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之认识及比较

2.4.1 园林植物造景的传统认识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多由皇家及寺庙园林发展而来,并经私家庭院得以成长和完善,其功能主要是装饰宫苑及私家庭院,美化环境的同时象征主人身份及社会地位。

1)植物是“天人”体系中更重要的一环,是造园造景不可或缺的材料

中国古代的皇家苑囿规模恢弘,宽大的苑囿自然散生着各种植物,在园子中找到原型,生活在其中的宅院主人便可以对自然之景感同身受。西汉董仲舒主张“五行”观点,强调“夫木者农也”,木代表了庄稼粮食,是力量的源泉。人类有了树木,庄稼得以生存,一切生命才得以孕育成长。所以植物成为天地之间、人们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之物。

2)农耕情怀、托物言志

在农耕社会,人们把发展农业放在极高的位置,古代士人与农耕距离较近,庭园中种植花木果蔬都被看作勤劳自律的美德。例如网师园集虚斋后院种植有一株木瓜海棠,树姿美丽、干皮斑斓、结实离离,颇具古意;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更是素负盛名的果树景点。士人常寄心志于天地自然间,料理园林以修身养性,逐渐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一些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便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于是在细察静赏中,植物成为人格价值与天地之德的极好的媒介,也成为造园配置的必备材料。

2.4.2 园林植物造景的现代认识

1)强调发挥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将园林植物改善环境的功能放在首位

当今,植物景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更担负起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对植物景观的认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观赏阶段,植物造景的构思不再局限于美化环境,更加看重它对生态环境的贡献。英国造园家B.克劳斯顿(B. Clauston)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现在无论东西方国家的园林设计师,都非常重视植物造景的生态意义。

2)有植物学、生态学、美学的科学理论指导植物造景

从现在普遍推崇的“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概念”来看,植物配置与造景是要创造既符合生物学特性,又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同时又具美学价值的植物景观。

现代的植物造景强调首先要根据所在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选择能在本地区生长良好的植物材料(所以有“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引种外来植物”的说法),再根据栽培地点选择喜阳、耐阴、喜湿、耐旱、喜肥、耐瘠薄的植物。而后用美学原理来指导植物景观的营建。

3)强调植物景观的多样性

现代人追求个性的张扬,因此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也反映出风格、形式的多样性。无论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含蕴的具有意境美的植物景观,还是具有西方特色的通过体量展现美感的植物景观,无论是表现时空变化的植物景观,还是其他各种新颖独特的植物景观,都能找到存在的空间。

只有充足的植物材料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所以现在各国都很重视本国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大量收集引种国外树种,为植物造景服务。

4)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

园林中提倡自然美,创作自然式的植物景观重新成为潮流,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趋势。自然式的植物景观可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季相变化、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色。各种各样的专类园也越来越多,如竹园、杜鹃园、牡丹园等,均是以“自然美”为指导思想来营建的。

5)提倡和鼓励民众参与,体现园林的人性化设计

园林建设不应该刻意采用复杂的设计,给人们遥不可及的感觉。在园林植物配置时,应更多地尊重和考虑使用者的感受和需要,追求自然、简单、和谐,以求提高园林与人的亲和力,培养人们保护环境和亲自参与环境美化的意识。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应该推崇人性化设计,设计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利用设计要素构筑符合人体尺度和人的需要的园林空间,营造或开阔大气或安逸宁静的多元化植物空间。

2.4.3 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比较

1)植物景观的审美和使用主体的改变

审美主体由少数封建贵族转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性绿地不仅是市民欣赏与感知的对象,还具有发挥植物景观生态效益、改善环境的功能,并且为户外游憩和交往提供空间。

2)植物材料选择的改变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应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诗情画意、能够以景寓情的植物,而应更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和乡土性原则。

3)植物配置形式的改变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格多为自然式,是“以少胜多,咫尺山林”式的高度缩影。而现代植物景观设计手法的更新和植物配置多功能的要求,使植物配置形式正走向多元化。

4)植物配置遵循原则的改变

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强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应以植物学、生态学、美学的科学理论综合指导植物造景。 jGJ2UUp2/T+kFubshHGYVoYyGxV/cWQPWp0jxYmWdiD9c9rolgDQypL+qesY6bY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