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三千大千世界 ”是佛家的一种宇宙观,佛家认为宇宙是无量无边、没有尽头的。这一点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略有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佛家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的东、西、南、北四个洲(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中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个辞的来源。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原名张正权,20岁时到松江禅定寺为僧五月,逸琳法师取《长阿舍经》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为他取法号为“大千”。张正权从法师为自己取的法号中悟出,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可包含在一个人精诚专一、锲而不舍的一念之间,从此便以张大千为名字,别号“大千居士”。

佛家为什么提出是三千大千世界,不是四千大千世界,也不是五千大千世界呢?这又与佛家的另一个宇宙观有关。佛家认为,一个佛的教化范围最大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它就构成一个佛国。这个“国”不是指国家的意思,千万不要理解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或美利坚合众国的国。佛陀不是总统,这个“国”是范围的意思,就是佛所教化的范围。三千大千世界之外还有没有世界了呢?有。所有的世界都有各个佛教导着那个世界的众生。那么,到底有多少个三千大千世界(佛国)呢?数不胜数,无法计算。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换言之,我们这个世界是属于他教化的佛国,这个佛国与西方的极乐世界一样的庄重、一样的美。

可是我们看不见,佛的弟子也看不见。有一天,舍利弗问佛陀:“您说凡是佛都有净土,您的净土在哪儿?”释迦牟尼回答说:“我的净土就在这儿。”舍利弗说:“我们怎么没有看见您的净土?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尔虞我诈,到处充满了颠倒妄想,一点也不像净土的样子,倒像一个屠宰场,充满了无辜扼杀,相互吃人,一点都不像西方极乐净土那样美好。”佛陀说:“那你们想不想看看我的净土?”大家一致同意。释迦牟尼用脚趾一点地,突然之间我们这个世界就像神话传说一般,变成了金银铺地,琉璃为水,彩云为盖,以风为音乐,奇妙无比,远胜西方极乐世界若干倍。大家一看,好美呀!原来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比西方极乐净土好若干倍,那还往生西方干什么?正在欣赏之余,佛陀问:“看够了没?看够了我要收回来了。”他把脚一收回,又变回了人吃人的世界,充满痛苦、迷芒、困惑的世界。舍利弗问:“为何您要显示这么一个肮脏的世界,而不把刚才那个世界显示给我们?”佛陀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把那个世界显示给你们,你们就不精进了。因为那个世界太享受了,你们就会因此而堕落。我必须给你们一个人吃人的世界,一个充满了苦难、痛苦、颠倒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你们才会真实地发心修行。当你们成佛的那一天,你们会再一次看见那个世界,就像你们刚才看到的那个世界那样美好。”这句话颇有启迪,大家一定要善加思维,善加琢磨。这是一个神话故事,非常有启迪作用,但不可当真,一旦着实了理解,就又落入了法执。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 得福德,宁为多不? ”佛陀问须菩提,若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宝布施给佛,或者布施给穷人,那么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和德多不多?须菩提说:“ 甚多, 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里面有一个小趣闻。本来后面这几句话是佛陀说的,被须菩提抢着说了。须菩提应该说完“甚多,世尊”就不说了,下半句话由佛陀来说。即“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应该是佛陀说的,但是被须菩提抢着说了出来。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即不把福德当福德看的这个“福德”才是真福德,一旦把你的福、你的德当作福和德去看,你又著相了,又执著了,那么这个福和德就成了死的福和德。死的福和德不是一个活水源头,终究有用尽的一天。所以不要把福当福看,不要把德当德看,不执著的时候你的福和德就会越来越多,无休无止,无量无边。

我们会发现《金刚经》中所有的言说,都是围绕着无我、无四相来说的。一旦有“我”,你就会很快地伴随着“这个福是我的”,“这个德是我的”等等一些这样的想法。你一旦把你的福德占为己有,这个福德就是有漏的,就有用完的那一天,即使做得再多,都不能称之为多。唯有不占有、不执著,方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个时候才能称之为甚多。“即非福德性”告诉我们不要把福德打死了、着实了去对待。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受持”的意思是,让我们遵照着去实践此经中所告诉我们的义趣和教导。如果能照着全部教导去做最好,如果不能照着做,退而求其次,仅仅受持“四句偈等”,把四句偈吃透了,理解了,照着做了,福德也是不可思量的。

“偈”是佛家特有的文体,就是用梵文写的诗体。印度是一个诗歌大国,释迦牟尼也是一个诗人,他讲法有一个习惯,先以正常的方式叙述一个概念和主题,讲解完后,时常会将刚才所述之义概括为诗的形式,再画龙点睛地强调一遍。这些诗偈在梵语中非常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既有哲学的启迪,又有文学的享受,文学美和思想美双美并举,乃人间绝品。但是翻译成中文后就不押韵了,只有哲学美而失去了文学美,因此它不能再被称为诗了,只好起一个专用名字,叫“偈”。

在《金刚经》中有三四处“四句偈”(由四句话构成一首完整的诗偈,就叫“四句偈”)。佛陀在此没有明确指出哪四句偈。但每个四句偈大意都是让我们破执、无我的。如果一个人,他把《金刚经》的意思,乃至经中的这四句偈,向他人讲说,让他人真真实实地明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道理而获得无我无执,那么这样所获得的功德和福报,要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宝给穷人获得的福报和功德大得多。

