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抓住属于自己时代的机会

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目前的市场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快速增长时代,步入缓慢增长时代。增长速度代表着蛋糕做大的速度,也代表劳动者能分到的蛋糕份数。过去的高增长不再,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步入存量竞争。

为什么现在所有专业都在劝退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 化?为什么现在仅仅靠勤劳没办法致富?存量竞争就意味着,行业的新人越来越难分到市场的蛋糕,因为优势地位都被之前进来的老人占据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少数行业,年轻人都会感觉机会在变少。尤其是2016年这拨房价上涨以后,除了少数天才可以杀出重围,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压力与质量主要取决于上一代的资产积累。

所以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问题,本质都是经济问题。大到世界的每个国家,小到个人,都是一样的道理。搞清楚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能明白人们的观念变化的原因。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思路也会更加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国内尤其缺乏的是工业技术人才。当时我们的工业落后到什么程度呢?从当时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来:“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得益于其他国家的援助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也让中国对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这个阶段步入大学的学生,就是完成工科课程的培训,成为合格的工业技术人才。国家按需培养,把他们统一分配到需要的岗位上去,服务于建国初期的重工业。只要把数理化这类基础知识学扎实,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那就是优秀人才。

所以当时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时候找工作并不是件难事,基本上国家会给你分配工作。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也正式开始了。不少读书好的孩子通过高考上了大学,有机会进入政府机关和大国企工作。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这无疑意味着逆天改命,从过去的土里刨食变成了拿到国家的“铁饭碗”。

那时候考查的科目主要就是数理化,所以20世纪50年代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又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之后流行起来了。这个时间段考上大学的那批人,可以说上升通道是最顺畅的。因为等到他们80年代初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自己单位的领导年龄是存在断层的。很多领导年龄已经超过50岁,没干几年就要退休了。自己只要甩开膀子努力干,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批人基本上就是“60后”和少部分“70后”。他们是刚刚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的那批人。

就算没怎么上学的人,只要脑子足够灵活,也能抓住商机。因为生产力不足,供需存在缺口,那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市场上的需求远比产能要大,只要手里有货就能卖出去。不少人下海经商,通过倒买倒卖,很快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倒爷是当时最流行的活儿,“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顺口溜。

现在我们看到的不少大型工业品生产企业,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崛起的。因为当时很多低端配套产品国内生产不了,需要从国外进口。当时又没有互联网比价,价格并不透明。这给了很多通过“贸工技” 起家的企业积累第一桶金的机会。

从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看到的是,只要你敢闯敢干,遍地都是机会。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段经历,让他们对这点深信不疑。所以王健林说过一句话:“清华北大,不如胆大。”这句话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在首富脑子里的烙印。只要你胆大敢拼肯努力,就能像他们一样,在奋斗中完成阶级跨越,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时候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专业劝退的问题,大学生的数量本来就少,国家也给安置就业。

如果说“60后”和“70后”赶上的历史机遇,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岗位空缺,那么“80后”这一代,见证的就是我们国家入世以后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20年,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20年。不光海外订单大量涌入,国内建设也是如火如荼。

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城镇化率是36.22%,高速公路里程只有1.6万千米,发电装机容量只有3.1932万千瓦。到2020年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过去19年平均每年提高1.2%左右。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15万千米,平均每年新增7000千米。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约20.1万千瓦,差不多翻了7倍。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国横空出世。

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就意味着,国家在大力投入搞建设,搞建设必然需要相关的人才。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土木、电气这类传统工科专业的人才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机会和上升空间,这就是国家快速发展赋予他们的红利。对1998年扩招前后进入大学深造的一代人而言,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们毕业的时候恰好赶上2001年入世,这是国家开始大规模搞建设和经济飞速生长的起点。海外天量订单不断涌入,国家建设需求也是如火如荼,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空间,带来了天量的人才需求。扩招之前,我们国家不管是高等教育人口的存量,还是这些建设配套单位的规模体量都比较小。市场突然间变大了这么多,这些单位接下来,必然的操作就是扩大规模。扩大规模意味着,这些部门都是新设立的,有更多的新增岗位乃至领导岗位给这些新人。

