的逻辑推理而成就其存在之合理性和合法性,即依据于严整的逻辑推理来对人类的经验和思辨进行证真和证伪。其在历史上经过师生在授受传递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学科、学派或传统,此即名之为“学统”。

而瑜伽修行、佛法修行和一切旨在身心内在的净化和生命升华为目的的修证系统,除了认可人类一切学统并以此为坚实基础外,因生命的内在真理属于主体性真理(或名之为“先验智慧”),为了配合这种特殊智慧的授受,故在生命学中除了同样注重形传的学统外,更注重心传和神传。以心传和神传为核心的生命之间的直接授受和智慧的传承,名之曰“道统”。此道统又有“法脉”“心脉”“生命之脉”等别名。因各类生命修行方法是此前那些已获生命觉醒者发现的生命内在的真理和法则,此真理和法则本身即含有无穷之智慧和提升学人之力量,同时这些修行方法内含着历代生命修行者和证悟者之毕生心血,这些修行方法与借由这些方法而获得成就者之间已无二无别,故后世学人不仅在“与师相应”的基础上,可获得来自其师的能量和智慧以及证悟等,在“与法相应”的基础上,同样可以获得来自历代借由这些方法而获大成就者们的生命之加持和启示。此为“重道”,即重视道统更深层之涵义。

简言之,学统属于文化范畴,这些人类文化可以很好地“化民成俗”。“人异于禽兽者,几希”,即人与动物自外观视之并没有太大之差异。在如此前提下,文化可以很好地“让人成其为人”,“让人以人的尊严而活着”,即充分地张扬人性,并化性成风,由此导民成俗,此皆文而化之之功,故名之曰“文化”。道统所重者,在于如何实现生命内在先验智慧和自由之彰显,属于“内明之智”。故道统属于文明范畴。

学统传承的是人类的文化,是“外化之学”;道统传承的是人类的文明,是“内明之智”。用中国传统儒家视之,学统属于“闻见之知”,道统属于“德性之知”;用中国佛家视之,学统属于“法相之思辨”,属于“俗谛”;道统属于“法性之内明”,属于“真谛”;用印度哲学和瑜伽学视之,学统属于“有漏之外知”,道统属于“无漏之内见”。

然而,近几百年来西学裹挟其强权政治与野蛮枪炮而东进,由科技长足进展而催生出的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下的自由、民主和科技思潮随之进入东方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文明古国。这两个古国不仅在这几百年里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苦难,同时我们传承数千年的文明道统也随之经受了几近毁灭性的灾难。在近几百年中,古老的东方几乎学绝道丧、文明不彰、生活无依、性命失怙。自十二世纪穆斯林入主南亚以来,印度再未出不世之哲人。而中国道家自魏晋玄学以后,再无来者。自唐末五代以后,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的禅宗几近中断。至赵宋一代,高标“以心传心”之“心传”法门的禅宗也仅剩下了默照禅、文士禅和口头禅而失其生命。中国儒家自阳明先生之“心学”后,再无出色之人可担当接续此道统,更因清军入主中原而再无来人。

环视我东方大地,如今印度之“瑜伽”、中国之“国学”皆因难守心脉道统而仅存其皮毛。孰为东方之正宗?孰执文明之正脉?幸而有雪域之密宗和皇冠瑜伽遗存于世,令道统不绝,如丝续弦。此为众生之幸,文明之幸!

二、皆以气、脉、轮学说和业力学说为基础

除了皇冠瑜伽和密宗皆在“心传”和“神传”基础上强调尊师重道之外,这两大生命修学体系另一相同点在于皆以气脉轮学说和业力等学说为其基本。“气”在密宗和皇冠瑜伽哲学中,是身心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能量。这些能量又因在体内的分布不同、功能不同而分为上行气(即令人心情愉快、意志坚强、智力旺盛的能量),下行气(维护所有生理排泄功能顺畅,并令人情绪稳健、逻辑清晰和理性地生活的能量),平行气(即令人精神和身体各系统保持高度协作和平衡的能量),命气(即维持人的寿命长短之能量),脉气(即流行于全身各经络,或瑜伽学中所谓的“脉”中之能量,此能量为上述各能量之源头),业气(即混杂于上述各能量之中的一种能量,此能量根据和记录身心已有的或正在进行的各项活动而反过来对身心发挥着或好或坏的作用)等。这些“气”在中国中医里称之为“真气”或“元气”,在瑜伽学和密宗里则有各种不同的称呼。无论从什么角度或根据其什么功能来命名和区分“气”,但有一点是这些传统学说中所共同遵奉的,那就是肯定“气”的存在和重视“气”在身心活动中的重要性。如意图净化身心、升华生命或意图获得生命的彻底觉醒,都必须首先认识“气”、净化“气”、运用“气”、升华“气”等等,围绕着“气”进行修行。这一点是皇冠瑜伽和密宗在认识上的高度一致之处。

其次是“脉”。将中国中医和印度瑜伽在气的运行路线上的认识不同作一比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中国中医认为体内真气运行的路线——经络,它们的分布除带络外全是纵向的。而瑜伽则命名体内气的运行路线为“脉”,它们的分布除中脉(自头顶百会穴至会阴穴之间身体正中的一条脉)和其左右两侧的左脉与右脉外,全是横向的。在经络和脉的功能上,中国的中医和印度的瑜伽在认识上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重要差异。其相同之处即是:中国的中医和印度的瑜伽都认为,人体的疾病来自于气之变质和恶化,以及经络(脉)阻塞不通所致,经过中医治疗或练习瑜伽,净其业气,通其经络(脉),则百病皆消。

