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园林因其独到的造园手法,对于自然、人类、环境三者关系的独特见地,在世界园林发展中独树一帜,其中许多造园手法得到现代园林的大力推崇。古人云: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植物可以将自然界的鱼虫云光纳入园林之中,园林因为有了植物而更显得丰富多彩,所以植物造景历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1 中国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多钟情于自然式配置,且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种类不多,都是传统偏爱的植物;二是古朴淡雅,追求画意而色彩偏重宁静。这样的植物景观,在古代的诗、画、园中是屡见不鲜的。

1)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在这种质朴的质学思想的指引下,返璞归真、向往自然成为一种风尚。《辋川图》描绘的是唐朝王维(701—761 年)的辋川别业,是山林景致与人类居所浑然一体的经典之作。在植物景观创造方面,古人借自然之物(植物),仿自然之形,遵自然之理,显自然之神,创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

(1)自然美学思想

凡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事物,凡其声音、色泽、形状都能令人身心愉悦,产生美感,并能寄情于景的,都称之为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大自然为审美表达对象,这是中国古代自然美学思想的要旨。

中国传统园林以山水园居多。如水面配置以花取胜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散聚相宜,配色协调,倒影成趣。园林中较大的湖、池、溪、湾,随形布置水生植物蒲草、芦苇,高低参差,自成野趣。

自然的景致并非全面照搬“自然”,更多是利用艺术手法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如扬州个园为烘托四季假山,春景配有竹子、迎春、芍药、海棠;夏山有蟠根垂蔓,池内睡莲点点,山顶种植广玉兰、紫薇等高大乔木,营造浓荫覆盖之夏景;秋景以红枫、四季竹为主;冬山则配置斑竹和梅。这些巧妙的植物应用技法都源于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源自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2)生态美学思想

对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学原理,我国古代的造园家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植物配置主要是从景观艺术构成出发,根据植物不同的生物习性,园林配置时各得其所,布置有方,满足各自的生态要求。清代的陈 子在《花镜》中的“种植位置法”一节里即有很好的见解:“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晖;花之喜阴者,植北囿而领南薰。”且古人非常重视乔木、灌木、草花、攀缘植物和地被植物的应用,使构成的植物群落具有多样性,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古人认为对于植物,宜阴、宜阳、喜燥、喜湿、当瘠、当肥者,都应顺其性情而朝夕体验之,才能够园林璀璨,万卉争荣。“若逆其理而反其性,是采薜荔于水中,搴芙蓉于木末,何益之有哉”“杜鹃,花极烂漫,性喜阴畏热,宜置树下阴处”“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所讲都是植物景观设计只有遵循生态学原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文学绘画——诗情画意

(1)绘画

西方绘画重视对固定视点的把握,强调几何透视的准确。中国山水画讲究意境的表达,构图以移动视点和想象为主。从山水画到山水园林,南方和北方的风格虽都不受透视几何的约束,但又有各自的特点,见图 2.1、图 2.2。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讲究入画。明代文人兼画家茅元仪认为“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江南私家园林中常以白墙为纸,竹、松、石为画,在狭小的空间中创造淡雅的国画效果。

(2)诗词

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造景很少依靠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吸引人,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的布置去创造一个可供观赏体验和想象的环境。这一方面要求园林能够成为表达诗词绘画意境的载体,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置身园林而获得新的创作灵感。

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写出了无限秋色,更写出了难以言尽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诗词歌赋、楹联匾额也拓宽了园林的内涵和外延,使园林景观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因此,自古以来,美景与文学就成为永恒的组合,既有因文成景的,也有因景成文的。不少著名的景点都是根据植物配置来命名的,从而又因其富于诗意的题名或楹联闻名于世。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周围遍植桂花,漫步园中,不见其景,先闻其香。此园利用桂花的香气创造一种境界,而令其闻名于世的不仅于此,还在于景点的题名及其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点明此处怪岩奇石、岩桂飘香的迷人景象。

图 2.1 典型的南方风格 (舒缓笔调,平远视线,清秀俊雅,平静和谐)

图 2.2 典型的北方风格 (刚毅笔调,高远视线,雄奇险峻,关山飞渡)

2.1.2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1)钟情自然,强调寓意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对自然情有独钟,所谓:“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真足以摄招魂梦、颠倒情思。”园林的一木一石,总关乎情,它们的设置、结构都与创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相联系。

(1)常以植物为造景主题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花木的栽植,“园,所以种树木也”。造园家们认为植物不仅有幼壮苍老之体态差异,而且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植物之间更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所以我国古典园林中以植物为主题的景观极其丰富。

江南园林中许多建筑常以周围的花木命名,用来描述景点的特点,如拙政园的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十八曼陀罗花馆等。远香堂:面临荷花池,远香即由荷花的清香引申而来,暗示环境的清幽;雪香云蔚亭:雪香即梅花和蜡梅在雪中开放,云蔚指山间树木茂密,云雾缭绕;待霜亭:亭旁植橘树,待霜是取霜降橘始红之意;梧竹幽居:有梧有竹;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指山茶花。

著名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72 景中,以树木花卉为风景及其题名的有:万壑松风、松鹤清趣、梨花伴月、曲水荷香、清渚临境、莆田丛樾、松鹤斋、冷函亭、采菱渡、观莲所、万树园、嘉树轩、临芳墅等 18 处之多。

