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01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将学会指责

孩子就像海绵,吸收并模仿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是否在教他们,孩子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并学习我们的言行举止。如果我们喜欢抱怨,比如抱怨孩子、怨天尤人,那么我们就是在教孩子如何抱怨他人,甚至教孩子贬低自己。这时,父母引导孩子看到的世界总是阴暗消极的一面,而不是阳光积极的一面。

批评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语气、态度,甚至眼神。我们知道如何用谴责的眼神或者批评的口吻,来增强说话时的抱怨语气。要知道,年幼的孩子对他人的说话方式尤为敏感,会记在心上。例如,一位家长说,“该走了”,语气里没有任何其他含义;而另一位家长,因为赶时间有点不耐烦,虽然说同样的一句话,语气里却隐藏的含义是——都怪你耽误了这么长时间!虽然这两种方式不能保证提醒有效,但孩子接收到这两种不同的语气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第二种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责的情绪体验。

诚然,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讨厌的事物,会时不时地发牢骚。我们在发牢骚时可能孩子就在身边,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生活在一种消极抱怨的氛围中。如果父母过度地抱怨、发牢骚,不管是针对谁,日积月累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消极、抱怨的阴霾。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出选择:是让孩子处于一种指责和终日抱怨的家庭氛围,还是给孩子营造一种鼓励且支持的家庭氛围呢?

案例01:你怎么笨手笨脚的!

思考“这是怎么发生的”,让自己和孩子还原事情的过程

六岁的艾比站在厨房的餐桌旁,想要把她摘来的花插在桌子上装满水的塑料大水罐里。突然,水罐被打翻了,水、叶子和花弄得到处都是。艾比站在那里,浑身湿透,号啕大哭。她的妈妈立马跑过来。

“哦,天哪!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妈妈恼怒地说。

我们都说过类似的话,不假思索地做出这种反应。这些话我们脱口而出,连自己都感到惊讶。可能是因为我们太累了,可能是我们心里正担心其他事情。现在改变语气还来得及,我们要防止这个小事故被夸大而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艾比的妈妈能够控制好情绪,冷静下来,为刚才的愤怒喊叫向孩子道歉,那么结果会更好。艾比可能会为这件事情感到难过,但她不会为自己感到难过。相反,如果艾比的妈妈继续批评她,艾比就会认为自己是个无能且笨拙的人。

即便我们知道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是明智的做法,可是想要压抑恼怒的情绪却没那么容易。我们大多数人都必须努力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这样才能想出其他的处理方式。比如询问孩子:“这是怎么发生的?”这种处理方式把重点放在事件本身而不是孩子身上。这不仅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挫败,还会引导、鼓励孩子去学习。通过鼓励孩子描述事件的过程,你可以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能发现未来解决此类事情更好的做法。

案例02:我可以用厨房的刀子吗?

给孩子选择权、发言权,具体引导协助孩子

其实,事先多花些时间做计划,并给孩子设定好界限,有些麻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般来说,孩子常常想要取悦父母,我们可以一开始就对孩子说清楚要求,孩子更容易做到。我们给孩子提出的建议必须是具体的,并且适合孩子年龄的,以孩子能够理解的要求来指导他们的行为。

一个下雨天,四岁的本告诉妈妈,他和朋友想用橡皮泥捏小动物玩。妈妈当时正忙着核对账单,她可以简单地回应一下孩子,让孩子们自己玩。可是,本的妈妈却站了起来,取出一个旧浴帘,铺在地板上,对孩子们说:“你们就在这上面玩吧!把四个角给铺平了,这里足够给你们建动物农场了。”

孩子们把橡皮泥堆在浴帘布上,本问妈妈:“我们能用厨房里的刀吗?”

“那可不行。刀不是用来玩的。用切饼干的小刀怎么样?”她回答。

“好吧。我们还想要一些木头勺子可以吗?”本又问。

“当然可以。”妈妈说,拿出一堆厨房用具,“不过要记住,玩完你们可要帮忙清理哦!”

对本的妈妈来说,事先为孩子安排这些活动对她的工作可能是一种干扰,但能避免后续的麻烦:一边收拾黏在地板上的橡皮泥,一边克制自己心中的怒火。妈妈事前的规划,也给本提供了学习如何与人谈判的机会,让本争取他想玩的厨房用具。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能给孩子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并让孩子有机会做决策。如果孩子每天都能积极地参与做决策,就能够建立积极的自我肯定感,认为“我能行”。

案例03:快点,以免迟到了!

小心不耐烦的语气,孩子会以为你在责备他

实际上,我们并不是总有时间或先见之明,我们没法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一天,我的一位朋友催促五岁的女儿凯蒂赶紧出门,因为还有好多的事情等着她们,包括带凯蒂去理发。路上,妈妈说:“快点,亲爱的。你还要理发呢!我可不想迟到。”没想到,凯蒂突然大发雷霆,恼怒的妈妈认为她很“任性”,于是凯蒂变得很沮丧,气得说不出话来。在成人看来,凯蒂妈妈说的话并不算严厉,但凯蒂得到的信息却是:“这么任性,你真是个坏孩子。”

等凯蒂情绪平复后,她向妈妈解释,她想留刘海儿,不想剪。妈妈惊讶地盯着女儿,才明白孩子刚才大发雷霆的原因。“好吧,宝贝。”妈妈说,“我们可以跟理发师说一下,不剪掉你的刘海儿。”如果妈妈在吃早餐时和凯蒂讨论一下理发的事情,她们可能就不会遭受暴怒情绪的折磨。

