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3月,教育部更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国本科专业正式增加到740个。说起专业的分门别类,发达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美国研究生课程被分成37个大类,1000多个专业。这么多专业该如何选择?
以我自己为例。1996年我去澳大利亚留学的时候,连大学排名都不太清楚,更没有什么升学指导,一切都得靠自己。对我来说,能被国外大学录取走出国门就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了。当时许多人出国后都想留在国外,所以移民和就业就成了大家选择专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我大学本科读的是英语专业,比别人多学了几个单词,多读了几本原版小说,还挺自以为是的。到澳大利亚后,一度冲动想在英语语言学的道路上死磕一辈子。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出去打工找活干时屡屡受挫,除了能说几句结结巴巴的英语,一无所长。于是,我决定改专业。
现在的许多热门专业那时候也都有,好多也是移民的热门专业。我的几位文科生好友都纷纷“改行”,改学金融、经济、财会、精算、工程和计算机等专业。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成功转换赛道,喜滋滋地畅想着两年后的美好移民生活,我羡慕不已。那个时候,我不断问自己:我到底想干什么?到底能干什么?我要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寻找答案。
往事一幕幕在我的眼前浮现。
中学时,我属于那种浑浑噩噩的学渣,没有一门成绩拿得出手。老师建议我们这帮无可救药的捣蛋鬼都去考英语专业。当时我都蒙圈了,因为我的英语也从来没有及格过。老师的回答终于让我茅塞顿开:“你英语不好没事,大家英语都不好,都在一条起跑线上,试试吧。”
在经历了前两年高考的落榜后,第三年高考,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也许是不断受到我补习班英语老师的鼓励,我的高考英语成绩还不错,笔试成绩位列家乡第一名,口试成绩优秀。老师又建议我第一志愿报考外交学院。
可惜天公不作美。那个时代很讲政治,我这个后进生高中毕业时政治面貌还不是共青团员,再加上家庭成分不是贫农,1980年,我和外交学院擦肩而过。但是,我有幸成了苏州大学英语专业的一名学生。兴趣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支撑我走过大学四年。1984年,我留校任教,一干就是10余年。教书成了我唯一的工作技能。
因此,在出国选择研究生专业时,我不得不和现实妥协,避开自己的数理化短板,抛弃和澳大利亚人较量英语的野心,最终选择了国际传播专业,利用自己英语和汉语的双语优势,扬长避短。
也许是兴趣使然,也许是自尊心作祟,反正我坚持下来了。虽然课堂考试成绩平平,但我也算是全力以赴。除了用功读书外,课外的闲书也没少读,各种活动也是一个不落。我深知,留学不仅是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也是眼界的开阔,生命的丰富。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我终于等到了属于我的机会。
1998年,英国广播公司到澳大利亚招聘亚太区中文部的记者。我过五关斩六将,在中英文笔试、口试的考试中表现不俗,拔得头筹,最后如愿去伦敦当起了记者,这件事在当年澳大利亚悉尼的中国留学生中广为流传。
从高考到现在,我一路走得都比别人慢,磕磕绊绊,后知后觉。但我一直忠于内心,始终在和中英文打交道。即使后来从英国辞职回国加入新东方,也一直在做老师和传播者,倡导国际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职业的中心点没有偏移。不过,这个过程不是直线的,更不是跳跃式的发展,而是呈螺旋形上升。虽然不快,倒也稳稳当当。
我从自己的这段经历,归纳出如下几点专业选择方面的经验:
第一,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必须慎重,尽量要在理想、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你的专业可能会成为你一辈子职业发展的基石。
第二,如果后面读研究生,尽量保持专业的延续性,在你本科的院系下寻找相关专业,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跨院系申请,常常是用自己的短板和人家的长处拼,容易半途而废。
2000年我在英国广播公司做记者
第三,如果一定要跨院系申请,需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忠于内心,还是在赶时髦、跟风?你能否证明过去所学和新专业目标的关联性,以及你是否拥有长久坚持和拼搏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第四,除了主专业,在条件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再辅修一个专业,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增添砝码。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学好某专业,或者确定不太想读某专业,那么该专业即使再时髦也应坚决放弃。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世界各国的大学专业选择方式各不相同。
美国学生在高中时就会接触到一些大学课程,上本科时会先接受通识教育,拓展知识宽度,之后再开始专业学习。英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就需要考虑自身的兴趣和优势,提早明确职业方向。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进行了被学界称为“最激进的教育改革”,该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的复合模式,本科阶段强调跨专业、跨学科和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专业不断涌现。以数据科学为例,它以统计学、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以及某一领域知识为理论基础,目前在客户关系管理、金融、银行、卫生保健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近几年海外高校快速发展的“黑马专业”。由此可见,热门专业也是不断变化的,专业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蹭热度还是听从内心,随波逐流还是走自己的路,这都取决你自己内心的定力和追求,不同的选择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