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此段为第二十四章的全文。金刚乘佛法修持有成之人,会被称为“全知”或“遍知”。所谓“全知”,指时间上知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事,空间上知晓内外物我之真相。如《周易·系辞下传》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者,心性之别名也。心性是“无思”的,意为心性不需要像人这样进行思考和逻辑推演;心性是“无为”的,不需要后天的种种造作,不需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制造一些显微镜、放大镜等来观察和了解事物,那些都是有为之法,心性不需要;心性是“寂然不动”的,清净无我,如如不动,自在自然,但是心性无有片刻失去对自己的了知。心性对自己的了知就是自明、自律与自觉。此谓之“感而遂通天下”。天下一切全为心性之呈现,心性对天下的了知,就是心性对自己的了知。正如西方基督教所言,上帝了知每一件事。因为无有一物在上帝之外,故上帝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上帝对其自己的了知。此理与《周易》完全同一义趣,只需将“上帝”置换成“易”或“心性”即可。

上帝(易、心性)了解事物(即上帝了解自己)是直接了知——不需要任何介质与媒体——直接看见事物的真相与内涵,直接听见事物的真相与内涵,直接嗅到事物的真相与内涵,直接感觉出事物的真相与内涵,如是等等,因为上帝(易、心性)和一切圣贤皆拥有般若智慧(德性之知)。但在现象世界里、在人类社会里、在经验世界里、在感官世界里,般若智慧(德性之知)可以很好地促进和提升感官能力和经验智慧之成长,但不能完全地取代之,感官(六根)感知、逻辑推理和知性思维等经验智慧拥有般若智慧永远不可取代之特性。因此,人类既需要生命科学家和圣贤们对生命世界、本体世界之洞察与证悟,也需要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对现象世界之探索与利用。此两者(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于至诚之中,即于圣贤之化境中,直接于心灵之眼或肉眼之前呈现出事物未来的一些信息,是完全可能的。全世界各民族所奉之神灵,虽然外形差异巨大,功用不同,但有几点必然是相同的:不死(永恒),拥有无穷的智慧、虹光之身(随意隐显的智慧之身)以及各类神通(如有预知能力等超越常人之能力)。因为超级视觉、超级听觉等这些远远超越常人感官能力的功能,是心性本有之功能,常人之视觉和听觉等是对心性本有之超级视觉功能和超级听觉功能的极大堕落与局限。当心性通过“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次第呈现之时,心性本有之超级视觉与超级听觉等超级功能,必然同时呈现出来。当这些超级功能呈现出来时,在常人看来就是不可思议的神通。但所谓的“神通”只是以常人眼光视之,就心性之自身而言,无所谓神奇与否,都是些本有之正常功能而已。

“前知”指前瞻性的预知,即具有先见之明,又名“先知”“先觉”。孟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孟子·万章下》)后世于汉语中尊称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和佛陀等为“先知”,称赞他们有“先觉”之能,皆是本着《孟子》而来。但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前知”“先知”“先觉”的,子思于此处清楚地说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于大手印至少需达到第二阶段“离戏瑜伽”,最好是达到第三阶段“一味瑜伽”和第四阶段“无修瑜伽”;于大圆满“脱噶”至少需达到第二阶段“觉受(明体)增长”,最好是达到第三阶段“明体达量”和第四阶段“法性尽地”;于《中庸》则需要达到“形则著,著则明”阶段,最好是达到“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阶段,才是此处所言的“至诚”境界。达此“至诚”境界,才“可以前知”:具备不同程度的先知先觉之能力。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前知、先知与先觉是在圣贤化境中直接对事物进行前瞻性的洞察与预见,是对心性呈现出来的超级视觉与超级听觉等功能的运用。但对于尚未达到圣贤化境的普通人而言,也是可以通过一些常规方式来达到某种程度的前瞻性的洞察与预见的。如“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当一个国或一个家将要兴盛之前,必然会出现一些祯祥,如各方面所需人才连续出现,如大家自觉地团结与和谐,如各种机缘全部到来,等等。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反之,当一个国或一个家将要衰亡之际,就会出现种种前兆:如人人都争先恐后地败德乱伦,如种种妖孽鬼魅式的人物和事物接连出现,如种种衰乱现象和反常现象笼罩着这个国或这个家。

