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此句为第三十一章之首句。有成语曰“耳聪目明”,听觉灵敏谓之聪,眼光透彻谓之明。“聪”:原义是听觉灵敏,此处之义为圣人因与心性化为一体而拥有了超级听觉。此超级听觉,儒家名曰“道听”或曰“天听”。“明”:原义是眼光透彻,此处之义为圣人因与心性化为一体而拥有了超级视觉。此超级视觉,儒家名曰“道视”或曰“天视”。“睿”:《书经·洪范》曰“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睿”者,通达透彻也,形容至圣(臻于化境者)因与心性化为一体而拥有了心性之自明、自律及本觉之功能而大智大慧,通晓一切。“知”:与“智”通假。此智是般若之智、上帝之智(神智),儒曰圣智、性智、道智,又名良知,皆心性之本觉之别名也。“临”:高处朝向低处之势。《论语·为政》曰:“临之以庄,则敬。”至圣之生命通天彻地,峻德极天,反衬出凡夫的我们如尘埃之微,凡夫比之于至圣若萤火虫比之于太阳。

整句大意为:与天下为一体的至圣,他有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灵敏之听觉、透彻之视觉、通达无碍之心灵、大彻大悟之智慧,其无穷博大与峻极高深之生命呈现出来的圣洁与庄严,巍巍如泰山一般,穆穆如日月一般,让德少智浅如我辈者,在他们面前立刻显得渺小如蚁、丑陋不堪。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宽”:广大而辽阔也。“裕”:丰富而从容也。“温”:亲切而和顺也。“柔”:如水之随意也。此句形容至圣(臻于化境者)如天地一般包容一切,化生一切,孕育一切,涵养一切。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发”:奋发而进取也。“强”:坚韧而挺拔也。“刚”:决断而果敢也。“毅”:志向坚定而不动摇也。此句形容至圣之品质与人格,圣人以此足以立世,以此足以立身,以此足以立言,以此足以立德。所有这些高贵神圣之品格,皆是心性之内涵与属性于此圣贤之生命与身心之呈现。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齐”:与“斋”通假,清净而圣洁也。“庄”:稳重而肃穆也。“中”:超越相对、无我无执也。“正”:自道(导)、自足而自律也。此句同样是形容圣人之品质与人格,由是而赢得人天尊敬、万世景仰。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文”:自觉而主动地张扬人性、显明德性、传承学统、守护文化也。“理”:条理思维和系统学识也。“密”:谦逊内敛而诚敬自虚也。“察”:慎思明辨而保持觉知也。此句依然是在形容圣人之品质与人格,表彰圣人何以成为天下之法则、成为天下效法之楷模与言行之准则。因为他们能如其所是地辨别是非与正邪。

“宽裕温柔”者,仁也;“发强刚毅”者,义也;“齐庄中正”者,礼也;“文理密察”者,智也。共具仁义礼智之四德者,非圣而谁欤?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溥博”:广大而辽阔之状。“渊泉”:潭深而活跃之状。“出之”:如泉水般涌现出来。

与心性通化为一的圣人,他成为了道德与智慧(仁与义、中与庸)之化身与载体,其境界广大如天,生命深邃如渊,似泉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如“谷神”和“玄牝”一般,生化不止。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见(xiàn)”:表现,指仪容。“说”:同“悦”。圣人之生命体现在仪容态度上,能使民众自发地生起诚敬;表达在言语教导上,能使民众自觉地产生信任;反映在举止行为上,能使民众自然地生起幸福喜悦。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声名”:“声”者,言行与教化也;“名”者,姓名也。“声名”可引申为“以其名字命名的义理体系(思想学说)”,如孔孟之学、老庄之学等等。“洋溢”:普被而充盈之状。“中国”:通达中庸之道的文明国度。“施及”:蔓延所及。“蛮貊”:古代指南方和北方的落后部族,此处泛指四方蛮夷之族。

整句大意为:这就是圣人之言行教化与思想学说,何以普被中华、家喻户晓,并且还自发地蔓延到四方蛮夷之地,同样赢得这些蛮夷部族的景仰和爱慕的原因。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队”:通“坠”,坠落。“尊亲”:尊重与亲近。此段大意为:凡是车船所达之处,人力所能通行的地方,天所覆、地所载之域,日月所照到的地方,霜露所润泽之处,但凡是有血气之人(一切芸芸众生),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圣贤的。这就是为什么说圣人的美德堪与天地相匹配的原因。

是故朱熹曰:“舟车所至以下,盖极言之。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西汉扬雄 曾说过:“观乎天地,则见圣人。”千年后北宋“二程”之一的程伊川 读到这句话,有不同意见。他说:“不然,观乎圣人,则见天地。”由是而知,于儒家义理之洞见,伊川较扬雄为更进一层矣。究极而言,是人荣耀天地万物,而非天地万物荣耀人也。是谁景仰天之高耶?人也;是谁俯临地之厚耶?人也;是谁欣赏万物之大美耶?人也;是谁彰显存在之意义与价值耶?人也;是谁活出心性之内涵与庄严耶?人也……

是故,就表面而言,是以圣人“配天”;就“参天地,赞化育”之究竟而言,是以天地“配圣人”,是“观乎圣人,则见天地”。 1QRVuqhmSX1Q4FtSB+jB7S7ENCGtty1icVhfC2MO93eP6VR1U3UAGTWXf1Prbo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