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品名曰“ 法界通化分 ”。何为“法界”?依法(属性)分界,通俗地说,就是以类分界,在佛经中就叫“法界”。一类一类的法界共同构成了一个世界。佛法认为有十法界——六凡法界加四圣法界,六凡就是六道,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道、阿修罗、天人,四圣就是罗汉、缘觉、菩萨和佛。( 十法界图见附图三

天台宗智者大师依《法华经》经义中四圣六凡各自的意境,来阐述十法界:

1.佛法界: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境界也;

2.菩萨法界:为得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

3.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

4.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而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也;

5.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也;

6.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也;

7.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神通自在之非人境界也;

8.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境界也;

9.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之境界也;

10.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也。

“法界通化分”之“通”者,贯通之义,就是各法界之间通达无碍;“化”者,转化和超越之义。品名是说这十个法界之间本来是没有阻隔的,是可以自由地相互转化、相互贯通的。这是从佛的境界上来看十法界是如此,但就自各法界内之众生而言,各个法界之间是难以逾越的,是壁垒森严、彼此隔绝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 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段经文是大白话。核心要点就是教导我们不要在福德上著相。如若著相,各法界之间将无法通透、通化。细细思量,这一品里面充满辩证思维,智慧奥妙无穷。

解脱地狱道最好的方法,不是福也不是德,而是对福德和非福德的双重超越。地狱整天受苦,何来福德?但没有福德也是一种福德,叫“非福德”。非福德也是一种福德,至少它可以消除你的业障,是另一种潜在意义上的福德,就是俗话说的“吃亏是福”“吃苦是乐”。表面上是吃亏吃苦,实际上在吃亏吃苦之时,却磨炼了我们的心智,提升了我们的品德。照此逻辑,将这个观念放大,放大到地狱,则地狱也是另外一种福德——一种潜在的福德。

在现代社会,对于有些人来说,让他吃苦就是对他最大的关爱。因为如果一个人过于享福,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会变得不切实际,心浮气躁,自以为是,人格渐渐被扭曲和异化。怎么办?必要的时候给他吃一点苦,对他而言这种苦就是一种福报,否则成为花花公子、纨绔子弟,这辈子的人生就彻底地被毁掉了。当他在人生的变故和种种苦难中变得能吃苦耐劳、本分忠厚,这种苦难就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最大的福报!所以说,吃苦未必都是坏事。

很多事情需要辩证看待。地狱当然不好,但是也未必就是全坏,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只要你不执著地狱,你就超越了地狱,出离地狱最好的办法就是超越地狱。在佛家最典型的事例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到地狱中普度众生,他本人整天生活在地狱中,但是他感觉到苦了么?没有。他把地狱之苦转化成佛境之乐,不仅没有感觉到苦,而且视地狱为天堂,甘之如饴!他发了一个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要把地狱中所有的众生都度脱了,而我最后一个成佛。

有这种思想这种境界的人是不是佛?佛法就是这样“矛盾”!越想成佛的人越成不了佛——你的那个非常想成佛的执念,恰是你成不了佛的直接原因。相反,如地藏王菩萨,他不想马上成佛,他只想救度地狱里受苦受难的众生,等什么时候地狱里没人了,度完了,我才最后一个成佛。当他真实地发完此大愿之时,他当下就成佛了。这就是佛家特有的辩证法。因为当这个大愿真实地发起时,他就证入了无我之境。无我就是佛。所以地藏王菩萨不是菩萨,而是地藏王佛,只是示现为菩萨相而已。

同在地狱中,众生在受苦,但地藏王菩萨(地藏王佛)从未感受到任何痛苦,时刻享受到的是佛国的喜乐。何以故?就是因为他生活在地狱,不著地狱相,地狱在他眼中被超越了。对于地藏王菩萨而言,地狱就不再是地狱了,他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清凉而极乐的佛国。

整个六道亦是如此,如果你不执不著,六道就不称其为六道。六道在不在?真实不虚。但是对不执不著之人而言,六道就不存在了。好比你把梦当现实去看待,里面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你醒来以后再回忆梦境的时候,那就已经不再是梦了,梦境已经不存在了。这就叫超越。

