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自己怀有敌意,认为自己的家与那些当地新闻上的暴力、虐待家庭不同。然而,我们仍有可能在家里制造一种未被察觉的怨恨和愤怒的气氛,这种气氛慢慢渗入家庭生活,影响孩子的成长。
当然,人类历史上有太多敌对和战争的前车之鉴。在地球上,战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在我们身边,仇恨犯罪、家庭暴力、帮派斗争等并不陌生。孩子通过电视和电影接触到不计其数的打斗和暴力场面,甚至有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敌意,在兄弟姐妹之间、同学之间、陌生人之间、邻里之间,敌意和愤怒一触即发。孩子还可能看到或听到父母之间、父母和老板或邻居之间发生争执。
生活在敌意的氛围中,孩子容易变得乖戾和脆弱;一些孩子会变得强硬,就像浑身长满刺的刺猬一样,总是准备以暴制暴,甚至挑衅他人;而另一些孩子则会表现得怯懦,非常害怕冲突,他们逃避任何形式的冲突,即便只是非常小的分歧。在学校的操场上,你常能看到上述两种表现的孩子。
家庭中的暴力行为让孩子认为争斗是必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孩子长大后就会认为,生活就是一场战斗,如果他们不去争斗,就会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或者他们认为必须为生存而争斗。这不是我们希望孩子应对世界的方式。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解决分歧和处理家庭矛盾,就是在教孩子学习如何处理矛盾冲突——是破坏性的敌对和争斗,还是建设性的对话和解决方法。
妈妈情绪冷静,就能化解即将形成的家庭情绪风暴
每天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让我们抓狂。当挫败感不断累积时,我们就会忍不住发脾气。一般来说,让我们大发雷霆的不一定是重大事件,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类的小事情。通常在漫长的一天结束后,一家人又累又饿地回到家中,积累了一天的压力就容易爆发。
这一天,四岁的弗兰克在幼儿园过得很不开心。他没有得到玩电脑的机会,他认为老师不公平。放学后,爸爸因为工作有急事,又是最后一个来接自己。
在回家的路上,虽然爸爸又烦又累,还是假装很高兴、感兴趣的样子,问弗兰克:“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还行。”弗兰克在汽车后座上,茫然地盯着窗外。收音机里正播放着新闻,交通也不太顺畅。
他们回到家时,妈妈正在厨房忙着准备晚餐,电视机播放着新闻。每个人都饥肠辘辘。在脱夹克外套时,弗兰克不小心碰翻了午饭盒,饼干屑撒了一地。
这个场景太常见了,很容易想象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都过着类似忙碌的生活,也知道要兼顾所有的事情有多么困难。我们经常要处理不耐烦、失望、烦恼和愤怒的情绪,如何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巧妙地处理这些糟糕情绪?当内心出现糟糕的小情绪时,我们应该觉察并疏导它,否则情绪会逐渐在心中累积,由“小情绪”演变成“大暴怒”,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幸运的是,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妈妈能够处理好心中涌起的烦恼,然后把事情解决好。
她递给弗兰克一个小簸箕和扫帚,说:“没关系,宝贝。这个给你,你去清理干净吧。”
她把鸡肉放进烤箱后,来到弗兰克身边,鼓励他说:“你扫得真干净,让我帮你处理剩下的面包屑。”她拿起扫帚,从弗兰克手里接过簸箕,把剩下的碎屑扫进簸箕里,弗兰克终于放松下来,露出了感激的微笑。
我们知道,这个场景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弗兰克把饭盒碰掉到地上后,沮丧得几乎要发脾气了,他喊道:“我讨厌这个饭盒!我讨厌上学!”妈妈可能会因此责怪爸爸,对爸爸大喊:“我正在做饭呢!你回到家就不管孩子了吗?”或者对弗兰克训斥道:“你又弄得一团糟!你就不能再小心点吗?”
当糟糕的情绪出现时,及时处理要好得多,即使只是说给自己听。如果任由坏情绪积累,升级为敌意,最终会引发争执,孩子会在一旁观察父母如何处理这些坏情绪,并习得我们的处理方式。
有趣的是,从孩子身上,我们或许可以学到释放压力的方法。有时候,孩子会停下手头的事情,转而从事消耗精力的活动,比如跑步、画画或者和洋娃娃玩过家家,这些都是他们本能地释放挫折感的方式。
与其发脾气,我们不如试着活动一下身体来化解心中的愤怒,比如快步走、做园艺、洗车等。如果没有时间进行身体活动,我们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先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从一数到十再呼气,反复数次,仅仅这样做就能释放情绪。这样做可以释放心理压力,让自己重新掌控情绪。这个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消除紧张情绪,还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如果孩子不能通过玩耍舒缓情绪时,我们还可以教孩子通过想象游戏的方式来放松情绪。比如弗兰克这一天在幼儿园过得很不愉快,回到家后父母可以这样问他:“你觉得自己今天在幼儿园像哪种小动物呢?”他可能回答说:“我想像狮子一样咆哮。”我们还可以这样接着问:“你回到家感觉自己像哪种小动物呢?”他很可能会回答:“现在,我感觉自己像只可爱的小狗,让人看了很想抱抱。”父母听到这样的回答就会明白,经历了艰难的一天,孩子需要一些拥抱和安慰。
孩子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
和成人一样,孩子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权伤害他人或破坏物品,比如打人、踢人、咬人、推搡等暴力行为都应该被禁止。小孩子尤其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通过破坏性的行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挫折感,同时坚持原则,避免孩子做出不当的行为,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确实是一个挑战。
这天下午,妈妈制止了九岁的女儿特莎和朋友之间的争吵。“对自己的好朋友发脾气是不好的。”妈妈说道,“好了好了!你们两个都停下来!”