当然,无论我们多么通情达理、有耐心,或者不管提前做了多少准备和规划,总是会有和孩子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冲突,才能对孩子的伤害最小。因为如果父母和孩子僵持不下,是没有赢家的。凯蒂的妈妈尊重女儿决定自己发型的权利,这种让孩子拥有对小事务控制权的方式,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成长为青少年时面对重大决策时仍能与父母一起交流。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知道父母会倾听自己的意见,尊重自己的想法,他们更愿意和父母交谈,一起解决问题。

案例04:规定和小心是两回事

明确地指示,孩子才能真正吸取教训

通常,我们批评孩子们时,目的是鼓励他们做得更好,变得更优秀,也许这是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或过度劳累,我们可能会迁怒于孩子。但是,批评并不是鼓励。对孩子来说,批评更像是负面打击,孩子更可能采取防御而不是合作的行为。年幼的孩子很难理解,父母批评的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本人。

然而,我们仍然要告诉孩子,我们不喜欢他们的行为。如果父母花点时间思考一下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就能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选择正确的措辞。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让孩子知道,即便做错了事情,他们仍然是好孩子。

威廉的爸爸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平静地从厨房走到了客厅的窗户旁,碎玻璃散落在地板上。八岁的儿子站在外面,脸上带着惊讶和恐惧。棒球棒落在脚边,球在客厅的地板上。

“现在你知道了吧,为什么我规定‘不允许在房子附近玩棒球’了吧?”爸爸问。

威廉低下头。“我知道,爸爸。可是我已经很小心了。”

“不,威廉,我们的规定与是否小心没有关系。”爸爸态度很坚决,“我们的规定是要保持距离。”

“对不起,爸爸!”威廉说,他希望可以结束这场谈话。

爸爸严肃地看着他说:“好吧,我们先看看修理窗户要花多少钱,然后再算算你要存多久的零花钱来付修理费。”

听了爸爸的话,威廉开始理解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父亲看到儿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

“你知道吗,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打破了一块玻璃,爷爷也让我赔了钱。”他向儿子坦白道。

威廉全神贯注地听着。“真的吗?”

“是啊!那花了我攒了很长时间的零花钱。”爸爸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打破过一块玻璃。现在去拿扫帚和簸箕,我们把这些碎玻璃打扫干净。”

过分地责备或惩罚只会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痕。事实上,我们都会犯错,意外也常会发生。这时,我们需要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让孩子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明白自己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今后如何做是正确的。

唠叨的潜台词是:不相信孩子!

与其说“别忘记”,不如说“记得做”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长期的唠叨和抱怨就是一种隐性的责备。唠叨潜在的含义是“我可不相信你会记得”,或者“我可不相信你能做得好”。这种从孩子身上期望最坏结果的方式毫无益处。即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很快也会对重复唠叨的话语置若罔闻,而青春期的孩子更常常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其实,比起唠叨,我们还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事先建立合理的期望和积极的引导。比如我经常向家长们建议,如果想要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再强调“别忘了……”,而开始强调“请记得……”。

告诉孩子你想让他记住什么。比如“请记得把你的袜子放进洗衣篮”和“请记得,把这个洋娃娃留在家里玩”。这种鼓励的语气很重要,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很受用,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对于刚开始接触学习家庭生活的孩子效果非常好,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给予肯定,“你真是一个好帮手,还记得把积木收起来!”这种积极正面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期望,同时让孩子得到鼓励。

和唠叨一样,抱怨其实无济于事,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抱怨指向的是困难、缺点和失望,而不是解决办法。不要让孩子学会以这种被动、消极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或者认为应对问题的方式就是抱怨。不要用抱怨代替行动,而是要尽可能地想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并鼓励孩子一起想办法。

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多少牢骚:抱怨工作环境,抱怨周围的人,甚至抱怨天气……如此多的抱怨,令我们自己都感到惊讶。我们难免偶尔发发牢骚,但请记住在孩子面前要设置一个“停止抱怨”的按钮。

在孩子面前抱怨配偶尤其具有破坏性,会让孩子陷入婚姻权力斗争的旋涡中,纠结于站在爸爸这边,还是妈妈这边。对孩子来说,这是很难面对的困境,因为孩子想要对父母双方都忠诚,所以备受折磨。

同样地,抱怨孩子们的祖父母也会让孩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我们对于祖父母的抱怨应该私下讨论,以免破坏孩子与祖父母之间的感情。对于家人之间的不和,相互指责抱怨,孩子非常敏感,我们不要让抱怨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另外,应该让孩子看到家人之间彬彬有礼。通过观察家人之间的互动,孩子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与亲密的人相处。

案例05: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长的惊喜

回应孩子的期待,一点都不算浪费时间

孩子不断地从父母身上学习,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向孩子学习。

我的一个朋友,有两个儿子,一个七岁,一个八岁。

一天晚上,他们一家从外面回来,朋友想让孩子们马上下车,赶紧上床睡觉。像往常一样,两个男孩都不想上床睡觉,快进家门时,小儿子说:“我们能不能看一会儿星星呢?”

父母停下了脚步,他们本可以选择这么说:“你们就喜欢磨蹭,别这么难缠了,都这么晚了,该睡觉了!”但他们没有这么做。那天晚上,他们不仅陪孩子们一起欣赏夜晚的星空,还发现了孩子们脸上的熠熠星光。

成年人“看星星”与孩子“看星星”有本质的区别。成年人只会看几眼,然后将注意力迅速转向“必须”做的事情,而孩子们会带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看星星。向孩子们学习吧!像他们一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这种亲子体验能让家庭生活充满活力,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R+zoAjv5nRLZq01uUXHiTceYmLR+2af2S0JDFJyZvi3uvbHF3OJ2jVD9w4TPbN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