中医经络共计二十条左右。但瑜伽学中的脉则非常之多,共计七万多条。重要者三条,即中脉和中脉左右两侧之脉。其最重要者是中脉。在瑜伽学和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医学)中,中脉是全身气脉之总管,中脉若通畅强健,则全身气脉必随之而通畅强健。故中脉通畅与否,十分重要。皇冠瑜伽开顶和密宗破瓦,其目的皆在于以最快之速度、最彻底之方式疏通中脉,净化中脉。中脉通畅与否,强健与否,头顶百会穴区的头骨是否软化或化开为其重要标志。

中国中医认为与经络关联最为直接者是五脏六腑,而瑜伽学和印度传统医学认为,调控全身脉道者是分布在中脉上的七个能量调控中心,名之曰“轮”。这七个轮即是中脉和全身气脉之总调控中心。在皇冠瑜伽和密宗看来,分布在中脉上的这七个轮不只是全身气脉调控中心,它们同时也是人类不同档次之意识中心。生命的层次取决于此生命中的意识觉醒之层次。不同的轮既是不同的意识成长之阶段,也是不同的意识觉醒程度之中心。激活或开启不同的轮,即是激活或开启生命中不同的意识层次。而顶轮,则是意识的终极觉醒之轮,此轮一旦被激活和开启,学人则获得如佛陀之大彻大悟,进入生命本有不生不灭之永恒而获最后之自由与解脱,同时也将获得和开启生命内涵本有之全部先天之智慧而彻见宇宙人生之真相。学人至此,如大梦初觉,如长夜日出。以是之故,皇冠瑜伽、昆达里尼瑜伽和密宗等,皆十分重视中脉和七轮之修行。其中昆达里尼瑜伽和密宗破瓦偏重自修自开,而皇冠瑜伽则强调“以果为因”和“他开”。无论是“自开”还是“他开”,重视气、脉、轮方面则高度一致。

另外,皇冠瑜伽和密宗同样也重视“业”论。“业(Karma)”是印度文化中最古老也是最基础之哲学概念。故由印度文化孕育而出的两大文化奇葩——瑜伽学和佛学也就必然地建基于“业”论之上。

关系“业”和由“业”产生的对身心生命的作用力(简称“业力”)和在“业力”作用下的体内之气(能量)具有的不同之功能,以及“善业”“恶业”“无记业”以及“业报”和“消极消除恶业”“积极消除恶业”等学说与修行方法,在皇冠瑜伽导师所著的《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一书中和其在各种场合里的演讲,以及密宗里大量经论皆有详尽之论述。在此笔者只提及,不作深入讨论。此处所及,只为指出业力学说为皇冠瑜伽和密宗所共奉之学说,此为其两者又一高度相似之点。

三、皆认为此法是获得生命终极自由和开启先验智慧之主要途径

如上所述,皇冠瑜伽和密宗皆认为,中脉不仅是人体内的一条最主要的能量运行路线,也不仅仅是其他气脉之总管,有领导和调控其他气脉之功能,同时中脉还是生命觉醒意识成长之路径。中脉一旦畅通,则意识成长和显化再无障碍,如意识成长和显化再无障碍,则生命即获得终极觉醒和开启生命内涵的先验智慧(密宗名之为“般若智”“法性智”或“佛智”,禅宗名之为“自然智”,瑜伽名之为“神智”“圣智”或“无漏智”,哲学上则名之为“存在之智”“先验之智”或“超验智慧”)。此智潜存于七轮之中,特别是头顶之梵轮。因此轮之激活是获得生命彻底觉醒(即成佛)之重要所在,是开启生命先天之智,引发生命终极觉醒之关键所在,故此轮又名“智慧轮”或“解脱轮”。梵轮若被激活开启,则此智即被激活开启。而梵轮之激活开启与否,则视其头骨软化或化开与否。

以是之故,皇冠瑜伽和密宗不约而同地皆重视开顶,即激活和开启七轮的最高一轮梵轮。假使梵轮打开,学人即使没有立即获得生命彻底觉醒而成佛,最低限度,也可令学人从此自主生死,不坠六道,随愿迁识。

结语

皇冠瑜伽虽于印度流传过程中一度成为潜学,然经当代皇冠瑜伽传人、生命学家潘麟先生重新提倡和广为教授而令此学成为国际瑜伽界之主力。其引领国际瑜伽运动进一步发展和升进,其功之巨,不亚于中世纪前期《瑜伽经》之作者帕坦伽利之于人类瑜伽事业之功绩。

密宗之破瓦几经历史流转而如今于西藏几成绝学。纵有学人心向往之,多因雪域乃苦寒之地,生存禁区,山高水险,加之明师难遇,而如愿者凤毛麟角。将皇冠瑜伽之开顶与密宗之破瓦作一次比较研究,标明此两者同异之处,于瑜伽于密宗皆有重大之意义。愿以此文抛砖引玉,企来者以高明。 cRAfr+QEnFE+ImiuclhFbg6d4P8vKJgLsoYXBfq6AbqI/WNphP/rsHdtHCYwDr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