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千万注意,不可被佛家的名词术语搅浑认识,搅浑观念,这是学佛者的一大关口。能否过名词关、语言关,在理解这段经文上就充分显示出来了。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中明确地说:“不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为什么呢?“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这一品,佛陀则有更进一步的延伸。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假如须菩提你这样认为:如来不以三十二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可不可以呢?“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 断灭。 ”以非三十二相见如来也不可以。从释迦牟尼佛至阿弥陀佛,乃至于一切无量诸佛,一旦成佛,他的肉身必有三十二相。若刻意地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或刻意地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其罪平等,无二无别。

事实上,三十二相、三十一相或是三十相,都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出在“刻意”上。刻意地执著“有我”,当然是过错,刻意地执著“无我”,也是过错。这都是犯了法执病。只要刻意,就是有为,就是造作,此有为,此造作,必成为法束,而不得解脱。所以二十六品和二十七品是相互呼应的,为的是消除一切刻意与造作。

古云:有心为善,虽善不美;无心为恶,虽恶可恕。刻意行善,善仍是善,但却不美,因为含有私心,含有我执。尽善尽美,是做事的一个标准,做任何事情都应遵循。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而行忍辱,而行精进,而行禅定,而行般若。布施是不是善呢?当然是。你无心不著相布施,那就尽善又尽美了。“无心为恶,虽恶可恕”,无心的过错是可以被宽恕的。比如精神病人杀人,在法律上是不承担责任的,因为他在精神病发作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无心而为。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无上正等正觉,亦即成佛。成佛之人必具足三十二相。我们不能刻意地去追逐三十二相,那就成阿难了,阿难是因为看佛长得帅才跟随佛陀出家的,这就叫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但是现在看见却假装没看见,硬逼着自己说我没看见你三十二相,行不行?“莫做是念”,这是刻意否定,刻意回避,是在闭目塞听,这是鸵鸟精神,也不行。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 ”“诸法断灭”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牵涉到佛法的一个基本精神——中道思想,无论小乘大乘还是密乘都共同遵守的一个佛法的基本精神。它是佛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佛包括所有高僧大德在内,在讲法的时候,都必须遵循。佛弟子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即学习佛法、思维佛法、领受佛法、宣讲佛法、修习佛法时必须恪守的基本理念。

中道思想,简单地讲就是不落两边,不执守对立的双方,亦即涵摄对立双方而又超越双方。比如,执著三十二相是一边,刻意回避三十二相是另一边,佛法的观点是两边都不可执著,二元皆要超越,这就是中道。中道是对冲突、对立、相对的两边的彻底超越,而非苟合,即不是把两边各取一半再合在一起。中道跟对立的双方,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它高于两边,是涵摄双方而又对两边的超越。这种超越叫不执不著,既不执著于三十二相,也不执著于非三十二相,两边都不执著,两边都超越了,这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不执著。

在印度,有的思想学派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有的则认为人死后跟生前一样,在佛法看来都是错的。认定人死后什么都没有的观点,就是所谓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不是到马克思才有的,印度有一个学派叫顺世派,此派形成的时间比佛陀的思想还要早很多,它讲究顺着常人的思维、观点和感受来理解这个世界,对那些超越常人经验的事物一律不予承认。比如,灵魂超越了我们常人的经验世界和感官世界,顺世论就不予承认,这就是典型的唯物主义。顺世派认为人死如灯灭,这种观点被释迦牟尼佛批判为“断灭见”。断,意为切断,以人死为节点;灭,什么都没有,人死如灯灭。这就叫断灭见。

另一派思想可见于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该教派认为,人死除了肉体消失以外,什么都没变,你什么都在,而且一在永在,不会再变化了。如果你是一个恶人,死了以后肉体不存在了,但你还是一个邪恶的灵魂。你能不能改恶向善呢?不能。有一天你良心发现,说我不作恶了,想当善的灵魂,行不行?不行。一日为恶,永远为恶;一日为善,永远为善。生前恶死后恶,哪怕你投胎重生也还是恶;生前善死后善,即使投生了还是善。这个被佛陀批评为“恒常见”“不异见”。在这种观念下,世间万物今天是什么就永远是什么。以山为例,今天是山,明天是山,一亿年以后还是这个山,永远不变。

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 相。 ”佛法认为这两种思想都是错的。断灭见(简称断见)是错的,即所谓的唯物论是错的。恒常见(简称常见)也是错的,因为无“常”,天下万物都在变化。今天的恶人,明天就有可能良心发现成为善人;今天是沧海,明天就有可能变成桑田。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皆有可能。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世界都要变的,而且是瞬息万变。这个世界什么都在变,唯有“变”不变。

断见与常见,合称“断常两见”。佛陀追求的是两边都不著,走的是中道,涵摄断常二见,而又超越断常二见。佛在临去世时说:“如果谁说我死了,那是谤佛;说我没死,那也是谤佛。”所以中道有时候特别难理解,佛陀到底是死了呀,还是没死呀?佛陀的生死,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谜。佛法的奥妙就在这里。所以世人一再地说,佛法是天才的学问,学得不好就被埋没,学好则被造就,依法出生(从法中获得重生)。哪怕你本来是一个很愚昧很堕落的一个人,只要能从佛法里面摸爬滚打一番出来,就算不是一个圣人,至少也是一个大贤;如果出不来,只能死在里面。佛法如海,几千年来,不知天下多少才俊皆葬身此海之中,尸骨无存。有的人在学佛之前还叱咤风云,有很多建树,很多功业,一学佛法以后,此人就在世间消失了,投身佛法中一生都出不来!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佛法不学则已,要学,就要把它学精、学透,最怕学个半吊子,误己害人。