(2)各种植物都有不同的寓意

以物比德、借物寄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将植物的拟人化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有情观的重要体现。植物拟人化作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较为突出,许多植物不仅仅是观赏对象,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祈求幸福的载体。各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的寓意,许多植物受到古诗的赞咏、古画的描绘,其传统性和大众性至今在不经意之间深深地影响着园林植物的配置。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爱菊,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之爱莲,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爱梅,这种寓情于物的手法在我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为植物配置提供了一个依据,也为游人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松——象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苍劲;

竹——象征虚心有节,清高雅洁的风尚,潇洒;

梅——象征不畏严寒,纯洁坚贞的品质;

兰——象征居静而芳,高风脱俗的情操、典雅;

菊——象征不畏风霜,活泼多姿。

(3)经典组合

梅花清标韵高、竹子节格刚直、兰花幽谷品逸、菊花操介清逸,它们被喻为“四君子”;松、竹、梅配置称为“岁寒三友”,象征着坚贞、气节和理想,代表着高尚的品质;玉兰、海棠、牡丹、桂花齐栽,象征“玉堂富贵”;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齐栽,象征“玉堂春富贵”。

2)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极为讲究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荟萃文化、积淀传统的有力形式,园林中植物选择与配置极为讲究,植物运用时将诗情画意写入园林,这种特点与园林主人独特的身份和地位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1)诗词意境

明代陆绍珩提到“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栽”,即植物配置要符合诗情,具有文化气息,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中很多景观因诗而得名,按诗取材。如苏州拙政园东入口处的“兰雪堂”(此处兰指玉兰)以李白的“清风洒兰雪”而得名,根据诗意周围种植了大量的玉兰。拙政园小沧浪东北侧的“听松风处”以松为主,取自《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拙政园“留听阁”周围种植柳、樟、榉、桂、紫薇等植物,水中种植荷花,而“留听”两字语出唐代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游人借枯荷、听天籁,将身心融入天地自然之中,从而感受到秋色无边、天地无限,植物、题名、诗词三者相映生辉。

(2)植物选择与配置的讲究

钱泳《履园丛话》中曰:“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园林要达到曲折有致的意境,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起着很大的作用。宋朝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的园林各园有各园的植物造景特色,如富郑公园以大面积的竹海和小面积的梅台见长,清雅高洁,归仁园则是牡丹、芍药衬以修篁翠竹,浓艳华贵。明末清初,园林常用一种花木成片种植以构成单纯的群体植物景观。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提到园内同种花卉的沿线栽植,所谓“九径”,选取红梅、海棠、桃李、橘、杏、红梅、碧桃、芙蓉 9 种花木,各种一径,做到“一径花开一径行”,以构成局部意境为特色。

植物成片栽植时讲究:两株一丛要一俯一仰,三株一丛要分主宾,四株一丛则株距要有差异。这些同样源自画理,如此搭配自然会主从鲜明、层次分明。拙政园岛上的植物配置讲究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植物种植以春梅、秋菊为主景,樟、朴遮阴为辅,常绿松柏构成冬景。为了增加景观的层次感,植物的高度各有不同,栽植的位置也有所差异,樟、朴居于岛的中部、位于上层空间,槭、合欢等位于中层空间,梅、菊等比较低矮的植物位于林缘、林下空间,隔岸远观、置身其中,都十分入画。

文震亨在《长物志》第二卷花木篇对园林植物的配置提出了见解:“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拔,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针对不同个性的植物,配置应突出其最佳特性,如“桃、李不可植庭除,似宜远望”“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林中,不宜多植”“梅生山中,有苔藓者移置药栏,最古”“杏花差不耐久,开时多值风雨,仅可作片时玩”,而“蜡梅冬月最不可少”。

3)植物配置以简洁取胜

中国古典园林以文人私家园林为其主流,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都受其影响,皇家园林甚至是各地园林的荟萃。古典私家园林尤以江南园林为其精华。这种传统造园的方式是以有限空间、有限景物造无限意境。植物景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述:“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植物景观的特点是贵精不贵多,常以孤植或三四株丛植为主。单株的选择以色、香、姿俱全者为上品;两株为一俯一仰;多株丛植则各有向背,体现动势。这种看似散乱,实则相互呼应的配置手法与中国画的“经营位置”颇为吻合,且常用植物分隔和小径的曲折来增加景点间的游览距离。

4)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营造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情境。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示坚贞不屈的精神;“留得枯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寂静的气氛;“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描述以少胜多的点睛之景;“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描述南方地区房前屋后种植杉木之景;“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是利用树木本身的特色等植物景观,营造庭园景色。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录杭州西湖的四时之景:“春则桃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瑞雪飞瑶”。南宋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描绘植物景观随季候的变化。

《园冶》中有许多诗句,也多涉及花木的开谢与时令的变化以及花木配置的句子,如“苎衣不耐新凉,池荷香绾,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但觉篱残菊晚,应探岑暖梅先”;又如“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院广堪梧,堤湾宜柳”“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 86TG60iAORLirfwd4oMgADsEehNGqleSnZXj48obrf3344mQGEjnTU9mfrbGC7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