见乎蓍龟。

“见”与“现”通假。“蓍(shī)”: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具有解毒、消肿、止血、止痛等功效,茎、叶可制香料(通称“蚰蜒草”“锯齿草”),上古时期用其茎来占卜 [1] 。“龟”:龟甲(龟壳),是比蓍草更古老的上古占卜之物。《史记·龟策列传》:“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大意为:上古时期的王侯们每当疑惑之际,就会通过蓍龟来占卜一番,这是在上古时期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方法。

《周易·系辞上传》云:“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 者,莫大乎蓍龟。”孔颖达疏曰:“探,谓窥探求取。赜,谓幽深难见。卜筮则能窥探幽昧之理,故云探赜也。索,谓求索。隐,谓隐藏。”此段可有两义。其一是:通过蓍龟卜筮方法来窥探幽深难见之理,以此来了解天下吉凶和层层推进事物正确地发展,无有能越此者。其二是:通过深入了解蓍龟卜筮之原理(卜筮时要求占者必须处于至诚状态,故曰:不诚不占。卜筮之灵验,非蓍龟之灵验,乃“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之灵验。蓍龟卜筮之过程,是入诚之过程;卜筮之灵验,是至诚之灵验),即“至诚如神”之理,就可以不再通过外在的、操作复杂而繁琐的蓍龟卜筮流程来获知吉凶、对错等信息,而是直接入于至诚,以达神感、神应与神通,“感而遂通天下”,以获知幽深。至诚犹如放大器或曰显化器,可以迅速地将幽深隐秘显化出来,让我们及早知晓。这就是孔子及整个儒家孜孜以求的“不待蓍龟”“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孔子好《周易》而不占。夫子并不想当一名占卜师,他通达《周易》后而著《十翼》,句句皆在阐述义理,包括探索占卜何以灵验之原理,目的在于知晓其理之后,则可“不待蓍龟”也。夫子以此方式来破解和取消在他之前业已盛行千年之久的“蓍龟卜筮”之术。

动乎四体。

四体即四肢,此处指手足的微小动作。此句意为:通过手足的微小动作来判断出他的动机与意图。引申之义为:由小见大,由微知著,通过事物的幽微之变,即能知晓此事物的未来变化与趋向。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吉凶祸福将要来临时,必有种种幽微之预兆出现,故而可以提前知晓。

故至诚如神。

“故至诚如神”有二义:其一于经验知识中,于现象世界中,通过由小见大、由微知著,来实现预知吉凶祸福,真是不可思议呀!是故,我们需有敬畏之心、向善之心,时时修养品德,处处谨守义理,不能如那些无知无识之人那样,事情到了不可收拾之地步,才知问题之严重而后悔莫及。其二于德性修养中,即通过至诚不息,持续地德化人生而实现“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当心性(明体)呈现达到“形、著”阶段,以及此后的“明、动、变、化”阶段之时,全部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就会有一个极大的拓展与松绑(解脱)。换言之,此时的全部感官之功能将出现一个极大的提升,此前的那些幽微深奥就会显著起来,其时身心内外之现象世界全部在心性(明体)中一隐一显:虚幻部分渐渐消隐,同时心性诸内涵与诸属性则渐渐显现而真切起来。在此隐显过程中,此前沉没于感官和认知之外的义理和真相,皆会彰显出来,如是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达至“至诚”境界之人必然比常人要知晓更多,“故至诚如神”。


[1] 远古先民们求卦占卜为何习惯用蓍草,而不用其他演算工具(如树枝、谷粒、棋子等)呢?这与先民对蓍草的崇拜和流传的蓍草相关神话有关。据《易纬·乾凿度》引《万行经》说:“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说文解字》也说蓍草“生千岁(才)三百茎”。这些传说无疑给蓍草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于是历代相传此草非圣人之地而不生,故为历代钦差大臣前来祭祖复命之信物。
上古时代人们占卜普遍使用龟壳,依据烧裂之后的痕迹来判断吉凶。随着《周易》出现,蓍草占卜被认为更加“神圣通灵”,淘汰了烧龟壳这种原始而混沌的占卜方法。随着占卜技术的发展,到了战国末期和秦朝初期,逐步使用铜钱、竹签、石子等物代替蓍草来占卜。 g5o+lp/C5/2n7SCzHAkxww+MEe0Dj3S+LTiQMw9Y/jUWVCZjcyMhJpkrfyW9Gx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