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川西平原北部的广汉市三星堆村,西距城区七里许。其地北临沱江支流湔江(俗称鸭子河),村西南有古马牧河盘桓流过。
“三星堆”之名由来有自。在三星堆村之南,马牧河南岸有三个呈圆丘状的黄土堆,长二三百米,突兀在大平原上,远望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故称“三星堆”。自古传说,玉皇大帝从天上撒下了三把土,落在湔江边上,就变成了这三颗“金星”。经考古探明,这三个土堆原为黄土堆砌夯筑而成。初时,人们认为它是古城墙的残段,因年代久远形成了两个缺口,墙体亦坍塌剥蚀,就成了三个黄土堆的样子。后来,在其南边发现了南城墙,大多数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三星堆是城中的祭坛,这是后话。但老百姓不知这些根底,一直把这里叫作“三星堆”。
巧的是,在马牧河的北岸,与三星堆相望,有一处高出周围的弧形台地,因其两头尖、中间弯,形如月牙,于是有了个很诗意的名字——月亮湾(今真武村)。天作之巧,当地人管这两处景致叫作“三星伴明月”。“三星伴明月”一时成为闻名遐迩的胜景,并被清同治年间的《汉州志》誉为“汉州八景”之一。
三星堆位于川西平原北部,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润,村舍零落,一派田园风光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月亮湾附近陆续有文物出土,这里一时成了众所瞩目的“风水宝地”。
三星堆的惊世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的一次车水淘沟,他偶然挖出了一坑玉石器。
关于这件事,在后来出版的有关三星堆的书籍中多有记述,内容出入不大。但在何时发现的年份上,则有1929年和1931年二说。
较早的记载都说是1931年发现的。如出版于1946年的《四川古代文化史》一书记载:
民国二十年(1931)春,居民燕道诚因溪流淤塞,溉田不便,乃将溪水车干施以淘浚,忽于溪底发现璧形石环数十,大小不一,叠置如笋,横卧泥中,疑其下藏有金银珠宝,乃待至深夜始率众匆匆前往掘取。除获完整石璧若干外,闻复拾得石圭、石璧、玉圈、石珠各若干。
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有了“1929年发现”一说。冯汉骥、童恩正在《记广汉出土的玉石器》一文中记述,“1929年,该地中兴乡的农民燕某曾在宅旁沟渠底部发现玉石器一坑,当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文中对此说依据并未说明。后来,曾主持发掘三星堆遗址的陈德安在《三星堆遗址挖掘综述》一文中这样解释: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源于1931年英国牧师董笃宜(V. H. Donnithorne)在广汉获悉当地农民燕道诚因车水溉田挖出石璧、玉璋、玉琮、玉璧等一坑玉石器一事,而根据燕氏家族提供的情况,董笃宜得知这批玉石器出土的消息,已时隔两年。因此,实际上这批玉石器是1929年出土的。应该说,这个解释是比较合理的,故1929年之说当更为可信。
燕道诚发现这坑玉石器的经过,不少书籍都有记载,有的简略,有的则绘声绘色,颇富想象,迹近演义。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1929年春,家住月亮湾附近的农民燕道诚在宅旁的水沟中以龙骨车车水灌田。因水流甚小,燕氏父子准备将水车下的水凼掏深,不料在挖土时,听到砰的一声,好像挖到了硬物。刨开土看,地下现出一个白生生的大石环。掀开石环后,下面是个土坑,里面堆满了精美的玉石器,燕氏惊得目瞪口呆,以为是挖到“宝贝”了,于是不敢声张,随即将土坑掩埋起来。到了夜深人静,一家老小才出动把这坑玉石器取回家中。
燕氏偶然挖到的这些玉石器究竟有多少,说法不一。有的说“一坑”,有的说“若干”,有的说“大批”,还有的说“总数达三四百件之多”,总之数目不会太小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其种类,因燕氏并不识得,考古工作者根据后来收集的资料作了整理,得知种类不少,仅玉器就有璧、璋、琮、圭、斧、刀、钏、珠等,石器则以璧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半成品和玉料。其中,石璧最多,也最具特色,大者直径达80厘米,小者直径几厘米到10厘米不等。
其后一两年间,燕道诚在附近又陆续作了一些挖掘,但再无所获。燕氏父子此后曾得了一场大病,他们以为这是因当时坑挖得太深,触犯了“风水宝地”之故,于是不敢再挖。同时抱着“蚀财消灾”的心理,将这些意外之财除自留部分外,大多向亲邻朋友广为分送。故不出三四年,玉石器便散失大半。随着这批玉石器的分送,燕家在月亮湾掘到大批玉器的消息不胫而走。这自然也引起了古董商的注意,几经渲染炒作,当时的成都古董市场一度曾被“广汉玉器”闹得沸沸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