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子孙登在241年先于孙权逝世,孙权的第三子孙和在众多反对声中成为太子,由是国内出现诸多纷争。此外,元老张昭(236年,八十一岁)、诸葛瑾(241年,六十八岁)、顾雍(243年,七十六岁)、陆逊(244年,六十三岁)又都相继去世。他们都与孙氏结成了姻亲,每一位都是叱咤风云的文臣或武将。陆、顾就是在左思的《三都赋》中出现过的当地豪族。
250年,孙和被废,很多人失势,这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252年,孙权将后事交托给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之后去世,当时皇太子孙亮才九岁。
诸葛恪在少时已很有才能,关于他曾有这样的故事: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脸长似驴,孙权大会朝臣时,让人牵一头驴进殿,用长标签贴在驴脸上,题写“诸葛子瑜”几个字。诸葛恪跪下说:“乞请笔益两字。”孙权同意并给了他一支笔。诸葛恪在标签上续写了“之驴”二字,在座的人都欢笑起来,于是孙权将驴赐给了诸葛恪。
诸葛恪撤掉了在民间的密探(称校事,是君主的耳目),又免除了杂税,想要安定民心,但随后就因压制孙氏一族的势力,于253年被孙峻刺杀。之后,吴的政权移到孙峻一党手上。258年,想要亲政的孙亮也被废。之后的第三任皇帝在位六年驾崩,继位的孙皓是废太子孙和之子。
孙皓人有才,但任性残暴,可说是南朝诸帝和隋炀帝的一个原型。
他将出身低微的人收在近侧,又冷遇扬州名族,重用其他地方出身的人,造成名族离心。在280年,吴被司马氏的晋所灭。
在孙皓时代,担任过司空一职的人中有一位荆州出身的孟宗。他的母亲是贤母,他本人亦是孝子,是二十四孝的其中一人。关于他,有“为监池司马。自能结网,手以捕鱼,作鲊寄母” 的故事,又有“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 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早在日本流传。京都祇园祭的山鉾(花车——译注)中的孟宗山,就是描述其掘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