所以这批新人想要上升的话,遇到的阻碍是非常小的。很典型的就是设计院这个行业,因为设计是开发建设的前端。任何领域景气或者不景气,设计院往往是第一批感受到的。

2001年刚刚入世那几年,很多大型设计院每年新进单位的人员数量,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七八倍。因为这个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实在太快了。市场规模和订单增长的速度,远比人员增长的速度要快。带来的结果就是,千禧年之后的那几年时间,只要你在好一点的设计院工作,有点儿水平又肯干,每年就有三四十万收入。

当时名牌大学的建筑专业,能热到什么程度呢?还没毕业就有公司找上门,预付薪水。没干几年就能做个小领导,大笔的项目经费手上过。那时候房价也不高,在这种单位辛苦干一年就能赚出一套房的人比比皆是。

项目设计好了,就需要搞建设,建设就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等建材。每年高速增长的建材需求,又带动了大量资本投入建厂,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工作岗位增长。这些项目建设好了,想要在短时间内投入运转,还需要相关人员运营维护,这又带来了工作机会的增长。

年轻人的升职机会也非常多,不少技术人员工作短短几年就成为核心业务骨干,再干几年就可以直接去新开的同类分公司,走上领导岗位。这类故事在那个年代屡见不鲜,而这一切都是国家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由那些经济增量带来的。

问题在于需求端不会永远高速增长,一旦野蛮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饱和。这时候经济就会变速换挡进入新常态,所有行业开始步入小步碎跑的缓慢增长阶段。这个转折点我认为发生在2010年。这一年差不多是“80末”那批人开始进入就业市场的时候。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产能开始变得过剩。怎么就突然过剩了呢?一方面是4万亿元投资以后我们新增了大量产能,另一方面是外部市场购买力也在减弱。

从2001年开始,美国人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导的贸易全球化,将东亚这个世界工厂和美元捆绑,用生产国的商品给美元做背书。生产国这边整体可以看成是生产端,美国那边是消费端。出口的这些日常消费品,主要供西方普通老百姓消费使用。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大放水,导致社会的财富越来越向富人手里集中,穷人手里的钱越来越少。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西方普通人的购买力越来越差,消费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差。全球经济在这个阶段,也正式从之前的增量市场开始进入存量市场。

在增量经济时代,国家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人口红利也还在。低成本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城镇化轰轰烈烈。各行各业快速扩张,企业无论大小,都有机会从市场里面分一杯羹。这个阶段就像“二战”时期的美国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

到了存量经济时代,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口增长也同步放缓甚至停滞。劳动力红利越来越少,城镇化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这个阶段各行业都会发生巨大的分化,企业间竞争加剧,“大吃小”也会成为常态。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90年代的日本就处在这种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分化和“大吃小”呢?因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癌症。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解决了基本的生产匮乏问题以后,如果没有科技突破或者开拓出新的市场,就很难再发展了。随着产能提升,大部分传统产业都会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然后大家开始打价格战。

最终的结果就是,各行各业回归平均利润,保持在一个仅能维持运转的微利水平,小公司的市场被大企业占领。企业利润水平不高,员工收入自然也提不上去,购买支付能力也没办法提升。因为产能源于需求,需求源于消费,消费源于工资。企业利润降低,则会减少工资,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到了这个阶段,多数传统产业已经没办法像过去高速发展时期一样,给大家提供比较高的薪资福利水平。反而因为整个行业利润微薄,导致从业人员的收入多年不涨,这都是因为行业增量不再了。大学里面的多数传统工科,对应的就是这些陷入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专业都在劝退,“85后”这批人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

资本是逐利的,如果发现制造业产能过剩,传统行业投资无钱可赚,自然会转换思路,投向利润更高的行业。2008年之前驱动我国经济的,除了制造业投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城镇化和房地产。所以在2008年4万亿元大放水出现、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后,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资金开始脱离投资实体和制造业,转而涌入房地产和其他各类资产。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体现得也很明显,全球各大央行宽松放出来的钱都被人们拿去炒作资产。全球也从2008年开始,从之前的按劳分配逐步转向了2008年之后的按资分配。

因为从2008年以后,全球都已经从靠劳动和勤奋就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过渡到必须依靠资本和金融才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资金在利润驱动下,不断涌入各类资产炒作,大幅推高了资产价格。