晚上,特莎忘记刷牙了,妈妈因此而责骂她。特莎回嘴道:“对自己的女儿发脾气是不好的。”妈妈被气得火冒三丈。
如果妈妈能冷静思考一下,她就会明白特莎并不是在嘲笑她,也不是在挑战她的权威。她只不过是在质疑妈妈前后言行不一致。特莎对此表示质疑:为什么成年人可以生气,小孩子却不能?为什么别人可以对自己发脾气,自己却不能这样对待别人?特莎的质疑是正确的,我们绝不想让孩子用这种双重标准来处理问题。
我建议父母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表达,而不是用结论式的描述,不要说:“我知道你对……很生气”,可以试着问:“有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呢?”或“什么事让你心烦意乱?”然后继续追问:“怎样做会让你感觉好一些?”这样做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找到更多处理情绪的方法。
承认自己的坏情绪,孩子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对的
父母如何处理不耐烦、敌意和愤怒等坏情绪,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口头教育的影响更大。我们不想把自己的坏情绪强加给孩子,但我们也不想假装自己的坏情绪完全不存在。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诚实,因为无论怎么假装,孩子都能察觉出我们的真实感受。
一周紧张的工作结束后,星期六一大早,妈妈正忙着收拾屋子。九岁的萨姆注意到妈妈在用力地摔打着沙发枕头,很生气的样子,他问妈妈:“是我惹你生气了吗?”
妈妈停下来,打起精神说:“不,亲爱的,当然不是。”
于是,萨姆跑到外面去玩,可是心里感觉很困惑、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妈妈完全可以坦诚地说:“是的,我不高兴。我希望你不要在客厅里乱扔玩具。光是打扫客厅就够我忙的了,现在还要把所有的玩具都搬回你的房间。你能帮我收拾这些玩具吗?”这样萨姆就会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准确的,知道妈妈是真的在生气,而且他会清楚地知道妈妈希望他怎么做。
让孩子从父母的争执中理解“吵架后会和好”,学会妥协与沟通的能力
孩子们还需要知道,父母之间会产生矛盾,有对彼此发火的时候,但父母最终能解决分歧。
一天半夜,七岁的卡拉从睡梦中醒来,听到父母在争吵。她很害怕,吓得躲进被子里,最后又睡着了。第二天早上,爸爸知道卡拉听到了争吵,向卡拉解释说:“昨天夜里,妈妈和我讨论家里资金预算的问题,我们产生了分歧。很抱歉把你吵醒了!”
让卡拉知道父母确实争吵过,但不会影响夫妻关系,这一点很重要。爸爸可以进一步解释:“你妈妈和我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已经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如果还不行的话,我们会另想办法。”爸爸的解释帮助卡拉明白,任何人都有生气的时候,甚至还会吵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相爱了。她也会懂得,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轻易解决,需要多次协商沟通才能解决问题。与人相处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请坦诚地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将学会一项与人相处的重要技能:妥协和协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孩子在生活中都能用得到。
让孩子知道,爸妈也在学习“变得更好”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飘忽不定的坏情绪就像多云的天气一样。就像对待天气一样,我们认为坏情绪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我们无法掌控它。其实,等我们理解自己时,就会明白坏情绪是如何发生的。如果越积极、建设性地处理自己的坏情绪,那么坏情绪升级的可能性越小,因为坏情绪只会让情况更糟。
讽刺的是,每当坏情绪发生时,我们更倾向于向家人发泄,而不是向熟人、朋友或陌生人。这就是为什么当坏情绪出现时,及时疏导和处理它们是多么重要。毕竟,相比勃然大怒,小烦恼更容易处理。
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必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榜样,知道这一点很重要,这样能让自己放松下来。每个人都有想发脾气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承认和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为我们的行为道歉,孩子将学到重要的一课——爸爸妈妈也在不断地努力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要让孩子知道,坏情绪不是需要抵抗的敌人,而是要创造性加以掌控的能量,如何使用和控制这些能量对我们自己以及整个家庭的幸福都非常重要。总之,我们的日常行为形成了家庭模式,我们的孩子将会学习、继承这种家庭模式,并传给他们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