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里,名校就是世界排名前50、前30,甚至前20的学校。孩子凭真才实学进入排名高的学校固然好,但这样的追求也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每一年,QS、U.S.New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以及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发布,都会引来众人关注。无论是留学生择校做规划,还是本地学生升学做参考,排名已成为大学展示综合实力的重要形式之一。
然而,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榜单上的“命运”却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在2021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第8,而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在第72位。是什么影响了这些学校在不同榜单上的排名呢?这无疑要看各榜单评比标准的权重了。
学术互评约占40%,比重最大,目的是衡量全球学者对学校学术能力的认可度;师生比例和论文引用率各占比20%,目的是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雇主评价和国际教职工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占比分别为10%、5%和5%。
全球学术声誉、区域学术声誉和高频被引文献数量的评分占比最高,均达到了12.5%;高频被引文献比例、论文总数、国际合作和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力的占比也都达到了10%;论文总引用次数、学术会议、出版书籍量这几个评估指标,虽然占比都没有达到10%甚至5%,但对整个评估结果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教学、研究及论文引用各占比30%;国际化程度、经济活动与创新占比7.5%和2.5%。这种权重分配让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排名饱受争议,因为论文引用率占比重太大,被认为不利于那些并非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英语作为国际语言较易受到关注,自然比较容易被引用。
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
教师获奖(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高被引科学家、N&S论文和国际论文这四项占比重最高,都达到了20%,其余20%的权重由校友获奖(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和师均表现平分组成,各占10%。
综上所述,四大榜单都有自己的评分标准与侧重点:QS注重学术,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也很关心;U.S.News的考量标准很综合;泰晤士高等教育的考量偏重教学和研究能力;软科更加学霸一些,对学校科研和论文成果的考量占比过半。
美国的大学总体上可以分成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不少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很喜欢读文理学院,它们一般规模比较小,师生比例合适,学生小班上课,得到的照顾比较多,教授以教课为主,科研为辅。学校的资源也比较丰富,在孩子从高中毕业开始走向社会的时候,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过渡,但相对知名度偏低。而一些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有名的教授确实多,可他们主要带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本科生往往没有太多的机会和这些著名的教授接触。
此外,美国高校在本科阶段大多实行通识教育,不过分倡导专业科研,学校的综合排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学校的学科排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本科看综合,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的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我曾到访过位于“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根据2021年U.S.News的排名,该校在美国本土学校排名中位列200名开外,但因为拉斯维加斯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其酒店管理专业极为出色,可以与声誉卓著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平分秋色。
我理解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读排名高的学校,希望他们与更优秀的人同行,向更加有名望的教授学习,未来找到更好的工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但我想说的是,每个孩子各有各的不同,他们的能力不尽相同,成长的路径也会因人而异。除了学校排名,我们更要考虑的是学校的气质与风格是否与孩子契合,匹配的才是最好的。
欧美的许多大学“宽进严出”,越到后面要求越苛刻,压力越大。我们在帮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既要考虑那些名校,也要考虑孩子自身的能力。俗话说“宁为鸡口,毋为牛后”,有时候,舒适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帮助他不断攀登,超越自我。我一直主张孩子多元化成长和多路径发展。进不了美国前30名的学校,还可以考虑英国或者澳大利亚的知名学府;或者本科在这个国家读,研究生再去另一个国家读,让自己跨区域成长,在多元文化中浸泡,成为复合型的两栖人才。
现在的孩子也不同于20年前、10年前的孩子了,他们的思维模式、成长途径也在发生转变。很多中国家庭都有名校情结,但不能渴望一蹴而就,而应多考虑孩子的自身发展和性格特质。否则,名校之外的大学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我自己直到今天也还有一个名校梦,我知道,我每天的努力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在前进。
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