不过资本巨鳄们在近些年是不屑于投资房产的,因为杠杆和超额利润实在是太低了。他们选择的是涌向互联网平台,试图通过砸钱补贴,最终砸出垄断的地位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些年崛起的几个互联网平台,不管是网约车还是外卖,其实都是一样的打法。先是砸钱补贴买用户,等用户体量足够大,可以实现垄断的时候,就能对平台上的所有客户获取超额利润。到这里还不算完,他们还可以再把用户和数据拿到资本市场,再换一次钱。这种“一鱼两吃”,已经是互联网领域的经典打法了。

不过金融和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只是瓜分存量做二次分配,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劳动生产率停滞的问题。他们瓜分的存量,基本都是原来实体经济占领的份额。这也导致了最近几年实体经济越来越难做。因为在全社会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这个蛋糕总量也是一定的。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收入决定消费支出的。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互联网从里面分走的越多,实体能拿到的就越少。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假如你是一个月入3000元的普通人,每个月3000元钱的进项,决定了你最多也就能花这么多钱消费。在互联网不那么发达的时代,这3000元钱多数是通过你每个周末去实体店逛街花掉的。现在互联网发达了,很多人也变得越来越宅,这3000元大部分通过网络花掉了。因为收入总量就这么多,消费的钱花在网络,就不会花在实体上。

实体参与者如果维持不变,每家分到的蛋糕必然是越来越少。这也是最近十多年电商兴起以后,大家觉得实体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原因。本质上实体生意难做,就是因为消费这块蛋糕被网络不断切走以后,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了。这些年除了计算机和金融专业,几乎所有传统工科专业都在劝退。这些传统行业本来就因为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微薄,从业人员的薪资福利涨不上去。现在蛋糕又不断被网络电商切走,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更没可能给从业者提供相对满意的收入。

干活能赚多少工资,很大程度上和你的公司赚不赚钱有关系。收入的差异导致了最聪明的那批人,削尖脑袋往金融和互联网行业钻。

以前有个可笑的说法是,开始薪水低不要紧,可以熬时间,有些行业越老越吃香。能得出这个结论的,大多都是基于自己过去几十年经验的中老年人。每个时代的红利是不一样的,用上个时代的经验去判断下个时代是非常可笑的。

一个人做选择的时候,忽略了对历史进程的研究,结果注定是一个重大悲剧。过去40年里,国家在高速发展,尤其是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所有行业都有极大的人才缺口。拿大学来说,80年代的高校刚刚恢复高考,学校师资力量青黄不接。再加上当时大学生也少,很多人本科毕业就能留校,然后读一个在职的硕士或博士。那时候的老教授往往比那些留校的大二三十岁,没几年就要退休了。所以很多人上升也很容易,四十岁就做了教授,职业发展一片坦途。

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国家的科研投入也在加大,这批人又很容易拿到大量经费。随着年纪增长,事业也风声水起。可能那个时代学什么,都是越老越吃香。

现在同样是高校,博士毕业去到高校做青年教师,基本上是非升即走,压力和以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恢复高考40年,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存量巨大,但是行业的增长越来越缓慢。增长慢了机会自然就少,新的坑位也少。再加上现在干部年轻化,你上一级领导都还很年轻,可能也就比你大个10岁左右,基本上是一代人。熬到他退休你当管理层还不知猴年马月,怎么可能还会像以前一样资历越老越吃香?

前两年总听人说,生化环材、机械这类传统工科,很多都是天坑专业。不光是就业不太容易,薪资水平也上不去。其实不光是生化环材、机械,除了金融、计算机等少数专业,现在几乎大部分专业都已经陷入这个状况。原因是经济已经逐步从过去的高增长时代进入中低增长这个新常态。未来步入存量博弈,已经是不可避免。

当经济有增量的时候,大家日子都相对好过;当增量不再的时候,就开始难熬了。所有专业都在劝退,本质上是因为经济增长放缓以后,蛋糕都被分完了。传统行业分完了,计算机也快分完了,存量市场就是这种状况。

目前可以说没有一个专业对口的就业市场,除了计算机类专业相对好一点儿。因为近10年,移动互联网是新兴行业。这个行业不断从实体经济把存量蛋糕抢过来,近几年增速又非常快,才给了从业者大量的上升机会。以前是增量市场的时候,有大学生这个身份就能找到好工作了。在存量市场的时候,一个人仅仅靠大学生这个身份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还得所学的专业能够为有前景的行业所用才有前途,最近10年的互联网行业就是典型案例。