《金刚经》里说的“七宝”是指: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七宝有多少呢?满三千大千世界。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给需要的人,能不能获得福报呢?能,但这是小的福报,是人天小果。“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这是财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这是法(智慧)布施。把《金刚经》的教导传递给更多的人所获得的功德,远远大于财布施。通俗地讲,给人传播知识远胜过给人钱财。就像前几年,内地人直接捐钱来帮助生活在偏远地区贫穷的西部人民,现在慢慢变了,不是直接给钱了,而是用钱来建学校,让当地的孩子来接受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是给你点钱,你明天就花完了,如果让穷人家的孩子来学习知识,未来他就知道如何去改善生活了,如此则从根本上摆脱了贫穷。这就是财布施不如法布施的道理所在。不管捐助者们有没有意识到,事实上他们就这样做了,拿这个钱办学校,办医院,乃至于办图书馆,这都叫法布施。

“其福胜彼”,释迦牟尼明确地教导我们,法(智慧)布施所得到的福报、功德远胜于财布施。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 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指一切能让我们成佛之法。“皆从此经出”,佛陀在这里讲得非常清楚:要想成佛,要想成就无上正觉,必须深入学习和践行《金刚经》,否则别无他途。此品名曰“ 依法出生分 ”,生出什么?生出正觉,生出佛陀之果位。如何出生?依法出生。所依何法?依无为之法,依无相之法,依无执之法,依超越之法,而成就无上之正觉,彰显无上之般若。

《金刚经》里的金刚眼就是试金石,必须经过这个试金石,才能成佛,不经过《金刚经》这个试金石,你是不可能成佛的。这个金刚眼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教授——超越。不住相布施就是超越布施,有布施这个行为,无布施这个执著,无布施这个相。岂止是布施之时需超越,菩萨所行之六度(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都要超越,才能成佛。总之,一切都在超越中,一边践行六度,一边超越之,这就是《金刚经》中所有言教其背后的密意,即不住相,或叫无四相,换一个词,就叫做超越。

一切法门皆可概括为一个法门,即超越。除此之外,再无它法。遇见什么,就超越什么:布施,超越你的布施;禅定,超越你的禅定……用佛家的话讲,这叫做“破”或者“无”,而我们叫做超越。“破”这个字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好像要砸烂一切似的。“无”也是如此,无我相不是说没有我,不是说把我杀死,而是一边有个我,一边还要超越我,不执著于我,不迷恋于我,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句经文非常重要。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释迦牟尼把他自己所有的教导全部否定:无一法可得名之曰佛法。佛家的思想跟别家的学问大不一样,它是以空为学,以空为智,名为“空智”。空到最后连释迦牟尼把他自己也彻底地空掉了,把他的教导也彻底地空掉了,这种空在佛家被称作“究竟空”。究竟空的意思就是彻底地超越之。空就是超越的意思,当我们说空掉什么,意思就是超越什么。超越什么不等于否定它,更不等于肯定它。超越就是超越,既不是对这个东西的肯定,也不是否定,《金刚经》中的空,是包含了肯定与否定这两者的同时而超越之之义。

到底有没有佛法呀?佛陀49年讲了那么多的经都是什么?教了八万四千法门是干什么的?都是假的吗?不是,没有一个是假的,也没有一个是骗人的。《金刚经》就是佛法。既然如此,佛为何又说没有佛法呢?是为了让我们对佛法——佛陀的教导,不生执著。当你不执著于佛法的时候,佛法才美丽,才能发挥出它无穷的威力;当你把佛法执为己有的时候,佛法就变成了自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变成自私的有机组成部分,变成自恋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学习佛法变成了摘花那样,摘回来作为自己的私藏之物,那么,它就不叫修行佛法,而成为了占有佛法。

执著于佛法和执著于世间别的事物都是一样的,你执著于长寿,我执著于自己的美貌,他执著于佛法,其实大家谁也别笑话谁,从“执著”这个角度讲,大家都一样。因为我们的各种执著,导致了佛法成为通向觉醒的最大绊脚石。释迦牟尼真乃智慧之化身,他对一切现象通达无碍,他预知到未来很多弟子必将对他的教导执著不放,这份执著也将成为这些弟子通向觉醒和解脱的最大枷锁和障碍。于是,他必须把这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枷锁和障碍破除掉。所以,他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因而,只有对佛法不生占有心,不生执著心,不生自私心,佛法才如它自己,才是真的有佛法。“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句话就是佛法,而且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它要求我们超越言语,超越形色,得空智,入涅槃。

从佛法的教导中解脱、挣脱出来的人,就叫佛。这个法就是“超越法”,超越一切,包括超越佛陀之前的那些佛的教导和方法。谁超越,谁就成佛,不超越者,最多是贤人而不是圣人。这就是“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咒语又名真言,即真实不虚之教言之义。《金刚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佛陀的真言,需要我们像咒语一样不停地在心中念诵。一边念诵一边领悟其中之真意,这就是最好的禅修。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静坐,在静坐中选择《金刚经》中某一句或某几句,某一品或整部经文,不断地默念,并持续地用整个身心、整个生命去体悟,将其含义不断深入地融进身心和言行之中。如此,渐渐地,我们的整个身心言行,就会愈来愈清晰地成为《金刚经》的化身,愈来愈将《金刚经》之义趣活出来,体现出来,彰显出来。当我们在人生中遭遇疾病、失恋、破产、亲人去世等重大挫折时,更需要及时提起正念,运用《金刚经》的真理,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对治生活中的一切违缘,来解脱(超越)人生中的一切苦厄。 wVGba7VQzHtek0mKwmNwUtK/izGcy2UcFeF2QQBpEcmyXeq6XMvXgrTs14DOoH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