这个世界什么都在变,唯有“变”不变。那么是变还是不变呢?这句话不能以相对的“变”或“不变”来理解,不要再给这句话一个绝对或相对的答案,你只需如其所是而听闻之,思维之,理解之,就可以了。所谓的中道就是超越两边,既承认变化,又承认变化后面有一个不变,不变又孕育在变中,变又体现出不变。无常孕育在常中,永恒又孕育在无常中,把这个总原则抓住,就好理解了。佛法不走极端,不承认一方也不承认另外一方,超越一切冲突、矛盾、对立的双方。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以加深理解。

据《景德传灯录》载: 南泉普愿禅师 (748-834) 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 (东堂和西堂的众僧在互争一只猫儿,东堂僧人说这猫是我们豢养的,西堂僧人也力争此猫是他们豢养的。南泉禅师刚好路过,就对两堂僧众说:“你们若能说出个道理,即可救了这猫,如果说不出来,就杀了这猫。”结果两堂僧众都没人有什么反应,南泉禅师便杀了此猫。)佛法不能杀生,这是佛法的一个基本精神。南泉禅师也是出家人,但为什么他杀生的时候,眼睛眨都不眨一下?这时你就会发现,一切不执不著很难做到,这里面有大智慧。

还有,密乘噶举派开山祖师帝洛巴,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反佛道而行。佛家不是不准杀生嘛,他就专门吃鱼,而且还是活生生的鱼。有一次,他从河里抓了很多活蹦乱跳的鱼来吃,他的弟子那若巴当时还没有证悟成佛,他对师父产生疑问了:佛法不是不杀生吗?这鱼也是一条生命,你怎么不仅杀,而且还杀得心不惭愧脸不红?帝洛巴说:“你看到的只是表面,这些鱼都是我上一世的弟子,由于他们没有好好修行,做了一些恶事,这一世投胎为鱼,我已成佛有无边法力,杀他们实质是在超度他们。”说完帝洛巴挥手之间,这些鱼全部化成一道光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看,这到底是杀了还是没杀?是吃了还是没吃?这再次说明佛法不著两边,走的是中道,其中奥妙无穷。一般的和尚看来,杀生是绝对不可以的,宁愿杀我也不能杀生,这是修菩萨的慈悲精神。但在高僧那里,杀生这么一个无比严重的罪业,却能化为超度的功德。禅师杀猫,密宗大师生吃活鱼,他们都能把严重邪恶的一件事件,运用自如。

由此可见佛法不是教条的,而是生动活泼的,是因时间、环境而随时变化的。佛陀告诉我们:于法不说断灭相。为什么佛陀要在这个地方提醒须菩提,也提醒我们呢?因为这个《金刚般若经》的基本性格,就是荡相遣执,就是一切不执不著,无为无作。这种无为、无作、无相,极其容易让人们产生断灭相,如果理解得不正确,就会陷入死空、顽空,而不是妙用真空。妙用真空是无执无著之空,它不等于物理学所说的宇宙真空,“真空”是“真正的、彻底的空性”之简称,就是不执不著而生的空。

真空不等于顽空,差别在哪里呢?真空是对一切执著的超越,等于超越之本身;顽空就是断灭见,就是人死如灯灭。如果把真空理解成什么都没有,这叫断灭见,是邪见,不名正见。

正见是中道见,简称“中见”或“中观”。中观既不说某事物是永恒的,也不说某事物非永恒,这二者都不是理解事物的正确态度。按照佛法的标准,唯物论与顺世论都认为人死如灯灭,这是落入了断见。有人问,找人把我杀了,是不是就可以叫“无我相”了呢?不可以。为达到无我而自杀,也是著了断灭见。有的人追求长寿,希望永远不死,有些皇帝希望通过吃丹药,获得长命万岁,这样的心念和态度是着了常见。

对于寿命,断见、常见都是错误的,什么见是正确的呢?应无寿者相。夭寿随命,活到八十岁,好!活到九十岁,好!活到六十岁呢?也好!一切随命,不去挣扎。老百姓常说,命中有八尺,不必求一丈。秦始皇追求长命百岁,但他命中不该长寿,不管他怎么折腾,即使倾全国之力去求长生不死之药,结果还是早早地死了。夭寿有命,命中没有,强求不得呀!无寿者相,既不刻意追求长寿,也不刻意寻找短寿。佛法中明文规定:不准许自杀。因为你也是一个生命,你把自己杀了和你把别人杀了,其罪平等,杀别人下地狱,杀自己同样下地狱,也是要受到恶报的。所以你没有权利杀死你自己。有人问:“又要我无寿者相,又不准我自杀,到底要怎么办呢?”答案就是超越,就是回归中道!中道就是超越之道,中道就是无执之道,中道就是无为之道。 hQHRwiTI/jI67lJUDRzTkKu4T8zcPI21AZCfon8obOQTG/uG+sV9rxDTvUEbGE8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