释迦牟尼整天给我们讲说六道,但他本人不在六道中,他讲说的是众生的梦境,而他本人则是从六道之大梦中醒来的人。因此,对我们来说,六道是存在的;对佛陀来说,六道是不存在的。六道是不存在的存在,四圣道也是不存在的存在。你以为真有罗汉么?我不执著在罗汉上,有和没有一样。有没有菩萨呢?有没有佛呢?对佛陀而言,有跟没有是一样的。六凡道是没有的,四圣道也是没有的,那么是不是说它们真的不存在呢?不,它们是存在的,但相对于不执著于它们的人来说,它们就是不存在的。这就是《金刚经》的妙义所在。

因此,只要无为、无执、无染、无著,你就可以把六凡四圣十法界全部打通。无“四相”就是十法界的直通车,载着你从地狱到佛国随意穿越。佛说佛法者,即非佛法,故名佛法;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故名般若波罗密……十法界很像一个复杂的迷宫,《金刚经》则像是迷宫里的导游,我们就像是迷宫里的游客,必须亦步亦趋地跟着《金刚经》,一旦落下,我们就困死在迷宫里,再也出不来了!

为什么禅宗里有那么多骂佛、杀佛的言论?比如僧问:“如何是佛?”禅师答:“干屎橛。”还有人问:“如何是佛?”答:“老胡僧”(或“老骚胡”。“胡”是中国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贬称。尽管印度在中国的西南方向,但佛教却是沿着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内地的,故仍然可以称佛陀为“胡僧”。佛陀是印度人,“老胡僧”翻译成现代语,无非就是外国的一个糟老头子,无非就是一个生长在不开化的边疆之地披着僧人外衣的老家伙)或“我若在(佛陀)旁,一棒打杀,与狗吃”……

为什么禅师们会这样呵佛骂祖?难道他们不爱佛陀么?不爱佛陀又为何出家?为何又紧紧追随佛陀的思想矢志不渝?单看这些言语的字面意思,好像是很痛恨很讨厌释迦牟尼的样子。这不是一两个禅师,几乎所有的禅师都是这样的言语,在唐朝的时候蔚为风气。什么叫禅风?就是骂佛祖像骂孩子一样成为了一种风气,整天以呵佛为业,以骂祖为乐。实际上这些慈悲的禅师们,就是为了让弟子们不要著了佛相,因为这是成佛的最大障碍,一定要将其超越和破除。

其实,禅师们对佛陀的爱别有不同,从不做表面文章,从不祈求什么,他们不礼佛,不烧香,不读经,不念诵佛陀功德,但他们比很多整天礼佛、烧香、读经、念诵的佛教徒还要爱佛,因为他们敬爱的是佛陀那伟大而超绝的精神,是真爱,是大丈夫式的爱!现在多数佛教徒都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酸溜溜的爱,一边拜佛一边想着保佑我长命百岁,保佑我一生平安,美貌长驻,保佑我升官发财等等。如果我要是佛,一见到拜佛的人我就会发抖——你千万别磕了,你这么多的要求远远超出我的能力之外。众生的贪欲太大,各个都是欲壑难填,刚走一个,又来一个,你满足了他这个欲望,一会儿又有别的欲望出来。所以不是我们怕佛,而是佛怕我们,佛一见到我们来,他就溜走了,你磕头越多,佛越恐惧。看看这个悖论!到底谁真爱佛?是那些常常去拜佛的人?还是禅师式的整天骂佛的人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

释迦牟尼在世时,生活在苦乐参半的人道中,但他受苦了吗?他没有。佛陀真实地超越一切苦痛,这种超越不是假的,不是想象,更不是自我催眠,因为佛已经从八苦中彻底地解脱了出来。从表面上看,他是人,但从内在的生命觉醒程度上看,他不是人。佛陀在人间,不受人间苦,就像地藏王菩萨在地狱,不受地狱苦一样,这就叫“化”——通化、转化。他们把人间的苦都转化掉了。转化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无相、无我、无执、无著,这就是转化的总方法。

只要做到无相、无我、无执、无著,不管你此时在哪一道、哪一界,都可以从这一界上升到上一界或上上一界,总之,一路通上去,这就叫“通”。按此总原则,诸法界自然融通、无二无别、无有障碍,哪一界都是佛界。在地狱没有地狱苦,在动物道中没有动物苦,在人间没有人苦,到哪里都没有哪里的苦,全部可以化掉,这叫“化”。地藏王菩萨转化了地狱的苦,释迦牟尼佛转化了人间的苦,他们的这种福德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这就是“法界通化分”。 rVbpKc3CkUN02L5TSGlxQjyZfaV+luLwVgUb6tkHrQjUw3sduxscPBJJu7mNWe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