这种情况下,不劝退又能怎么办呢?劝退的本质是大学生太多,社会提供不了这么多优质岗位。这些年太久没有新的科技革命了,什么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热核反应,大家都在押宝。到目前为止,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真的实现突破,搞成一个就是几十年红火,成不了就继续内卷。随着社会进入中低速增长,全社会能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少,发生在“70后”“80后”身上的教育投资带来阶级跨越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有关很多年轻人这两年都不太想努力开始“躺平”这件事。作者在文章里面讲了自己身处一、二线城市的四个同事。几个人差异最大的地方,就是家庭条件和背后的资源支持。日子过得比较好的,基本都是家境比较好,与个人努力的关系不能说没有,但关系不大。而且不同家境的孩子面对工作的态度也不一样,因为身上背负的压力不一样。

这个作者描述的情况,与这两年我所观察到的情况差不多。大学生毕业两三年以后,生活分层越发厉害。这个分层的主要因素不是受过什么样的专业教育,而是家庭提供的资源支持和财力支持。从统计数字上看,下一代人过得好不好,越来越依赖于上面一两代人的积累。父母手里有积累,能在大城市资助得起孩子买房,和孩子自己白手起家,完全靠薪水过日子的,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是因为目前起步阶段的原始积累,已经很难靠一个普通年轻人自己单打独斗完成。即便这个年轻人身处一线城市,能为其提供30万元以上年薪职位的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毕竟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是传统行业,拿到手的年税后收入通常都在15万元以下,就算是一线城市也是这样。

传统行业给不了高薪,道理也非常简单。多数传统行业早就步入成熟期。整个行业利润都很微薄,也就很难给出高薪。只有少数新兴行业,在资本砸钱快速扩张的时候,才能给新入行的人提供高薪。

这些新兴行业能容纳的就业人口非常有限,竞争非常激烈,且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进入。多数传统行业的薪资水平提不上去,但房价涨了很多,这导致没什么家底的年轻人想在大城市留下来越来越难。如果你没办法靠买房买资产和大城市绑定,那么本质上这个城市与你无关,你能做的仅仅是为这个城市发光发热。

10年前房价没现在这么高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还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扎根。现在除了少数好学校好专业毕业的优秀学生,比如名校出来就去做高收入工作的金融或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他行业的年轻人基本很难仅凭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立足。未来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变缓,整个社会能提供的机会变少,已经是必然。

未来社会拼的是个人获得优势位置的能力,以及获得资源支持的能力。未来的机会显然会更少,而不是更多。如果你现在不能积累一些东西,将来你的孩子的处境会更难。

网络上曾经有一句很火的话:“我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这句话让很多人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普通人,你一生的努力必定是拼不过人家几代人所积累的。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那我去创业,赶上的速度会不会快?我并不鼓励大家在没什么特长的情况下去创业。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多数传统行业并不适合新人大展拳脚。这几年做小生意赚钱越来越难,如果自己没有特殊的技能,还是不要去创业。因为传统行业已经定型,你作为一个新人凭什么能赢过那些搏杀多年的老前辈呢?

个人的努力和决策选择,从来都是和历史进程捆绑的。“70后”和“80后”日子相对好过,并不是因为他们比“90后”和“00后”更有能力。事实恰恰相反,“70后”和“80后”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能力和眼界总体比不上“90后”和“00后”,很大程度是赶上了时代红利而已。

现在红利期已经过去了,在国内多数普通人还能挖掘机会的地方,一定是刚刚产生的新兴行业,而且是年轻人在玩的那些新东西。这种行业获得丰厚收益的可能性才更大,类似的机会在传统行业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道理也很简单,新领域不存在老前辈和原始积累,大家都是新手小白,也更容易出头,比如这几年流行的短视频与直播。这些东西前辈都不会去涉及,也不存在资历的门槛。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少年轻人在这些新兴领域赚到了钱。

每代人只能抓住属于自己时代的机会,追赶上一个时代的机会,是非常难的。有人曾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看个人努力,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ptPRsmYbBVnHJ/ZNOQoHiGO9JTFJGrJlBfGcPxzqITOrPtBzRqYQaEc60WjV+w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